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軍,顧常慶,楊寶琴,楊 平,馬紅煒
(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骨傷一科,寧夏 銀川 750021)
早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是臨床中較為普遍的一種疾病,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患者在臨床中有明顯的膝關節功能活動障礙現象;同時,關節的疼痛感也較為明顯,對其生活、工作、活動等均有著嚴重影響。目前,臨床上一般選用常規西藥方式進行治療,以雙氯芬酸鈉緩釋片較為常用,此藥能夠短暫緩解疼痛,然而卻無法達到根治的目的,效果較為局限[1]。早期KOA為筋骨病的一種,中醫認為,該疾病主要因退變、創傷、勞損、感受外邪等引起。溫針灸通過將針刺和艾灸相結合,可改善早期KOA患者受累關節疼痛、僵硬、功能受限等臨床癥狀,但治療作用持續時間短,起效慢,達不到理想效果[2]。毫針焠刺療法是一種將毫針與火針相結合的針刺方法,借火針之火力之盛刺激陽性反應點,緩解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等癥狀,促進血液循環和組織代謝,且該方法適用范圍廣泛,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專科多種病癥,起效迅速,療效顯著[3]。本研究旨在探討毫針焠刺療法聯合溫針灸治療早期KOA,對患者基質金屬蛋白酶-3(MMP-3)、環氧合酶-2(COX-2)、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IL-1)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00例早期KOA患者分為對照組(50例)與觀察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各25例;年齡45~80歲,平均(62.59±2.37)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45~79歲,平均(62.35±2.4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比較。納入標準:符合《中醫骨傷科臨床診療指南·膝痹?。ㄏス顷P節炎)》[4]《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同時經臨床癥狀與影像學檢查確診為KOA;Kellgren&Lawrence分級[6]標準為0~Ⅱ級;肢體關節痛處固定、酸楚疼痛、有如刀割或有明顯重著感等。排除標準:合并雙下肢骨折、骨質疏松等其他骨科疾??;近期接受抗風濕藥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具有流感、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感染性疾病等。本研究已獲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的實施方法、義務與權利、收益及風險已有詳細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西醫常規治療,餐后半小時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國藥集團致君(深圳)坪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209,規格:0.1 g/片]治療,0.1~0.2 g/次,2次/d,用藥期間叮囑患者注意休養,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對照組患者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使用溫針灸療法,針灸時主要選擇足三里、陽陵泉、膝眼穴及犢鼻穴等,對皮膚常規消毒后,使用華佗牌毫針快速進針,其中足三里進針30 mm左右,犢鼻穴、膝眼穴進針20 mm左右,陽陵泉進針40 mm左右,進針方式均為直刺,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時點燃艾條,艾條燒盡后取針,1次/d,5次/周。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使用毫針焠刺法,針灸時主要選擇患側內外膝眼、伏兔、陰陽陵泉、血海、梁丘、足三里及膝陽關穴,使用華佗牌毫針,將針置于酒精燈上燒至發白后迅速直刺進針20 mm,留針30 min,1次/2 d。兩組均持續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參照《中醫骨傷科臨床診療指南·膝痹病(膝骨關節炎)》[4]《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5]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后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降低>70%,膝關節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不受限)、有效(治療后,30% ≤ 中醫證候評分減少 ≤ 70%,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無效(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減少<30%,疼痛癥狀及關節活動功能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等。臨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應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7]評分評估,分值范圍為0~10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關節腫脹程度[用皮尺在治療前后的同一時間段、同一體位分別測量患者患側膝關節周徑以判斷關節腫脹程度]、關節活動度[測試患者關節的最大活動度,以股骨外髁為中心,膝關節伸直為0°,采用量角器測量膝關節主動活動的角度]等臨床指標。③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約5 mL,待其凝固后,置入離心機(3 000 r/min,10 min)中,取血清,血清MMP-3、COX-2、IL-6、IL-1水平均使用免疫比濁法進行檢測。④利用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8]評分從精神健康、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等4個方面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水平進行評估,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水平成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治療效果)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經K-S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VAS評分、關節腫脹程度、關節活動度,血清IL-6、IL-1、MMP-3、COX-2水平,各項生活質量(精神健康、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評分]以( 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相比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關節腫脹程度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關節活動度增大,觀察組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x?±s)
