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張慧敏
(黃河交通學院,河南 焦作 454950)
目前我國注重鄉村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只有實現農民富,才能推動國家富。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因此應加大第一產業的投入力度,注重農村經濟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但由于各區域之間的差距較大,鄉村農業經濟存在諸多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把鄉村振興戰略放在核心位置,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研究焦作市農村經濟發展,不僅可以推動焦作市農村產業健康發展,改善農村傳統的經濟模式,形成穩定的產業發展模式,而且可以不斷縮小焦作市城鄉經濟差距,有效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使新農村建設高質量發展,立足農村經濟,實現農村經濟全方位布局。
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經濟發展策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主要目標是通過解決“三農”問題來改善當前的農業經濟體制,使農業生產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達到全面小康的目標[1]。
鄉村振興要以農民主體地位、振興農村、發展農村為指導,確保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手段和循序漸進的方式不斷鞏固、完善農村經營制度,從而實現農村發展。
1.2.1 農村經濟發展的含義
農村經濟發展是指反映農村經濟階段性生產總值,主要體現在生產總值增值率,其是衡量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具體反映農村農林牧副漁、三大產業以及農業產量的情況。
1.2.2 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農村經濟發展對鄉村振興戰略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農村經濟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完善農村基層管理體系,這樣可以解決很多不必要的農民經濟糾紛,帶領農民朝著更高的目標奮斗,加快農村經濟建設的步伐。
二是農村經濟發展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讓農民都跟著黨走,提高全社會的凝聚力[2]。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面積約為4 071 km2,耕地面積約為19.56 萬hm2。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焦作市常住人口為352.11 萬人,其中鄉村人口為261.64 萬人,占比為74.31%,焦作市農村人口較多。另外,焦作市農村經濟主要是農業,主要生產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以及四大懷藥(山藥、牛膝、地黃、菊花)等經濟作物,除此之外,還有林業、牧業、漁業等其他產業。
通過焦作市整體的經濟運行情況,了解農林牧副漁等產業情況,比較三大產業總值,總結焦作市農業生產特點,并加快焦作市鄉村旅游提檔升級,努力建設美麗鄉村,實現焦作市鄉村振興。
2.1.1 焦作市農村經濟運行情況
與2019 年焦作市農林牧漁業產值相比,2020 年總產值增加16.52 億元,增長率為5.88%。與2019 年焦作市農業相比,2020 年總產值增加6.43 億元,增長率為3.42%。與2019 年焦作市林業相比,2020 年總產值減少0.1 億元,下降率為3.42%。與2019 年焦作市牧業相比,2020 年總產值增加8.19 億元,增長率為13.44%。漁業從0.85 億元下降到0.81 億元,減少0.04 億元,下降率為4.71%;農林牧漁服務業及輔助性活動從28.34 億元增加到30.36 億元,增加2.02 億元,增長率為7.13%。除了林業、漁業下降以外,牧業發展較好,其次是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最后是農業。如表1 所示。

表1 焦作市農林牧漁業運行情況
2020 年,焦作市生產總值達2 123.6 億元,與2019 年相比,下降0.9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96 億元,增長0.05%;第二產業減少467.7 億元,下降0.34%;第三產業減少32.4 億元,下降0.03%。可以得出,只有第一產業增加,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都有所下降。如表2 所示。

表2 焦作市三產生產總值表
2020 年焦作市糧食總產量達到2 076 600 t,較2019 年有所下降。播種面積與2019 年相差不大,單產有所下降。如表3 所示。

