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真真
(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現階段,我國國民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由于經濟發展初期工農產品價格的“剪刀差”,以及之后國家對于工業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導致城鄉經濟發展差距逐漸擴大,進而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和人才外流,使農村逐漸出現勞動力和人才匱乏的現狀。如何讓農村勞動力和人才等返鄉支持農村發展,成為了研究的熱點方向[1]。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振興。人才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關鍵和支撐。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對于鄉村人才的需求也升級為更高的級別,人才供給質與量的問題也因此更加突出。在鄉村建設過程中,鄉村人才必須就地取“才”,培養和開發本土的鄉村人才。學界關于鄉村人才的研究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4 個方面[2]。
一是鄉村人才流失。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量我國農村人才走向城市,給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隨著社會關注點向鄉村社會轉移,社會各界越來越多關注鄉村的發展,但鄉村社會存在著較多問題,比如農村“空心化”、優秀人才流失等,嚴重阻礙鄉村振興。
二是鄉村人才引進。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需要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大力推進人才引進和培養。有效人才引進的策略對于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解決就業問題等具有重大意義[3]。
三是鄉村人才建設。2021 年12 月17 日,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指出,“到2025 年培育10 萬人的鄉村產業帶頭人,1 500 萬人的返鄉創業人員”。隨著鄉村發展的需要,加強鄉村人才隊伍的建設,建設量大、質高和結構合理的鄉村人才隊伍,保證鄉村振興的人才供應,是黨和政府當下所面臨的緊迫任務。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建設農村所需的人才隊伍是人才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是鄉村人才培養。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培養適應農村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建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體系。截至目前,我國對鄉村人才培養進行了多種創新探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青年大學生的參與必不可少。因此,加大青年大學生服務基層的培養力度十分有必要。
雖然關于鄉村人才的研究較多,但是對于鄉村人才選拔對象這一群體卻少有研究。以鄉村人才流失較為嚴重的西部地區鄉村人才為研究對象,分析這一群體的現狀、作用以及返鄉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讓更多西部地區用人單位可以參考此類狀況,結合實際情況作出相應改進,使人才能引進去、留下來[4-6]。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是讓廣大農民受益。首先是把鄉村人才的范圍界定為具有農村戶籍的人員。其次是由于農民初中畢業后就具備了學習各種專業理論、專業知識、專業技術的能力,文章對鄉村人才的另一個界定條件便是具有初中及以上的學歷。因此,文章中鄉村人才主要指具有初中及以上學歷的農村戶籍人員[7]。
由于鄉村人才主要是指初中及以上學歷的具有農村戶籍的人員,對于鄉村人才的分析應從農村具有初中及以上學歷的農戶開始。由于農村居民流動性較大,對于鄉村人才的受教育程度應以農村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分析。
由表1 可知,2016—2019 年西部地區農村初中及以上學歷的人口數量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逐年增大,說明受到了人口老齡化和人口遷移的影響,且影響程度在逐年加深。

表1 西部地區農村人口受教育情況
2016—2019 年,雖然西部地區農村初中及以上學歷人員在逐漸減少,但農村初中及以上受教育年限卻在不斷增加。一種可能是由于農村人口初中畢業以及高中輟學率的降低,使農村鄉村人才受教育年限逐年提升。另一種可能是由于人口老齡化和人口遷移造成的擁有初中學歷人員的流失,造成農村鄉村人才受教育年限降低。
2016—2019 年,西部地區鄉村人才受教育年限雖然低于西部地區城鎮初中及以上學歷人口受教育年限,但與全國農村人才受教育年限相比卻呈現出較為平衡且較高一點的狀態,說明西部地區鄉村人才的質量與全國相比處于較好的狀態[8]。
由表2 可知,2016—2020 年,西部地區農村人數整體呈上升趨勢,農民工的數量整體也呈上升趨勢,且農民工占農村總人數的比例逐年上升(除2016 年以外)。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工年收入逐年上漲,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快于農民工年收入的增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工年收入的差距很大但在逐漸縮小。由于農民工年收入的基數較大,雖然農民工收入增長比例沒有農村居民的高,但農民工年收入增長的絕對值仍然大于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絕對值。

