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瓊 曾瓊 李超
(廣州華立學院,廣東 廣州 511325)
鄉村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人類聚落主要形式之一,其在漫長的演進歷程當中,極易形成具有濃厚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風貌[1]。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等建設方針的不斷落實與推進,針對傳統村落景觀格局進行的優化實踐逐漸受到行業內外人士的重視。鄉村村落居住環境景觀優化日新月異,鄉村旅游經濟產業發展走上快速發展道路。與此同時,鄉村景觀營建相關項目的不斷落實業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村落鄉土風情日漸喪失,村落傳統文化逐漸消弭,村落規模盲目擴張,村落景觀優化實踐的文化性、本土性和景觀性遇到了新的挑戰。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特征這一概念自提出以來,在景觀改造等領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2]。鄉村作為人類歷史上較早出現的聚居形式之一,村落景觀具有豐富而傳統的文化資源以及特色鮮明的地域景觀風貌,這些自然風貌或人文風情共同體現了鄉村地域文化特色景觀的主要特征。
據對現有鄉村景觀特征的相關研究總結發現,目前對于鄉村景觀資源的認知與評價方法多為AHP分析或多元線性回歸等方法[3]。綜合而言,該類研究多以鄉村旅游、民宿建設等某一特定視角部分因素探討鄉村景觀資源的再利用性,缺少對鄉村原住居民等群體對地域文化特色景觀特征的認知與再現。結構方程模型主要從定量的角度對某一分析對象進行多維度的認知評價[4]。本文試圖從地域特色文化景觀特征的認知與評價出發,結合結構方程模型等相關研究方法,以七聯村景觀提升項目為例,探討美麗鄉村景觀改造優化設計的可能提升空間。
景觀改造是在遵從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基礎之上的人居環境再優化,是人們對美好居住空間主觀預想的生動實踐。鄉村作為一種歷史悠久且至今依然充滿生命力的人類聚居形式,其在原生鄉土景觀營造、優良工匠技藝傳承以及特色文化風貌再現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可探索空間。相較于城市而言,有賴于較為悠久的歷史及各異的地域風情,鄉村聚落中往往更易形成具有較高辨識度的特色景觀元素[5]。與此同時,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城市不斷擴張,鄉村景觀日漸萎縮。時代語境下的地域文化特色鄉村景觀特征認知與傳承具有了功能性的保護意義[6]。唐封強等在對廣東地區一些鄉村景觀改造案例的研究時發現,地域文化的有序傳承對特色建筑景觀營造產生有力的積極影響[7]。綜合鄉村景觀營造相關實踐,本文從自然景觀認知、鄉土文化認知、管理服務認知與用戶需求認知、整體滿意度5個維度探討有關地域文化特色鄉村景觀的認知與評價。

表1 地域文化特色鄉村景觀特征認知觀測量表設計
在不斷的演進過程中,傳統村落往往容易形成完整而清晰的景觀格局肌理,呈現著特色鮮明的原生性地域景觀風貌[6]。鄉村景觀憑借其相對較長的營建歷史等條件,有利于持續培育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傳統工匠技藝,形成獨特的特色鄉土文化蘊含。保護與傳承優秀地方傳統文化,包括材料物質資源與人文歷史傳統,是地域文化特色鄉村景觀特征的重要內容[8]。配套設施服務建設和用戶需求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起到重要的推動和導向作用。具有精神堡壘意義的鄉村重要節點景觀標識導向設計是美麗鄉村景觀評價的重要內容。經濟產業的建設和運營,區位交通條件的完善,以及地方的人口資源條件,均是地域文化特色鄉村景觀特征認知的重要基礎[9]。如表1所示,本文結合相關已有研究,針對鄉村原生性景觀特征的認知與評價提出X11林湖綠化景觀、X21風俗節慶活動等共15項觀測評價指標,建立結構方程模型。
問卷設計首先了解被調研樣本信息。被測試者以本村落原住戶占比最多,原住戶問卷數量約占總樣本數的35%。問卷還兼顧經過此地的路人、慕名前來的游客、行業專家或管理人員等,樣本數占比分別為10%、35%和20%。問卷會獲取被調研者的年齡、性別、學歷、收入等信息,基本保證按照合理的比例并全面覆蓋相關涉及人群[10]。關于待觀測指標的賦值,本文采用了李克特五點量表,各觀測指標按照由低到高分別為1~5分[11]。問卷15項觀測指標設1、2、3、4、5主要分值分別對應差、一般、中等、良好和優秀不同評價梯度,調研時問卷分值可保留一位小數以保障觀測指標評價的精確性。
針對所構建的認知評價模型,進行問卷可信度分析。運用Cronbach’s α信度系數對所得評分數據進行可信度分析計算公式:

