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
今年1月初,法國政府宣布開始啟動退休制度改革,其中一項關鍵計劃是、將法定退休年齡由目前的62歲逐漸提高.到64歲,相關法案于1月30日被提交國民議會由委員會審議。為表達抗議,法國多地計劃于1月31日再次舉行大規模罷工游行。但事實上,德國、比利時、西班牙等國早就將退休年齡定到了65歲,北歐的丹麥甚至已經提高到了67歲,相比之下,法國退休的門檻還是最低的。
為何法國之前的退休改革相對遲緩,現在卻又急于推動呢?法國真會如媒體所預言的那樣由此迎來一場“風暴”嗎?
老齡化正成為歐洲的“不能承受之重”。歐洲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歐盟27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已整體步入“超高齡社會”,到2050年更預計接近30%。對于一個后現代化的歐洲而言,想靠提高生育率解決人口問題并不現實,這已經導致許多奉行高福利的歐洲國家財政負擔加大。與此同時,歐洲又在外來移民問題上糾結不已、進退兩難,一方面迫切需要引入新的勞動力,保證經濟的可持續性,但同時也面臨移民融入可能引發的社會沖突矛盾,包括民粹排外情緒的泛濫等。因此,提高退休年齡遂成了歐洲國家應對老齡化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法國為何相對步伐要慢一些呢?這里面確有一些特殊原因。首先,法國的生育率相對高一些。在疫情暴發前,法國育齡期女性的生育意愿在西歐各國中基本是最高的,法國的人口出生率一直能維持在人口替代率稍微高一點的水平。2022年,盡管生育率有所下降,但平均每個家庭仍能養育1.8個孩子。
其次,法國移民人口、數量相對較多。法國是歐洲的移民大國,移民人口數量至少占法國居民總數的10%,這部分人群主要來自南歐國家、前非洲殖民認等,他們更年輕,而且生育意愿相對更高。也就是說,法國相比而言壓力沒有其他歐洲國家那么大。
第三,法國的改革確實難。法國社冬中普遍存在一種斗爭文化,人人都號稱有一顆“左翼的心”,尤其是工會的勢力極其強大,上街游行示威是家常便飯。法國民眾雖然大都認為應該進行必要改革,可一旦自身的奶酪被觸動,很容易就會采取激烈的對抗行動。
最后,法國的政黨政治生態也是原因之一。這些年,法國并非沒有嘗試過進行這一領域的改革。2007年右翼共和黨薩科齊上臺后就想觸碰退休體系,但很不巧趕上了金融和債務危機,最終只能不了了之。2012年,社會黨奧朗德上臺執政,他既想提高改革效率,但又無法放棄左翼傳統理念,結果最后搞得誰都不討好。對于想要重新振興法國的馬克龍而言,國內改革是領導歐洲和爭取大國地位的基礎,而退休制度改革又是其戶核心內容之一。馬克龍的第二個任期僅余四年半的時間,要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自然要加緊推進改革。
法國的老齡化情況雖然相對稍好,卻并非沒有危機。畢竟其人口出生率已經降到20年以來最低,養老金體系雖尚可運轉,但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也很快就會陷入寅吃卯糧、竭澤而漁的境地。目前看,馬克龍改革的態度非常明確,當然同時擺在眼前的問題也不少。
首先就是時機的問題。新冠危機尚未過去,俄烏沖突更不見盡頭,民眾深受高通脹沖擊,亟需政府加大保護和支持,這時候要想動老百姓的福利恐怕不易。
其次是民眾的反對。可以預見,隨著政府改革措施的強力推進,大罷工和抗議示威游行也將隨之不斷,因疫情而沉寂的“黃馬甲”運動恐卷土重來,結果還要看政府和民眾的博弈。
最后是馬克龍自身的限制。馬克龍能夠連任總統,證明多數法國人支持他繼續改革,但他的黨派在議會里沒有獲得絕對多數,這意味著他沒拿到百分之百的授權。目前來看,以左翼的梅朗雄和右翼的勒龐為代表的議會兩大反對力-量都提出了一些質疑,因此馬克龍首先要過的是議會這道門檻。
誠然,老齡化是很多國家都要面臨的問題,具體國情或有不同,但是或早或晚都繞不過去。▲(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