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杰、李婧、劉偉凱 /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科技創新是構成其內核的第一動力,效能優先是實現其發展的重要路徑。因此,為促進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高質量發展、航天科技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企業急需在科研班組建設方面牢牢樹立起“價值創造”的基本準則,在工作中堅定地脫虛向實,改善班組工作效能,努力打造高效能的價值創造隊伍體系。
作為航天科技創新的基本單元,科研班組的崗位效能提升意味著單位研發投入下能產出更多的科技成果,獲得更高的創新收益。因此,如何科學地評估科研班組的崗位效能尤為重要,不僅能夠揭示班組崗位效能存在的問題,為班組的內部管理優化提供方案,也能夠為管理層落實新發展理念提供決策依據,為管理者從企業整體層面提升班組的崗位效能提供優化路徑,有效促進班組研發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創新質量。
效能不完全等同于效率或績效,而是效率和功能的整合與統一。這意味著在單純地分析產出/投入比之外,還應考慮組織所要達成的目標、效果。因而“效能”的概念既要反映組織經營活動所要實現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要反映組織達成目標所要付出的經濟成本,如圖1所示。

圖1 科研班組崗位效能概念
科研班組的研發活動實際是“投入(資源)→轉換(過程)→產出(目標)→反饋(戰略)”的一個具有“多投入→多產出”結構的研發系統,其特征是轉換,表現為一個價值增值的過程。因此,科研班組崗位效能必須從綜合投入與綜合產出對其進行測量,從整體層面考慮資源、過程與目標之間的聯系,采用科研總產出與科研總投入的比值表示。
根據效能概念,科研班組崗位效能通過科研總產出與科研總投入的比值計算。其中,科研總產出為多種科研產出的加權和,科研總投入也是多種科研投入的加權和。這實際上是涉及“多投入—多產出”的計算問題,難以通過常規的生產或經濟函數的測算解決。而數據包絡分析(DEA)模型屬于一種非參數技術效率分析方法,適用于多投入、多產出的經濟系統效能評價,并且不需要假定生產函數,對評價指標量綱也沒有具體的要求,符合效能測算的要求。但傳統的DEA模型在測算效能時,會出現變量的權重系數為0的情況,導致測算結果不準確。筆者選擇DEA保證域模型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具體模型如下:
假設在規模報酬不變的條件下,視每一年的科研班組為一個決策單元(DMU),每個DMUj(j=1,2,…,n)包含m種科研資源投入xi(i=1,…,m)和q種科研產出yr(r=1,…,q),第k年科研班組(DMUk)的崗位效能θk的測算模型為:

其中,μyrk為科研班組崗位效能值,取值范圍在0~1的區間內。L代表每種投入(或產出)要素占總投入(或總產出)比重的下限,U代表每種投入(或產出)要素占總投入(或總產出)比重的上限。
筆者選取6項投入和11項產出指標,并結合該科研班組的實際情況,設定投入(或產出)要素占總投入(或總產出)比重的下限與上限,用于科研班組效能的計算,見表1。

表1 航天固體動力科研班組崗位效能評價指標與權重系數
在表1中,科技成果產出=1×專利+1×文章+1×標準+2×成果獎勵。
經計算,得到2017~2021年航天固體動力科研班組崗位效能(見表2)。

表2 2017~2021年航天固體動力科研班組崗位效能結果
2017~2021年航天固體動力科研班組崗位效能在0.58~1的區間內波動,其中2019年的效能最高,達到1;2018年效能最低,僅為0.5872;平均效能達到0.8141。由于近2年班組隨著科研任務的增加,2020年的班組研發人員也相較2019年增加了1倍,然而新員工研發效率的提升需要一個過程,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班組整體效能的下降。隨著新員工研發水平的提升,2021年班組效能增長了2.32%,但總的來看班組效能仍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經計算,得到航天固體動力科研班組研發資源利用效率(見表3)。

表3 航天固體動力科研班組研發資源利用效率
該科研班組開發類差旅的平均利用效率水平最高,達到141.76%;保障類差旅的平均利用效率水平最低,僅為51.63%。從歷年數據來看,2019年班組的研發資源利用效率都達到了100%,表明班組在研發人員、資金、費用等投入要素方面不存在冗余,并且能夠將研發資源100%的轉化為產出。但其余年份的班組研發資源利用效率都存在著一定的提升空間。因而,該科研班組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著短板,需要不斷地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實現班組崗位效能的進一步提升。
根據科研班組研發資源利用效率與要素的重要程度,繪制2021年航天固體動力科研班組研發資源利用效率—重要程度矩陣,如圖2所示。

圖2 2021年航天固體動力科研班組研發資源利用效率-重要程度矩陣
研發全時當量與績效工資是利用效率低、重要程度低的指標,屬于關鍵改進的研發投入要素;基本工資、質量成本全時當量與保障類差旅是利用效率低與重要程度低的指標,屬于等待觀察類的指標;開發類差旅是利用效率高,但重要程度低的指標,屬于錦上添花類的指標。
根據研發資源的改進程度與效能提升水平,繪制2021年航天固體動力科研班組研發資源利用效率改進圖,如圖3所示,其中改進程度=1—研發資源利用效率;效能提升水平=(1—研發資源利用效率)×重要程度。

圖3 2021年航天固體動力科研班組研發資源利用效率的效能改進
研發全時當量與績效工資屬于優先改進指標(效能提升水平大于5%),保障類差旅、基本工資屬于其次改進指標(效能提升水平大于2%,卻小于5%),質量成本全時當量與開發類差旅屬于再次改進指標(效能提升水平小于2%)。2021年研發全時當量減少22.46%,可提升6.74%的效能;績效工資減少20.27%,可提升6.08%的效能;保障類差旅減少59.46%可提升4.46%的效能;基本工資減少37.89%,可提升3.79%的效能;質量成本全時當量減少15.53%,可提升1.55%的效能;開發類差旅減少1.31%,可提升0.16%的效能。可見,班組崗位效能提升策略的關鍵在于如何優化研發全時當量與績效工資。
一是提升班組成員尤其是新成員的研發效率。科研班組應該充分利用“老帶新”的創新人才梯隊培養模式,并根據員工技能的薄弱點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培訓,進而提升班組全員的研發效率。二是合理分配研發任務,推動成員間的創新協作。根據班組每個員工創新能力的特點及興趣分配研發設計任務,積極推動“新老結合”的創新協作模式,提升研發全時當量的利用效率。
一是以績效考核為導向,實施骨干激勵政策,資源向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員工傾斜。二是進一步完善班組獎金分配辦法及考核制度,加強薪酬管理,充分發揮績效工資的激勵效果,提升班組成員的工作積極性。
一是加強設計師質量源頭把控,避免設計質量問題。二是提高工藝質量管理和產品生產全員質量意識,加強質量控制,提高產品合格率,杜絕低層次質量問題,減小超差處理,進而降低由質量問題帶來的時間、人力及經濟效益損失。
一是改革批產型號保障模式,解放設計師,有效減少保障類時間投入。二是通過信息化手段減少線下會議與保障次數。三是整合資源,型號系列化管理,提高型號技術保障效率和效果。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將現場評審簡化為文審或函審,大幅減少總裝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