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劉紅霞(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
河南古稱“豫州”,位居天下之中,有“中州”“中原”之稱。河南省不僅擁有寶豐酒傳統釀造技藝、真不同洛陽水席制作技藝、四大懷藥種植與炮制技藝、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逍遙胡辣湯制作技藝等國家級飲食非遺項目,還擁有136 項省級飲食非遺項目,市級、縣級飲食非遺項目更是不勝枚舉。
別有風味的面食小吃制作技藝。涉及面點小吃、湯、傳統面食。面點小吃有饃、包子、餅食、鍋貼、蒸餃、燙面角、燒餅、麻花、油饃、油饌等。湯類包括武陟油茶、逍遙胡辣湯、鹿邑媽糊等,彰顯了河南人喜食湯的飲食傳統。傳統面食包括鄭州燴面、蘭考齊氏大刀面、南陽方城燴面、老雒陽面、郟縣饸饹面、安陽捋面、信陽潢川空心貢面、周口空心掛面等,反映了河南人嗜面的飲食習慣。
獨具特色的菜肴制作技藝。有糖醋軟熘鯉魚焙面、驢肉、豬蹄、禽類、牛羊肉烹制技藝,以及長垣烹飪技藝、中原烹飪技藝(豫菜)、開封陳家菜等。此類非遺項目傳承了中原豫菜文化的精髓,包含著中原人尚“中”“和”的飲食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千變萬化的食材加工技藝。有五香豆腐干、腐竹、淀粉食品、耗辣椒、禽蛋等植物性食材加工技藝,以及魏氏香腸、酂城糟魚等動物性食材加工工藝。此類非遺項目蘊含著豐富的發酵技術、食材腌漬技術、蛋白質變性技術等,具有獨特的工藝價值和文化價值。
獨領風騷的釀酒制茶技藝。有寶豐酒、杜康酒、宋河酒、長垣酎酒、豫坡酒、蔡州酒等白酒釀造技藝,鄧州黃酒、懷幫黃酒、伏牛山黃酒等黃酒釀造技藝,民權果酒釀造技藝以及茂家紅藥酒釀制技藝(狀元紅)。制茶技藝有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盧仝煎茶技藝、王大昌茉莉花茶制作技藝、冬凌茶制作技藝。
鄉土氣濃的傳統宴席制作技藝。禹州“十三碗”、陜州“十碗席”、汝州“八大碗”皆是鄉土氣濃的農家菜肴,食材均選用當地的農家土雞、土雞蛋、土豬肉、野菜、石磨老豆腐、自家加工的粉條等。這些原汁原味鄉土氣濃的傳統宴席正是城市人渴望體驗的旅游項目,具有重要的文旅融合價值。

△國家級非遺美食胡辣湯

△豫北輝縣面羊

△洛陽不翻湯
河南崇尚孝道之民俗、農耕生活習俗、節日習俗等,是中原先民飲食生活的真實寫照和“民間智慧”的生動呈現。
六月送羊習俗。六月送羊習俗是豫北一帶較為普遍的民俗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底,當地的姥姥們就開始忙著為外孫(女)“送羊”,有幾個外孫(女),就送幾對羊。最初送真羊,現在演變為送“面羊”“面包羊”,即用新收的小麥粉做成“羊”狀面食。豫北輝縣普遍流行六月送羊習俗源于“羊羔跪乳”說,之所以會送“羊”。一是羊是孝道美德的象征,隱喻著姥姥告誡外孫(女),讓他(她)效仿羔羊跪乳,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二是“羊”“祥”音近同韻,六月六送“羊”,寓意送“吉祥”。送羊的時間一般在農歷六月上旬,六月初一送羊最為吉祥,寓意“領頭羊”。
新鄭大棗習俗。新鄭地處中原腹地,是中國棗樹發源地之一,有“中國紅棗之鄉”的美譽。棗鄉人民的日常飲食、歲時節令、人生禮俗都滲透著棗文化。食品有棗饃、棗糕、棗餅、棗夾核桃、棗脯等,飲品有棗醋、棗酒、棗花蜜、棗茶等。歲時節令,新鄭還保留著與棗有關的許多習俗。如“二十八,蒸棗花”,五月端午包棗粽子,中秋節以棗、蘋果等果品來祭祀祖先,臘月初八以紅棗和米熬“臘八粥”,臘月二十三以黍面和紅棗做年糕。在棗鄉,村里的姑娘出嫁時娘家陪送的嫁妝和被褥、衣箱里,都要塞一些干紅棗。洞房花燭之夜,婆家會往洞房里撒一些紅棗、花生,意為“早生貴子”。新鄭大棗習俗文化表現形式多元化,對研究中原民俗風情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洛陽喝湯習俗。洛陽當地有個習俗,人們傍晚見面常問“喝過湯了嗎?”洛陽的“湯”不僅指洛陽人的晚餐——饃、菜、湯,還包括當地人喜食的不翻湯、丸子湯、羊肉湯,以及大眾化的面湯、玉米糝湯、大米湯、小米湯、綠豆湯、五谷雜糧湯等糧食類湯。洛陽人之所以稱其為湯,不叫粥,是因為湯比粥稀,水多糧食少,稱之為“湯”更形象。洛陽人喜喝湯,與當地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有很大的關系。洛陽一帶四面環山,地處盆地,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當地人喜食湯以御寒。