表2 西部地區農村居民與農民工收入狀況
從受教育年限的指標可以看出,西部地區鄉村人才的質量仍然處于理想的狀態。隨著經濟的發展,西部地區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離開第一產業,選擇外出務工。從數據也可以得出,鄉村人才的遷移趨勢在逐漸擴大。有調查顯示,學歷越高的農村居民越傾向于外出務工[9]。
一方面,在推動鄉村發展的過程中,推動鄉村現代化、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解決鄉村遇到的生態環境問題等都需要人才支撐。
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勞動力結構失衡等,導致農村人才缺失問題突出。因此,在治理鄉村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農村社會的各種優勢力量,清楚認識鄉村人才的作用。
鄉村人才大多數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且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進入城市或學校后能迅速融入城市的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對于外出務工人員來說,在城鎮生活期間大多數勤儉節約,經過長期積累后都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對于青年學生而言,在校期間無形中學到了各種創業方式、融資方式等,對于之后資金積累起到了很大的正向作用。這些資金和知識在隨這些鄉村人才返鄉之后,一部分成了沉默的資金和知識被沉淀下來,另一部分則在創業投資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推動經濟發展。鄉村人才具有一定的現代文明知識,在農村創業成功的概率也提高了很多,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10]。
鄉村人才在融入城市生活后,對于城市的規則、文明準則和法制觀念等有較為清晰的認識,返鄉之后的言談舉止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文化宣傳,無形之中把城市現代文明帶到了鄉村,進而促進了農民對于城市文明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了農村對于新的生活方式的認識。
長期生活在城市或學校的鄉村人才也為農村居民帶來了城市的娛樂文化。鄉村人才與農村居民思想觀念不同,在他們共同生產生活的過程中,更易迸發出新的文化火花,促進文化發展,進而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由于城市電子設備和網絡裝備等普及率較高,城市務工人員和在校學生都在接受著各種各樣先進信息的洗禮,對在社會生產中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科學技術和方法等,改造客觀條件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在他們返鄉過程中必然會將一部分知識或技能傳授給農戶,對于提高農村生產力和農民的創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雖然鄉村人才相對于農村居民而言具有較高的學歷,但進入城市后的學歷優勢、信息優勢相對減弱許多,在城市中的競爭力也會下降,導致許多鄉村人才進城之后短時期內無法適應。并且由于城市房價高、生活壓力大等原因,大部分鄉村人才結婚生子時都會選擇返鄉。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中選擇返鄉的概率為37%,這一批人才雖然有返鄉的意愿,但在返鄉過程中卻有著很多困難,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外出務工或者畢業生對于自己的家鄉都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如果有條件,很多鄉村人才還是很愿意回到家鄉、建設家鄉的。但是農村經濟發展有限,不能為鄉村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工作崗位,所以很大一部分人才選擇了有更多就業機會的城鎮。
創業是就業的另一種重要途徑。農村招工難、融資難、產業鏈短、市場有限以及運輸成本高等原因,使想要回鄉創業的鄉村人才面臨較差的創業環境、支付更多創業成本,本來就相對稀缺的創業資金變得更加緊缺。農村市場建設有限,缺乏相應的交易場所,降低了返鄉的鄉村人才創業成功率[11]。
農村交通設施、水電氣設施、教育設施、醫療設施、衛生設施等缺乏管理。大部分地區交通設施、水電氣設施缺乏管理或年久無修而老化嚴重,嚴重影響返鄉鄉村人才的生產生活。
在教育、醫療和衛生方面,由于人才和勞動力流失嚴重,缺乏會使用、會管理、會保養的人員,導致資源處于一種閑置狀態或者設施損壞嚴重,影響設施的使用效能[12]。
相較于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人員來說,返鄉的鄉村人才或返鄉的青年學生長期不在家鄉發展,人際關系網絡以在城鎮的為主,在鄉村的人際網絡相對而言差很多,基本是以自己的親戚網絡建設起來的人際關系網絡,鄉村地區人際關系薄弱[13]。
西部地區更多是熟人社會。對于返鄉的鄉村人才來說,人際關系無疑是一大難題,極易導致鄉村人才在各種政策或者事務推行的過程中出現實際很難推進的困境。用人單位花費了很大力氣引進了人才,但是人才卻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極大地打擊了鄉村人才返鄉建設家鄉的積極性,導致人才流失。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鄉村人才的廣泛參與必不可少。唯有認識鄉村人才的現狀和優勢所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使鄉村人才愿意回來并且能留下來,為自己的家鄉貢獻力量,進而解決農村人才匱乏、引進無源的難題。農村用人單位應該認識到鄉村人才群體的存在,并結合當地的實際,協助鄉村人才共同創建美好鄉村,從而實現鄉村振興,走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