表3 焦作市2019—2020 年農業產量表
2.1.2 焦作市農業生產特點
一是不斷優化特色農產品生產布局。近年來,焦作市注重特色農產品的發展,緊抓特色農業和市場環境從而發揮地域優勢,截至目前,焦作市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為10.43 萬hm2。由于焦作市武陟縣和溫縣的特殊地質非常適合種植四大懷藥,因此焦作市以此為出發點著重發展四大懷藥,目前四大懷藥的種植面積為1.49 萬hm2,并將四大懷藥作為焦作市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另外,蔬菜種植面積為5.07 萬hm2,主要種植以荷蘭紅芹、珍玉35 西葫蘆為代表的新品種蔬菜;水果面積為1.43 萬hm2,主要種植蘋果、桃子、草莓、葡萄等,以及種植食用菌等,這些都為焦作市農村經濟的增加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牧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2020 年焦作市牧業增長較為顯著,積極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恢復生豬產業穩定增加、加工鏈持續延伸、飼料獸藥規范發展、奶業集群快速增長,全市畜牧業呈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的良好態勢。下一步,將以此次調研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進全市畜牧業工作再上新臺階。
三是農產品加工業成為支柱產業。先后有蒙牛乳業、大用食品、廣濟藥業等知名企業落戶焦作市,落戶焦作市國家級龍頭企業6 家、省級重點企業39 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26 家。因此焦作市農產品加工業成為支柱產業,主要生產小麥面粉、畜肉制品、軟飲料、發酵酒精、乳制品、方便面等17 種產品。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焦作市六大戰略支撐產業之一。
2.1.3 焦作市鄉村產業提檔升級
焦作市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出鄉村旅游提檔工作,開發特色鄉村,結合農村種植特色發展鄉村旅游,例如焦作市武陟縣大虹橋鄉是遠近聞明的“水果之鄉”,因此該地區以水果開花期和豐收期為亮點,開展鄉村旅游、水果采摘等鄉村旅游活動,達到扶持鄉村經濟、打造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2.2.1 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人口老齡化加重
焦作市以農業為主,現在缺少大型集團和高效益優質企業,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引進高學歷人才較少,以高中生、大專生為主,高學歷青年人在大城市工作的較多,導致青壯年流失較為嚴重,人口老齡化加劇,農村中老齡化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空置房無人居住、田地無人耕種等現象。因此,農村整體文化水平較低,經濟主體相對落后,難以吸引青年人回流,阻礙了焦作市農村經濟的發展。
2.2.2 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運用程度相對較低
當前焦作市農村愿意種地的多為老年人,他們的文化水平有限,思想比較保守,難以運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即使有個別年輕人愿意進行農業生產,但是他們的學歷相對較低,接受能力較差。
除此之外,現階段焦作市農村農業水平較低,難以改善,掌握先進技術的青年人不愿意回農村從事農業工作[3]。
2.2.3 產業發展不均衡
就三大產業來看,焦作市生產總值首先是第三產業,其次是第二產業,最后是第一產業。通過上文的敘述可以看出,三大產業生產總值較大,2020 年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是第一產業的6.8 倍。第一產業又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要重點分析第一產業的情況。就農林牧漁產業來看,農業雖然是焦作市主要經濟產業,但2020 年農業的發展沒有牧業好,與2019 年相比牧業增加率13.44%,農業增加率3.42%。
究其原因,主要是焦作市的農業注重初級農產品的生產,深加工較少,一般農民都是將農產品直接售賣給中間商,農民賺取的收入較少,并且品牌也不知名,因此需要努力發展農業產業鏈,打響焦作市農產品品牌。
2.2.4 農村融資困難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要求農村建立相應的金融機制,增加農村融資機會,這樣才能擴大農村發展,對農村融資具有重要意義。
現階段焦作市的農村金融體系并不完善,部分機構設置的貸款產品服務門檻較高,農村民營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現階段焦作市農村的經濟發展比較困難。
由于焦作市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人口老齡化加重,政府需要培養人才,增加農業相關培訓,幫助農民增加農業生產知識。另外,引進優質企業或大型企業,為焦作市農村增加就業機會,增強本地高學歷學生和外來人員的歸屬感[4]。為避免人才流失,可以引進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來改善焦作市的農村人才狀況,從而達到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現階段鑒于焦作市的農業科學技術運用程度較低,主要原因是缺乏人才,因此,首先解決的是留住人才、引進高技術農業人才和高學歷農民,促進農業科技發展;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農業生產理念,讓農民成為現代高技術農民,使農民可以熟練運用農業生產技術。
現階段焦作市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需要繼續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實現產業振興、鄉村振興,以此提高農民收入,優化農民生活條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一是加強產業融合。有效結合一二三產業,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二是發展新興產業。焦作市農村應順應時代發展,緊跟市場發展,應用互聯網模式、直播帶貨、線上售賣農產品等手段,推進新興農業發展,同時建立農產品產業鏈,加強焦作市農產品深加工,加大品牌推廣力度,尤其是四大懷藥,從而提高焦作市農產品的知名度。
焦作市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因此需要解決焦作市農村金融問題,可以從投融資機制和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兩方面入手。在投資融資方面,焦作市政府部門應從政策方面給予其充分的支持,聯合當地銀行制定靈活的貸款政策,降低貸款門檻,簡化貸款步驟,由當地銀行向農民和農村企業發放專項貸款,讓有需要的農民都能貸款,緩解農村經濟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另外,焦作市政府可以為農村提供相應的資金投資支持政策,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現階段焦作市農村經濟雖有一定成效,但存在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人口老齡化加重、無法運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產業發展不均衡、農村融資困難等問題。因此,文章提出了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運用農業科學技術,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加大農村金融支持力度等建議來解決鄉村振興戰略中焦作市農村經濟發展問題,振興鄉村經濟發展,應以農業為根本,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從而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