△欒川槲包
端午節習俗(槲包)。槲包又叫“福包”,是用槲葉包裹的粽子,是河南豫西欒川、盧氏、西峽等地端午節獨有的食品。欒川縣地處伏牛山深處,槲樹廣泛分布。槲葉富含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特別是槲葉素,有“天然防腐劑”之稱。用槲葉包裹當地所產雜糧制成的粽子,營養全面均衡,槲葉獨有的香味加上黍米的清香,沁人心脾,吃起來香糯可口,故當地人端午節制作槲包的民間習俗沿襲至今。
欒川當地人親戚朋友還互送槲包,父母要給新出嫁的女兒送“槲包”,而且要送雙數,寓意“成雙成對”,祝愿小夫妻像五彩繩所扎捆的“槲包”一樣相依相靠、不離不棄。蘊含著濃濃鄉土人情和綠色生態優勢的槲包已經成為欒川閃亮的“名”,隨著文旅融合的發展,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成為備受市場青睞的綠色農產品。
文旅融合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必須明確飲食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產業交叉點”“產品連接點”,找準融合發展的具體對策。
飲食非遺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科學規劃引導,河南省要實現“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需要政府加強對飲食非遺旅游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進一步發揮政策規劃在文旅深度融合中的統領作用。一是各地市政府應立足當地飲食非遺資源以及餐飲行業的發展現狀,深入謀劃、科學編制當地飲食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專項規劃,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在資金上予以扶持。二是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為主題,整合河南省優勢文旅資源,進一步集聚優勢,推出若干條以飲食非遺為主題的精品旅游線路,通過頂層設計,使之與拜祖尋根之旅、大河文明之旅、華夏古都之旅、中國功夫之旅等具有中原韻的精品文化線路貫通串聯起來。
依托非遺小鎮、旅游古鎮、歷史文化街區、非遺創意產業園,以特色飲食非遺資源帶動旅游、演藝、文創等領域的融合發展,構建以旅游休閑為主導,集觀光、游樂、休閑、度假、體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旅游綜合體,形成產業集群。河南陜州、孟州莫溝、信陽郝堂村等,均有保存相對完整、富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民居,且基礎設施完善,鄉土氣息濃郁,民風淳樸敦厚,具備文旅融合的資源優勢。如三門峽可以考慮以陜州地坑院古建筑為載體,以三門峽飲食類非遺項目所承載的非遺文化為切入點,以陜州澄泥硯、盧氏面塑、盧氏民歌、盧氏民間鼓樂等表演藝術類項目為拉動力,打造集聚餐飲、工藝作坊、演藝、展覽等多種休閑娛樂業態的旅游綜合體,形成功能完善、優勢互補、相互融合的文旅產業群。
提及河南非遺美食,大家可能會想到鄭州燴面、道口燒雞、洛陽水席等少數知名品牌,“中原美食IP”的品牌形象沒有真正地叫響,原因在于宣傳不到位。河南省應借助各種新媒體,做好飲食非遺宣傳推介,實現文旅產業效益。
一是新媒體宣傳。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等各種新媒體手段,采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對河南省飲食非遺的宣傳和推介,積極拓展銷售渠道。二是影視作品宣傳。目前,《夢華錄》對開封飲食文化、《功夫豫菜》對豫菜文化等均在非遺項目熒屏展示方面做了有益的藝術探索。還可以考慮制作河南飲食非遺的專題宣傳片、紀錄片、影視劇、短視頻、動漫作品等,找準非遺與當代人需求的有效連接點,講好河南豫菜文化、茶酒文化、烹飪文化故事。三是節慶宣傳。通過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美食節等活動,集中展銷非遺美食,以“味覺”為紐帶,搭建起不同地域之間文化溝通的橋梁,對于弘楊非遺美食文化,提升地方旅游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陜州地坑院

△洛陽水席之牡丹燕菜
飲食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是簡單地在旅游中添加一些非遺美食,也不是對飲食非遺進行淺層次的旅游開發。應延伸非遺旅游全產業鏈條,跨界融合多產業,實現飲食非遺與旅游業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融合。
“文旅+科技”。數字賦能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技術的優化和提升為非遺的創新性轉化、再現與復原提供了可能。通過5G、人工智能、VR、AR 等數字化技術,讓飲食類非遺的生活情境和制作技藝通過時尚生動、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構筑沉浸式綜合體驗平臺。比如以“洛陽水席”為切入點,制作動漫微視頻,展示“洛陽水席”的起源、發展過程、主要特色,作為科普性節目在央視少兒頻道播出。還可以編排歌舞劇實景演藝類節目,利用聲光電特效,還原盛唐宮廷御宴的場景,通過數字化呈現,實現“洛陽水席”由“食品銷售”向“文化消費”的轉變。
“文旅+教育”。《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形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等在內,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筛鶕兑庖姟返囊?,以“中原烹飪技藝”“長垣烹飪技藝”“開封陳家菜”等為主題,開辦集技藝傳承、教育、培訓、研學旅行、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飲食非遺博物館。河南省目前已建成“長垣市中國烹飪文化博物館”“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洛陽飲食文化博物館”等,建議增設“中原烹飪文化博物館”,組織開展豫菜傳承、培訓、教育、研學、交流、經營等產學研項目,實現飲食非遺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文旅+康養”。康養旅游是當前旅游發展的新趨勢,符合人們追求健康生活品質的要求。河南省可以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結合非遺美食中蘊藏的健康膳食元素,開展康養旅游項目。比如河南省焦作市,可以依托云臺山優越的自然人文資源,將懷府養生非遺美食納入旅游線路設計中,如“四大懷藥”、懷府鬧湯驢肉、武陟油茶、懷幫黃酒、懷山藥紅酒等,既體現了地域特色,又彰顯了醫食同源的養生理念,達到強身健體、休閑養生、延年益壽的目的。

△焦作懷山藥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