許佳揚
(廈門市市政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是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民生工程,加強對河道的有效治理對美化城市至關重要[1]。河道綜合治理不用于傳統意義上的河道治理工程,在確保防洪減災安全的前提下,需要對入河污染源進行全面性控制,對濱水空間進行合理性規劃,對生態系統進行可持續性修復。
因此河道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相較于其他傳統水利工程建設涉及專業多,各專業交叉頻繁,綜合性要求更高,建設難度大,需要利用有效的方法分析工程潛在重難點,強化參加人員管理意識,打造系統化工程,避免交叉重復,減少不必要的損失[2]。本文以埭頭溪綜合治理工程為研究對象,闡述了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的建設管理重難點進行探究。
環東海域新城埭頭溪(下游段)綜合治理工程位于同安西柯片區,北起沈海高速,南至埭頭溪閘,總長度約5 km,埭頭溪流域的下游段,周邊基本上為城市建成區,見圖1。工程建設內容包含河道重塑工程、截流工程、補水工程、景觀提升工程等。

圖1 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圖
環東海域新城埭頭溪(下游段)綜合治理工程包含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以及水景觀四個方面。以“水”為主題,圍繞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等方面進行藍綠交織,同時通過智慧水務串聯協同管理。
重難點一:河道駁岸已經建成,設計時在考慮清淤增加河道過流斷面的同時還要考慮駁岸清淤之后的安全性。
解決措施:在駁岸邊保留1~2 m的土臺,增加駁岸的穩定性,同時疏浚設計應嚴格要求控制不允許超挖,同時要求在施工過程中做好駁岸的監測。
重難點二:河道駁岸在滿足基本安全的要求下,還需要與景觀設計相結合,同時兼顧造價。
埭頭溪下游河道水面寬闊,目前河道淤積嚴重,河道過流能力欠缺,景觀工程需要根據水文的計算成果,確定主河槽設計及岸灘親水濕地景觀。
解決措施:結合水文計算的結論,確定主河槽寬度以及深度以及岸灘濕地的范圍以及標高,采用最合理及安全的景觀方案達到功能性和景觀性的平衡。
河道設計斷面見圖2。

圖2 河道設計斷面圖
重難點一:水環境污染控制方案是一項系統性的論證。
埭頭溪沿線污染源多,污染排放形式復雜,針對其污染物控制的系統方案是本工程核心和重點。
解決措施:埭頭溪水環境工程方案通過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對埭頭溪流域范圍的污染源進行調查分析,計算各類污染負荷的入河量,并根據河道的水環境容量,計算水污染控制工程所需要削減的污染負荷量,合理確定工程規模方案,見圖3。

圖3 水環境計算流程圖
基于綜合考慮各項設計內容及措施,構建多模塊耦合的全流域水質模型,對各種治理方案給予定量效果評價,當出現不能滿足目標情況,及時調整實施方案。
重難點二:水環境綜合整治,具有復雜性、系統性特征,長期維持治理是整治成敗的關鍵。
解決措施:結合各方面需求綜合考慮,從源頭與末端、綠色與灰色設施組合大系統布局,從工程可實施范圍內突破,結合近、遠期的建設條件,研究系統目標可達性,以確保水環境穩定達標為最終目標。
主要的治理理念包括:雨污分流攔截點源污染,灰綠結合控制支流來污,多措施并舉削減面源污染,內外共治實現三類水目標;主要的工程措施包括:點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削減、內源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工程以及其他治理措施等。
重難點一:如何將防洪排澇、水生態修復、濱水景觀有機結合。
解決措施:本項目為水系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其水體具有調洪、滯洪功能,同時集景觀等綜合功能與一體。項目涵蓋水利、景觀、水環境等多專業。傳統的水利整治方案著重于滿足區域防洪除澇要求,在濕地工程建設將防洪工程與水生態修復工程、濱水景觀工程有機結合,共同提升河道工程的生態自凈功能及濱水景觀功能,實現“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生態愿景。
重難點二:河道生態系統的重構修復是系統性課題。
河道水生態修復是流域水環境治理的重要目標,反過來也是達到治理水質目標的重要措施。流域水環境治理、河道生態修復,需要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和標準的提升,但從目前的水處理技術、處理成本等考慮,即使達到考核水質目標要求,也需要充分利用河道本身自凈能力,讓河道在自身環境承載能力水平內承擔污水凈化處理的任務,以達到最終目標。
解決措施:濕地,必須強調水文、土壤以及濕地植物三個要素同時存在的一種關系,具有明顯生物積累和潛育化特征,有利于水生動植物的生長和繁育。濕地的生態價值較高,主要有蓄水調洪、補充地下水、調節氣候、凈化天然水體、控制土壤侵蝕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在海綿城市建設時可以充分利用濕地的防洪調蓄和凈化水質等功能,給人們提供一個集生態、休閑娛樂及經濟等于一體的濕地景觀格局。
濕地斷面見圖4。