鄉村原生性景觀特征認知評價問卷中的4項維度12項指標的Cronbach’s α綜合信度系數為0.833,處于0.8~0.9,該問卷信度良好。在問卷信度檢驗基礎之上,運用SPSS AMOS 24.0,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
七聯村位于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西側,由上梅湖、下梅湖、津頭湖等7個村小組組成。本次景觀提升項目位于津頭湖,項目地北依東江,南靠梅湖路,距惠州主城區約12km。七聯村現有常住人口約1400多人,共320戶。七聯村憑借濱靠東江、運輸便捷等地理區位優勢,積極招商引資,現已有近40家各類型企業落戶七聯村。七聯村除常住人口外,每年外來務工或旅游人口可達4000人次,旅游、實業等經濟促使當地村民年均收入達6000元。
七聯村靠山臨江,曾是一座具有典型嶺南風情的小漁村。七聯村早期的漁民常年在水上漂泊,相互之間便形成獨立和封閉的社會群體,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貧困生活。“出海靠天命,上岸低頭行”是其生存境況的真實描繪。在居住方面,漁民漂浮于海浪之上,因而或居于舟船小艇之上,或搭筑簡易竹棚于海堤之旁,生活空間狹窄,且常年受臺風、海浪威脅,居住環境異常惡劣。在生活方面,漁民生性粗獷豪爽,穿衣喜寬松袖大,素愛佩戴手環腳環,沒事就放喉嘆漁歌。這種特殊的歷史社會背景使惠州漁家文化獨具特色,今天的七聯村,仍保留著較完整的原生態漁家風情,但整體居住環境仍是簡陋,戶外空間多為自發形成,缺少基本的景觀規劃意識,人居環境有待提高。

圖1 七聯村津頭湖現狀鳥瞰圖

圖2 七聯村鄉村民建現狀

圖3 七聯村碼頭現狀
2.2.1 結構模型分析
美麗鄉村景觀特征認知結構方程模型由維度指標模塊和連接線組成。如圖4所示,圖中橢圓形模塊為主要影響維度,方形模塊為各觀測指標,連接線的箭頭指向和路徑系數反映潛變量間的影響作用機制。地域文化視角下美麗鄉村景觀特征對整體滿意度的路徑系數為0.799,表明景觀特征每提升1單位,則整體滿意度提升0.799單位。影響地域文化特色鄉村景觀特征認知的一階潛變量中,各路徑系數表現為鄉土文化認知(0.784)>自然景觀認知(0.772)>管理服務認知(0.692)>用戶需求認知(0.665),且各指標的Cronbach’s α系數均處于0.8~0.9。
不同影響維度下15項觀測指標的標準化負荷為0.599~0.842,其中表現較強的觀測指標有風俗節慶活動(0.842)、鄰里聚落風貌(0.833)和傳統工匠技藝(0.811),表現較弱的指標有區位交通條件(0.599)、導向標識設施(0.603)和經濟產業條件(0.622)。由此可見,就地域文化視角下美麗鄉村的景觀特征而言,鄉土文化認知和自然景觀認知維度下的風俗節慶活動、鄰里聚落風貌等對認知有較大的影響,而區位交通條件或導向標識設施條件等影響相對較小。地域文化特色鄉村的景觀優化建設應優先考慮對原有鄉土文化和自然景觀的提取利用與復蘇再現。

