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衛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物性肝損傷( DILI )是最常見和最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
那么,怎樣才能在吃藥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避免肝臟損傷呢?
哪些藥物會引起肝損傷
已知全球有1100多種上市藥物具有潛在肝毒性,常見的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抗感染藥物(含抗結核藥物)、抗腫瘤藥物、中樞神經系統用藥、心血管系統用藥、代謝性疾病用藥、激素類藥物、傳統中藥等。
此外,還有100余種草藥相關藥劑存在肝毒性,證據最強的是含吡咯生物堿的草藥、石蠶屬植物、歐蒼術、含薄荷油的植物、麻黃、小柴胡湯、何首烏、靈芝、八角蓮屬、番瀉葉等。這其中的原因包括:
某些中草藥本身對肝臟有損傷作用,如菊三七(又名土三七)、雷公藤等;
外源性有害物質污染,草藥在生長、加工、炮制、儲藏、運輸等環節上受到污染或發生變質,導致中草藥農藥殘留、重金屬和微生物毒素等嚴重超標等。
如何知道肝臟已“中招兒”
目前藥物性肝損傷(DILI)診斷屬于排他性診斷,首先要明確是否存在肝損傷,其次排除其他肝病,再通過因果關系評估,肝損傷和可疑藥物的相關程度。
急性DILI的臨床表現與其他肝炎的癥狀比較,通常無特異性,潛伏期差異很大,短則一日至數日,長則可達數月。
化驗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或谷氨酰轉肽酶(γ-GT)、堿性磷酸酶(ALP)的升高。嚴重者出現急性或亞急性肝衰竭。慢性DILI,在臨床上可表現為慢性肝炎、肝纖維化、代償和失代償期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肝內膽汁淤積和膽管消失綜合征。
怎么才能避免吃藥傷肝
高風險人群服用藥物時要格外謹慎:
老人 ?老年人藥物代謝和清除能力下降,理論上更易發生DILI;
女性 ?女性對米諾環素和呋喃妥因肝毒性的易感性仍然值得關注。且研究提示女性發生藥物性急性肝衰竭的風險更高;
飲酒 ?有研究提示酒精可能是異煙肼、甲氨蝶呤和氟烷等少數特定藥物所致DILI的風險因素;
基礎疾病因素 ?超重、2型糖尿病等可能是甲氨蝶呤相關藥物性肝病的風險因素。
服藥期間如何監測肝功
正在服藥的患者可以根據自身原發基礎疾病(包括基礎肝病)和具體用藥情況,確定個體化的肝生化試驗監測時間。
肝酶升高是懷疑和診斷DILI的第一個跡象。連續肝功能檢查的概念旨在較早階段識別易患DILI人群,以便及時停藥。
既往存在病毒性肝炎,或慢性肝病,或飲酒,或有任何其他危險因素的患者均有必要增加監測頻率。若發現肝酶升高,停用或換用肝毒性小的藥物,同時服用保肝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