2.3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水平比較相比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MMP-3、COX-2、IL-6、IL-1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水平比較( x?±s)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比較相比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精神健康、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等評分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比較( 分,?±s?)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比較( 分,?±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精神健康 生理職能 情感職能 社會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53.63±8.10 66.48±7.23* 52.58±8.20 66.63±8.47* 51.48±8.05 62.63±8.23* 50.66±8.20 64.08±8.42*觀察組 50 53.48±8.26 75.68±5.48* 52.32±8.15 74.63±5.45* 51.32±8.30 73.48±5.48* 50.20±8.63 72.63±5.45*t值 0.092 7.171 0.159 5.616 0.098 7.759 0.273 6.02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KOA屬于一種膝關節退行性疾病,早期KOA患者主要表現為膝關節有明顯的紅腫和疼痛現象,無法上下樓梯和行走、坐立,部分患者的關節處甚至還會伴有彈響、腫脹和積液,若治療不及時,還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殘疾。在早期階段,KOA癥狀并不嚴重,如果及時進行相應的治療,則能有效保留患者的關節功能,患者生活方面受到的限制和影響也會更小。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屬于非甾體抗炎藥,具有解熱、鎮痛及抗炎作用,主要通過抑制環氧化酶、減少前列腺素的釋放,進而發揮緩解患者疼痛情況、抑制炎癥反應等作用,但長時間服用可能產生惡心、嘔吐、胃痛等不良反應,同時還易產生耐藥性,導致療效不佳[9]。
中醫認為,早期KOA屬“痹證”范疇,因風寒濕邪痹阻、痰瘀互結、閉阻經絡,氣血陰陽失調,滲入骨骱,出現皮膚瘀斑、關節腫脹畸形等,從而出現筋骨疼痛和活動受限情況,因此,在治療時可將清熱利濕、通絡活血及祛風止痛作為基本原則[10]。溫針灸能夠對關鍵穴位進行刺激,有疏經通絡、扶正祛邪、活血益氣、調理陰陽等效果,可以抑制促炎介質表達,從而緩解局部炎癥反應,促進病情改善,但部分患者應用后療效欠佳[11];毫針焠刺又稱為“火針刺法”,具有通經活絡、溫經散寒的作用,其中陽陵泉具有舒筋壯骨的功效;足三里可用于補虛勞諸證;內外膝眼穴可用于治療腿痛無力、膝關節紅腫及關節疼痛等;伏兔穴可散寒化濕、疏通經絡,用于治療膝關節疼痛;陰陵泉可舒筋活絡、通利關節、祛風除濕,用于治療膝痛;血??苫獮闅?、強筋壯骨;梁丘穴能夠通經利節、和胃止痛;膝陽關穴能夠祛寒止痛。毫針焠刺療法配合溫針灸可達到理氣消腫止痛、疏風散寒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12]。本研究中,較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治療總有效率均更高,VAS評分、關節腫脹程度均更低,關節活動度更大,提示毫針焠刺療法配合溫針灸治療早期KOA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緩解患者關節腫脹情況,增大關節活動度,提高生活質量,療效顯著。
KOA的發生是多種原因造成關節軟骨破壞后的一種活躍的修復過程,在此過程中局部就會釋放IL-6、COX-2及MMP-3等細胞因子。MMP-3可分泌促炎細胞因子,使軟骨基質發生降解,導致患者膝關節軟組織腫脹,抗外力作用下降,同時還會將潛在的前膠原激活,而前膠原會加快軟骨的降解,最終對軟骨產生進行性破壞;COX-2可通過合成前列腺素E2,參與滑膜和關節周圍組織炎癥等病變,其水平升高可加重局部炎癥反應;IL-1是前炎癥網鏈中的一級細胞因子,在骨關節疾病的發病和病情進一步發展過程中起到促進的作用;IL-6由關節軟骨細胞、滑膜成纖維細胞等多種細胞共同分泌,其可刺激滑膜分泌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而上述細胞因子可以促進破骨細胞成熟,造成關節損傷。毫針焠刺療法治療時,針尖溫度可維持在800 ℃,借火針之火力之盛,毫針微痛之長等優勢,通過內熱效應促使病變組織變性、壞死,同時對機體B淋巴細胞進行刺激,促進機體內抗體的產生,引發周圍正常組織發生免疫反應,從而有助于壞死組織的清除與吸收,促進正常組織的再生[13]。此外,毫針焠刺療法的刺激強度相較于溫針灸更大,能夠推動大腦皮層調整機體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功能,延緩關節軟骨基質的破壞速度,增加機體內組織代謝和修復速度,緩解局部炎癥反應[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MMP-3、COX-2、IL-6、IL-1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毫針焠刺療法聯合溫針灸治療早期KOA能夠有效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利于病情恢復。
綜上,毫針焠刺療法聯合溫針灸治療早期KOA患者,能夠有效改善機體內炎癥因子紊亂情況,緩解患者疼痛、關節腫脹等癥狀,提高關節活動度與生活質量水平,且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