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雷,張 躍,鮑 蓉,胡局新,田傳耕,朱永紅,
(1.徐州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大數據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2.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 210096;3.中國礦業大學礦山互聯網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江蘇徐州 221000)
近年來物聯網技術高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通信技術實現了感知功能[1-6]。為讓本科生了解物聯網的前沿技術,提高學生對專業課學習的興趣,開發一套基于WiFi的人員動作識別實驗演示系統。該系統以未來智慧病房為背景,綜合信號處理、通信技術、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多課程知識實現對人員不同動作的實時識別。
在視距場景下WiFi 信號通過視距路徑從發射端傳輸到接收端,如圖1 所示,當有人員在做動作時,傳輸路徑會發生改變,原來視距傳輸的信號會以折射或散射的形式進行傳輸[7],也就是說人員的不同動作會引出不同的額外傳輸路徑。因此,通過對傳輸路徑進行分析,就能反演出人員的動作。

圖1 人員動作引起的路徑變化
信道狀態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是用來描述信號從發射到接收傳輸過程中經歷的反射、散射、衰落等情況[8]。在WiFi 網絡使用的OFDM 系統中,WiFi 信號以多個正交子載波的形式進行傳輸[9],即

式中:y為接收信號;x 為發射信號;Η為信道狀態信息矩陣;n為噪聲。
在使用IEEE 802.11n 協議中WiFi 網絡中,信號在不同的帶寬下以不同編號的子載波形式進行傳輸,每個子載波通過幅度和相位兩部分信息來描述信道狀態信息[10]


表1 802.11 協議中不同帶寬下的子載波情況
如圖2 所示,人員動作判識系統由信號采集和動作判識模塊兩部分組成。信號采集模塊主要負責CSI信號采集、信號預處理以及構造動作特征信息,并將動作特征信息通過網絡傳輸到動作判識模塊。動作判識模塊將動作特征信息作為輸入向量,分別送入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隨機森林(Rand Forest,RF)、殘差網絡(Residual Network,ResNet),建立動作判識模型。

圖2 人員動作識別系統構成
信號采集模塊對CSI信號中的幅度和相位分別進行處理,然后利用處理后數據構造動作特征信息矩陣。
(1)幅度信號處理。幅度信號主要是利用Hampel濾波器進行處理[11],假設采集到的一組幅度信息

式中:xreal為真實值;ek為多種誤差集合。利用Hampel濾波器對幅度數據進行濾波處理。

式中:T為處理后的數據;xmedian為中位數;M為絕對中位誤差。
(2)相位信號處理。由于測量噪聲、鎖相環初始相位偏差、邊界檢測延時采集到的相位的紊亂,為能獲得穩定的相位信息,應用線性變化CSI 相位進行處理[12]:

式中:∠為處理后數據;N為快速傅里葉變化點數。
(3)動作特征信息構造。由動作識別機理分析可見,人員的動作會如額外的傳播路徑,應用路徑分解算法,對傳播路徑進行分解構造動作特征信息,路徑分解算法程序

為提高展示系統的操作性,在動作判識系統中已集成了SVM,RF和Resnet算法架構[13-15],只需將標定后的數據加載到算法中,就能自動訓練出動作判識模型。判識系統運行分為離線訓練和在線預測2 個階段,系統運行流程如圖3 所示。

圖3 判識系統運行流程
在離線訓練階段,如圖4 所示,人員在發射和接收端之間完成指定動作,對每個動作給與指定一個類別號,采集系統將每個動作發生期間的CSI 數據進行采集,完成信號預處理,構造動作特征信息,將標定后的特征數據發送至算法架構,進行模型訓練,并將訓練好的模型儲存。

圖4 測試場景
在在線預測階段,人員隨機完成某種動作,采集模塊對采集的CSI數據進行處理,特征信息構造,然后將構造好的特征信息發送到判識模塊,得到判識結果。
(1)硬件平臺。如圖5 所示,信號采集系統由商用WiFi 路由器和一臺裝有Intel5300 網卡的PC 機構成,圖5(a)所示為WiFi發射端路由器,為接收端mini PC機,PC 機的操作系統為Ubuntu,在PC 機中安裝CSI-Tool實現數據采集[16]。

圖5 CSI數據發射和采集設備
(2)軟件平臺。采集端安裝了CSI-Tool 工具,在數據采集時,同時打開兩個命令窗口,一個命令窗口向路由器發送Ping 命令,另一個命令窗口運行log_to_file程序,實時采集CSI數據,采集結果如圖6 所示。

圖6 原始CSI數據采集
將數據發送到信號處理模塊,根據2.1 節的方法,對CSI 的幅度和相位數據進行處理并構造信息,為能讓學生直觀觀察到CSI 的幅度和相位信息,設計了幅度和相位可視化界面,如圖7 所示。

圖7 可視化界面
為降低學生操作難度,在判識系統中已將不同識別算法的模型訓練完畢,學生只需勾選相應的算法就能實現不同算法間的切換,識別程序如圖8 所示。

圖8 動作識別程序
演示系統測試了如“行走”“摘帽子”“扔東西”等8 種常見的動作,具體動作見表2。

表2 活動數據集簡介
8 種動作的測試結果如圖9 所示,圖中的每一行為真實動作類別,每一列為通過算法得到的動作類別。由圖中可見,大部分動作識別準確率較高,能夠較好實現演示系統效果。
本文開發的基于WiFi的人員動作識別實驗演示系統,通過對幾種常見動作的測試驗證了系統的有效性。在“物聯網技術”課程教學中,可利用該系統向學生展示科技前沿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研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