圖4 濕地斷面圖
重難點一:如何考慮風貌整體,景觀豐富。
解決措施:對駁岸沿線淺灘進行整體生態改造,結合現狀形成階梯式濱水景觀帶及棧道。保證整體水岸風景林生態風貌的基礎上,結合場地周邊用地分區進行特色化植物種植設計打造層林盡染,繁花似錦和花田野趣三大植物風貌區塊。
重難點二:如何考慮景觀、生態、文化融入,聯動發展。
解決措施:將周邊功能與區域文化融入景觀設計,以景觀設計發展帶動區域公共空間建設,聯動區域生態轉型發展。打造景觀+生態+文化+多元復合空間,見圖5。

圖5 景觀+生態+文化+多元復合空間
重難點三:如何考慮全線優美,亮點突出
解決措施:提出“五”水理念,結合現狀分段設計
治水:水系岸線局部采用截彎取直,運用親水棧道的手法,滿足防洪排澇及城市排水的要求。
凈水:采用不同的植物來凈化水體,最大化地改善水質狀況,基本實現景觀用水的凈化。
綠水:構建比較完善的生態系統,實現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的融合,豐富景觀的生態多樣性,綠化采用“彩化、花化”的手法,增添“綠水繞城、靈秀柔美、上善若水”的區域氣質,給人以“樂活水源,活樂城區”的意境,形成一條生機勃勃的濱水綠環。
樂水:豐富濱水公共服務功能,為市民提供觀葉、賞花、聞香、覓蝶、嬉戲等的生態休閑場所。
富水:綜合考慮濱水空間形態、功能規劃與周邊用地性質的聯系,實現功能的協同聯動,促進周邊經濟的發展,再以周邊的建設發展影響渠道的發展,從而形成滾動式的經濟發展模式,使景觀建設與周邊土地的開發價值得到提升,實現最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重難點:工程建設及后期管理中,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實行建設及管理的協同管理。
主要對策措施:
設計中利用新技術如CFD軟件模擬補水管確定設計邊界,利用全過程的BIM技術實現過程中精細設計。
制定智慧水務的措施:
通過統一埭頭溪綜合數據倉庫實現數據交換與共享;
通過GIS技術支持埭頭溪綜合整治可視化管理與考核;
通過軟件集成技術實現埭頭溪綜合整治事務協同管理;
通過動態監管手段保障埭頭溪綜合治理效果長效保持;
通過“互聯網+”實現水環境整治公眾參與和互動。
以“互聯網+水利生態+河長制”為設計理念,基于《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的指導思想,以埭頭溪·一河兩岸綜合整治工程的管理工作為導向,以河湖涉水事件為主線,以日常巡查和公眾監督為抓手,建設全方位立體化的河道智能監測體系,打造“埭頭溪綜合治理信息服務平臺”。
重難點:在工程建設中如何落實海綿城市理念。主要對策措施:
本項目采用的海綿設施主要有:植被緩沖帶、透水鋪裝、濕塘、雨水花園。場地內的徑流通過植被緩沖帶、雨水花園和透水鋪裝經滲透、調節后匯入濕塘進行調蓄和凈化,最終排入埭頭溪。場地內海綿設施的應用,一方面使雨水下滲補充地下水,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對徑流起到削減峰值流量、凈化徑流等功能,最終可實現徑流總量、徑流峰值和徑流污染削減等多個控制目標。
以埭頭溪(下游段)綜合治理工程為例,詳細分析了項目周邊的環境情況,重點探索了項目的自身特點,從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以及水景觀等方面有針對性的闡述了河道綜合治理工程中的重點及難點,并給出可行的解決措施,為日后廈門地區類似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