圖4 地域文化視角下美麗鄉村景觀特征認知路徑參數
2.2.2 測量模型分析
針對地域文化視角下七聯村美麗鄉村景觀特征的認知,本文設計調研于2021年4月中下旬期間進行,歷時9d。調研發放問卷共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17份。如表2所示,七聯村鄉村景觀特征的影響維度及整體滿意度中,調研問卷分值表現為鄉土文化認知(3.645)>自然景觀認知(3.169)>用戶需求認知(3.084)>整體滿意度(2.772)>管理服務認知(2.285)。其中,問卷分值較高的觀測指標有風俗節慶活動(4.003)、林湖綠化景觀(3.691)和傳統工匠技藝(3.527),問卷分值較低的觀測指標有環境衛生設施(2.147)、游賞休憩服務(2.276)和鄰里聚落風貌(2.405)。不同影響維度下的15項觀測指標中,綜合分值較高的指標有風俗節慶活動(3.371)、林湖綠化景觀(2.956)和傳統工匠技藝(2.860),綜合分值較低的指標有導向標識設施(1.466)、環境衛生設施(1.522)和游賞休憩服務(1.555)。
由此可見,七聯村在鄉土文化傳承方面具有較好的展望前景,林湖綠化景觀、用戶需求等具有一定的先天條件,可在今后優化建設中有效利用。七聯村的鄰里聚落風貌等指標對美麗鄉村景觀特征的影響較大但表現較差,在今后的美麗鄉村建設中應當重點優化改造。七聯村在配套管理和服務設施等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短板現象,是今后優化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表2 地域文化視角下美麗鄉村景觀特征評價
七聯村自建村以來,其居民便以打漁為生。伴隨著悠久的歷史,七聯村在多年的經營歷史下,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特色地域文化,漁家文化是該村最主要的文化標簽。如圖5所示,本設計方案對漁帽、漁網、漁船、魚簍等具有典型象征意義的漁家文化物質載體進行元素提取,在指示牌、路燈、景墻等景觀小品設施中進行轉化應用,體現了獨特的地方文化傳承與應用。

圖5 漁家文化元素提取及應用
在多年的漁家生活過程中,除物質載體外,風俗節慶文化活動也是該地特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每年9月是漁家豐收的季節,起源于當地集體慶祝豐收的漁家文化節,是該地重要的文旅活動項目。方案將項目中開辟較為空曠開闊的鄰里戶外空間,為該類活動的舉辦提供場地,活動期間或張燈結彩,或戶外露營,增加村落文旅人氣。

圖6 庭前活動場地效果圖
七聯村原為小漁村,早期居民常年在水上漂泊,該區域形成多個相互獨立封閉的社會群體。漁民長時間宿于舟艇之上,或與岸邊搭建簡易棚戶,且常年受風浪威脅,居住環境多逼仄簡陋。近年來多戶逐漸上岸建屋,但自發的建筑景觀雜亂無章,缺少規劃。本方案將景觀改造提升的重點放在整體規劃布局和巷道美化等方面。作為鄰里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巷道在七聯村不僅是給居民和游客提供游憩的場所,更是鄰里間文化的一種體現。如圖8所示,巷道環境的景觀優化,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居民生活需求,增加了場地的景觀層次,為游客提供了更為豐富且獨具特色的游憩體驗。

圖7 津頭湖景觀改造平面圖

圖8 巷道美化
七聯村靠山濱水,林湖綠化景觀本就是當地吸引附近游客的一大亮點。本方案對原有的林、湖、江、宅間空間關系進行重新組織,通過環湖步道、碧道等線性景觀元素將閱江臺、漁人碼頭等景點線性串聯起來,形成游憩結合的多層次環繞式居游景觀體系。

圖9 環湖步道

圖10 碧道(閱江臺)
七聯村作為一個典型的珠江岸畔小漁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服務管理和設施建設方面一直存在短板問題。七聯村臨近惠州主城區,依靠粵港澳大灣區、深惠都市圈,市場資源前景廣闊。憑借較為優越的區位交通條件,結合林、湖、江、宅景觀體系,本方案重新組織場地內交通流線,營造村莊出入口景觀堡壘、漁人碼頭等景觀場所,為場地內外的交通提供便利,增亮添彩。
漁家文化的重現與應用是七聯村景觀改造項目的重要目標之一。如圖13所示,本方案結合地域特色文化的提取與再現,對場地內的垃圾桶、戶外音響、燈具、標識牌等景觀管理服務設施進行系統設計。

圖11 漁人碼頭

圖12 景觀堡壘

圖13 景觀管理服務設施
當下針對村落原有景觀的改造升級相關項目,已經成為美麗鄉村建設這一時代目標的重要實踐舉措[11]。鄉村景觀大拆大建如火如荼,但傳統的鄉村景觀改造往往忽略了對村落景觀背后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發展研究,缺少對游客特別是原住居民對景觀使用的實用性、主體性和本土性的考慮。美麗鄉村建設不是將村內原有建筑修葺一新簡單了事,而是在尊重場地精神記憶基礎之上的文化弘揚、景觀優化和生活豐富,在環境美化、技藝傳承的帶動下,讓鄉村“美”起來、“活”起來[12]。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特征正是基于這一研究現實而提出的考量對象[2,13]。本文借助于結構方程模型定量分析方法,以七聯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為例,對村落環境進行認知與評價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