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遠
(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124)
為推進實現(xiàn)雙碳目標,各行業(yè)積極開展碳減排相關工作。污水處理行業(yè)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社會總排放量的1%,在環(huán)保產業(yè)中占比最大[1],引導污水處理廠進行“低碳化”改造具有較大的碳減排效益。開展污水廠碳排放量核算是碳減排的基礎,而目前污水處理廠碳排放核算研究大多采用排放因子法,參考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南提供的參數因子[2,3]。但該方法相關計算參數取值大多是國外的推薦值,在我國污水處理行業(yè)碳排放方面的適用性有待商榷[4]。在IPCC核算方法框架的基礎上,我國環(huán)保產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了我國污水處理領域首個低碳團體標準《污水處理廠低碳運行評價技術規(guī)范》(CAEPI 49—2022)[5],規(guī)范了污水處理廠碳排放核算、低碳運行評價等內容,用以指導我國污水處理廠開展碳排放核算,并從碳減排角度開展工藝優(yōu)化和技術改造。本研究以該規(guī)范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為基礎,以蘇州市某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為例,開展2020—2021年碳排放核算研究,并提出污水廠低碳化改造建議。
污水廠污水處理工藝主要包括預處理段、生物處理段(厭氧、缺氧、好氧)和深度處理段等。由于生物降解排放的CO2,其碳元素源于空氣中的CO2,對空氣碳平衡影響有限,未納入碳排放總量的核算范圍[6],因此污水處理碳排放主要考慮污水處理過程中直接排放的CH4、N2O以及能耗、物耗間接排放的CO2[7]。
1.1.1 N2O直接排放量
污水處理過程中,N2O直接排放主要產生在污水生物處理段中,主要與污水處理量和TN去除情況有關,根據以下公式計算,以CO2當量表示。
EN2O=mN2O×fN2O
式中,mN2O為N2O直接碳排放量,kgN2O;EN2O為N2O直接碳排放量,kgCO2;Q1為污水生物處理單元進水水量,m3;TN進為污水生物處理單元平均進水TN濃度,mg·L-1;TN出為污水生物處理單元平均出水TN濃度,mg·L-1;EFN2O為N2O排放因子,取值為0.016 kgN2O·kg-1TN[7];CN2O/N2為N2O/N2分子量之比,取值為44/28;fN2O為N2O溫室效應指數,取值為265kgCO2·kg-1N2O。
1.1.2 CH4直接排放量
污水處理過程中,CH4直接排放主要發(fā)生在初沉池以及生物處理段存在的厭氧過程中,主要與污水處理量、COD去除情況、污泥產生情況以及甲烷回收情況有關,根據以下公式計算,以CO2當量表示。
B0×MCF-RCH4×0.717
ECH4=mCH4×fCH4
式中,mCH4為CH4直接排放量,kgCH4;ECH4為CH4直接碳排放量,kgCO2;Q2為污水處理廠進水水量,m3;COD進為污水處理廠平均進水CODCr濃度,mg·L-1;COD出為污水處理廠平均出水CODCr濃度,mg·L-1;SG為污水處理廠產生的干污泥量,kg;Pv為污水處理廠干污泥的有機分,%;ρS為污泥中的有機物與CODCr的轉化系數,取值為1.42kgCODCr·kg-1DS[7];B0為CH4的產率系數,取值為0.25kgCH4·kg-1CODCr[7];MCF為污水處理過程CH4修正因子,取值0.003[7];RCH4為CH4回收體積,m3;fCH4為CH4溫室效應指數,取值為28kgCO2·kg-1CH4。
1.2.1 電耗碳排放量
在污水處理的各環(huán)節(jié)均產生電耗碳排放,根據以下公式計算。
E電耗=fe×W
式中,E電耗為電耗碳排放,kgCO2;fe為電耗碳排放因子,kgCO2·kWh-1,取值0.7921[8];W為用于生產運行的外購電量,kWh。
1.2.2 物耗碳排放量
物耗為污水處理廠生產運行過程中消耗的混凝劑、絮凝劑、碳源、消毒劑以及清洗劑等化學藥劑,化學藥劑使用間接產生碳排放。該污水廠污水處理過程中,物耗主要為絮凝劑PAM、混凝劑PAC、消毒劑次氯酸鈉和碳源甲醇,根據以下公式計算。
式中,E物耗為物耗CO2排放當量,kgCO2;fi為第i種化學藥劑的CO2排放因子,kgCO2· kg-1,絮凝劑PAM排放因子1.50kgCO2· kg-1,混凝劑PAC排放因子1.62kgCO2· kg-1,外加碳源甲醇排放因子1.54kgCO2· kg-1[9],消毒劑次氯酸鈉排放因子0.92kgCO2· kg-1;Mi為使用第i種化學藥劑的質量,kg;i為化學藥劑種類代號;m為化學藥劑種類數量。
