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悅
“啟·悟”課堂是指以教師的“啟”為手段,以學生的“悟”為目的,通過教師適時適度的“啟”,助推學生對表層的數學信息進行加工內化,促進他們深度地思考、透徹地感悟。情境“啟·悟”、問題“啟·悟”、經驗“啟·悟”、實踐“啟·悟”等是小學數學“啟·悟”課堂常用的幾種方式,有助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思辨悟出數學本質、數學思想、數學價值。
1.情境“啟·悟”,培養學生多元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在課堂中自由地表達,放飛求異思維的翅膀,培養多元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下《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引發學生思考:同學們看過賽馬嗎?賽馬時一般都是比誰的馬跑得快。可是,有這樣一對兄弟,他們賽馬時比誰的馬跑得慢,誰的馬最后到達終點誰就贏。兄弟倆比賽時總是想讓自己的馬跑得越慢越好,天都快黑了還沒分出勝負來。這時,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對兄弟倆說了一句話,兄弟倆立刻就騎著馬飛奔起來,很快就分出了勝負。你知道老人對兄弟倆說了一句什么話嗎?學生由興奮到疑慮,到分析,到討論,到頓悟:兄弟倆換馬騎了。教師追問:為什么換馬騎時他們就要飛奔起來呢?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比賽的規則沒變,只是現在兄弟倆分別騎著對方的馬,當然都希望讓對方的馬跑得快一些,誰騎著對方的馬最先到達終點,誰就贏了。教師趁機引入課題:這種轉化的策略對我們的數學學習有什么啟發呢?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喚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使他們深度投入學習過程中,這其中有理解、有辨析、有推理、有發現,發展了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
2.問題“啟·悟”,推動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問題是數學“啟·悟”課堂的啟動器。教師應注意依據教學內容設計能體現數學本質的核心問題,并以此作為引領學生深入思考的課堂主線,帶動學生展開多維度的思考,逐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例如,教學蘇教版五下《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創設了如下問題情境:三只小動物正騎著不同形狀車輪的自行車比賽呢。同學們猜一猜,誰會贏?為什么會是小兔子贏呢?我們生活中的自行車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圓作為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有哪些特征呢?上述問題的提出,由猜問到啟問再到自問,激起了學生對圓的思考與探究,促進他們的思維向理性化、科學化升華,驅動其在畫圓、剪圓、折圓的過程中探究圓的特點。
3.經驗“啟·悟”,促進學生感悟知識本質
數學學習是學生基于已有經驗主動建構知識結構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經驗,找準認知起點,打通已知和新知之間的內在聯系,啟發學生在深度思辨中理解和構建知識,感悟知識本質。例如,教學蘇教版六上《比的認識》一課時,教師提問:“比”在你們心中長什么樣?接著讓不同的學生配制不同比例的糖水,分別為1∶8、10∶80、20∶160。在學生初步理解“比”的知識、建立“比”的概念之后,出示:從北京到上海的路程大約是1500千米,一列高鐵行駛了5小時。在學生寫出1500∶5之后追問:這是“比”嗎?它是什么意思?還可以怎樣寫?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發現1500∶5反映的是路程和時間的關系,也可以寫成除法式子1500÷5,其計算結果就是速度。這里的“比”不僅表示一種倍數關系,還表示兩個量度量的結果,這其實就是“比”的本質。上述教學中,教師“有結構地教”,啟發學生“有關聯地學”,不斷豐富學生對“比”的認識,使他們不但知道了“比”是從除法、份、倍、分數中來的,還找到了“比”這一概念的生長點和延伸點。
4.實踐“啟·悟”,助力學生領悟思想方法
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過程中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能使他們對數學知識和規律有真切的體會,對數學思想方法有深刻的感悟。例如,《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有如圖1所示的一道習題,要求學生用分數表示各圖中的涂色部分。當教師問學生第三個圖形用什么分數來表示時,學生異口同聲說出“十六分之九”。他們認為:繞著一個頂點旋轉,正好和9格一樣大,整個圖形16格,所以涂色部分是整個圖形的十六分之九。這是學生在觀察和想象基礎上形成的直觀判斷。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判斷有誤,教師要求他們通過動手畫一畫、剪一剪來驗證。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涂色部分比原來的9格還要多一些,逐漸有了困惑和思考:將圖中涂色的部分直角三角形進行平移,這樣涂色部分正好是10格,占整個圖的十六分之十。還有學生想到把4個空白的直角三角形合起來正好是6格,這樣涂色部分就是10格,用分數表示也是十六分之十。如此,學生體驗得更深刻,尤其是在活動過程中將轉化的思想方法直觀化,加深了他們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

(圖1)
總之,在小學數學“啟·悟”課堂中,教師應注意整體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內容,以啟促思,以思促悟,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從而促進他們發展數學思維,培育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