污水廠污水處理量、COD和TN去除情況、污泥產生情況、藥劑使用情況以及電能使用情況等運行數據均來源于污水廠2020—2021年運行月報;核算采用的相關排放因子參考《污水處理廠低碳運行評價技術規(guī)范》(CAEPI 49-2022)、IPCC清單及相關文獻。
污水廠總碳排放量(以CO2當量表示)2020—2021年呈現(xiàn)上升趨勢,2020年月均碳排放量656.27t,其中直接碳排放量71.55t,間接碳排放量584.72t,2021年上半年月均碳排放量1210.93t,其中直接碳排放量120.72t,間接碳排放量1090.21t,總碳排放量上升85%,直接排放量上升69%,間接排放量上升89%。
從N2O、CH4和CO2排放量(以CO2當量表示)變化來看,N2O排放量2020年月均69.66t,2021年上半年月均115.81t,呈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這與廢水處理量增加和TN去除率提升存在較大關系;CH4排放量2020年月均1.89t,2021年上半年月均4.92t,也呈現(xiàn)上升趨勢,廢水處理量增加和產泥率變化引起了CH4排放量上升;CO2排放量來源于電耗和物耗,2020年月均584.72t,2021年上半年月均1090.21t,呈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廢水處理量增加,使用的物耗藥耗增加,導致了CO2排放量上升。
從各類碳排放占比來看,電耗和物耗產生的間接碳排放是主要碳排放來源,平均占比89.5%,尤其是物耗碳排放量,占58.7%,電耗次之,占30.8%;直接碳排放量平均占比10.5%,其中N2O占10.1%,CH4占比最少,僅為0.4%。由此可以看到,物耗和電耗產生的間接碳排放是污水廠減排的重要控制環(huán)節(jié)。
從污水廠碳排放強度(單位體積污水的CO2排放當量)來看,2020年月均碳排放強度0.9428kg·m-3,2021年上半年月均碳排放強度1.5651kg·m-3,碳排放強度呈現(xiàn)上升趨勢,有必要開展污水廠節(jié)能減排工作以降低碳減排。直接碳排放強度2020年月均0.1032kg·m-3,2021年上半年月均0.1383kg·m-3,增長34%;間接碳排放強度2020年月均0.8396kg·m-3,2021年上半年月均1.4268kg·m-3,增長70%,物耗和電耗間接碳排放強度增長幅度較大,是后續(xù)節(jié)能減排的重點環(huán)節(jié)。且從碳排放強度占比來看,間接碳排放強度占比90%,其中物耗占60%,電耗占30%,直接碳排放強度占比10%,間接碳排放強度占絕大比重,間接碳排放強度,尤其是物耗的碳減排可挖掘潛力較大,因此,后續(xù)污水廠低碳化改造需重點關注物耗電耗的碳減排工作。

圖1 2020—2021年污水廠碳排放強度
城鎮(zhèn)化發(fā)展帶來污水處理量增加,由此產生的碳排放量也會增加,而碳排放強度可通過優(yōu)化技術和管理等措施進行控制,以實現(xiàn)污水廠碳減排。物耗電耗是主要的碳排放來源,是重點碳減排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優(yōu)化原料投入環(huán)節(jié),減少藥劑投加以減少碳排放,如對加藥系統(tǒng)進行配置升級,實現(xiàn)加藥系統(tǒng)精細化控制,同時通過精細化管理和調控方式,實施全過程控制,智能化降低電耗,以此減少碳排放[10]。也可以結合污水廠水量和水質情況,并綜合考慮經濟性、高效性、低碳性等因素,優(yōu)化現(xiàn)有的污水處理技術[11],適當引入短程硝化反硝化、厭氧氨氧化和反硝化除磷技術等節(jié)碳新工藝[12],以減少能源和藥劑消耗,從而減少碳排放。

表1 2020—2021年污水廠碳排放
污水廠2020—2021年碳排放特征分析結果表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強度均呈現(xiàn)上升趨勢,物耗和電耗的間接碳排放是主要的碳排放來源,具有較大的碳減排潛力,是碳減排重點環(huán)節(jié)。隨著城鎮(zhèn)發(fā)展和人口增加,污水處理量增加會帶來碳排放量增加,污水廠可通過精細化管理和調控,實現(xiàn)精細化智能化降低物耗和電耗,以此降低碳排放強度,減少碳排放,同時污水廠也可多因素綜合考慮優(yōu)化污水處理技術,進一步推動污水廠低碳化改造,減污降碳協(xié)同,助力實現(xiàn)雙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