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晨曦
(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農業科技園區作為我國新時期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優化升級農業產業結構、轉化落地農業科技新成果和提升農業從業人口綜合素質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規范對農業科技園區的科學管理,推動農業科技園區健康穩定發展,科技部等6部門于2020年聯合制定《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并提出“農業園區管理與建設要集聚創新資源,培養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把園區進一步建設為現代化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的高地”。然而,由于農業科技園區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因而存在整體規劃布局不完善、管理機制不健全、園區產業鏈不完整等問題,導致園區社會效益高但經濟效益低,難以大規模推廣[1]。因此,本文希望通過探索農業科技園區價值共創機理,以期對相關研究進行有益補充,從而為指導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與實踐提供一定理論支持。
依托于服務經濟學的逐漸興起,Ramirez首先提出“價值共同生產”概念,認為顧客不單是商品價值的使用者,也是價值的創造者,強調通過企業和顧客的互動來共同創造價值[2]。而“價值共創”這一概念的定義是由Prahalad和Ramaswamy正式提出,兩位學者從競爭理論的視角出發,提出企業與顧客共同創造價值的關鍵在于共創消費者體驗,通過參與者互動來實現價值共創[3]。Vargo等從服務主導邏輯視角提出了對價值共創的新看法:服務是一切經濟交換活動的根本所在,消費者與企業通過整合各類資源共同創造價值并且雙方共創的是使用價值而不是交換價值[4]。與國外研究集中在服務主導邏輯和顧客主導邏輯等領域相比,國內價值共創研究主要聚焦于生產領域、消費領域和虛擬品牌社區這3個方面。余義勇指出,價值共創在生產領域的應用主要是指企業作為價值創造最主要部分,借助對象性資源吸引顧客共創價值[5]。在消費領域,樓蕓將消費領域的價值共創研究聚焦于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2方面,其強調體驗價值由消費者主導價值創造[6]。而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基于虛擬網絡的虛擬品牌社區開始受到價值共創領域學者們的關注。李朝輝以虛擬品牌社區的消費者為研究對象,得出消費者無論是發起參與還是自發參與價值共創都對感官體驗、行為體驗和思考體驗具有正向顯著影響[7]。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價值共創理論主張企業與顧客雙方依托有效、良好的互動共同創造價值。目前學者們圍繞價值共創展開的研究多是選擇典型企業作為研究案例探索其價值共創模式及過程[8],或是從用戶參與價值共創的影響因素或各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然而,目前國內價值共創的研究對象主要還是集中在顧客—企業二元主體,對更廣泛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互動體現不夠明顯。此外,在農業經濟領域開展的價值共創研究多集中在涉農供應鏈、農產品區域品牌、鄉村旅游等方面,鮮有學者將研究目光聚焦于農業科技園區多主體之間的價值共創。農業科技園區的多主體參與模式為探索多主體間價值共創提供了生長土壤,明晰農業科技園區多主體之間的價值共創機理可以將企業資金、科研機構研究成果、政府政策等資源有效整合,促進園區多主體資源共享,最終實現園區效益更大化。
本研究旨在探索農業科技園區多主體參與價值共創的動因與過程,回答“為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因此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較為合適[9]。扎根理論以“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的三步式編碼方式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析,強調在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構出新的實質理論[10]。要完成這一過程,需要有典型案例作為支撐,從中提煉、發展概念,并抽象出新概念、新范疇[11],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論作為研究方法,以楊凌示范區為例,剖析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和科研機構多主體之間的價值共創機理。
農業科技園區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空間的重要增長極,由政策、環境、市場等多因素共同交互作用形成[12],并被賦予重大國家使命?!秶肄r業科技園區發展規劃(2018—2025年)》中指出,要努力推動園區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驗區,打造中國特色農業自主創新的示范區。楊凌示范區作為我國首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適度規模經營為基本目標積極培育各種類型的農業經營主體[13],在農業科技創新和產研結合方面具有雄厚優勢。園區圍繞打造中國(旱區)種業硅谷,成立種業創新中心,匯聚了6名院士領銜、31名國內頂尖專家在內的技術創新團隊,建立了以小麥、玉米、油菜、馬鈴薯、蔬菜為代表的生物育種技術創新體系,為全國各地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因此,本文選取楊凌示范區作為研究案例。鑒于研究需要,本研究通過搜集楊凌示范區官方網站相關信息和園區相關文獻、對園區從業人員進行線上訪談、整理相關政策性文本等方式獲取原始資料。
本研究選取國內運用較為成熟的程序化扎根理論展開分析,程序化扎根理論主要分為3個編碼程序: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14]。其中開放性編碼是將原始資料進行概念化,繼而將屬性相似的概念上升到不同的初始范疇。主軸編碼是將開放性編碼形成的初始范疇進一步整合歸類形成主范疇。依據形成的主范疇進行選擇性編碼,提煉出核心范疇,從而構建理論模型。
在開放性編碼階段,筆者通過對原始資料的不斷整理與比較,剔除掉與本研究無關的干擾語言和文字材料,共得到367條原始語句,其中67條原始語句用來進行飽和度檢驗,對剩余300條原始語句進行開放性編碼,最終總結提煉出22個初始范疇,每個初始范疇對應的原始語句如表1所示。

表1 開放性編碼

續表1 開放性編碼
在主軸編碼階段,通過對初始范疇的不斷比較與思考,挖掘不同初始范疇之間的內在關聯,進一步提煉和總結,最終上升為8個主范疇:政策因素,市場動機,價值實現,人才激勵,資源整合,合作生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每個主范疇對應的初始范疇如表2所示。

表2 主軸編碼
基于形成的8個主范疇,筆者重新對原始資料進行審視和比對,識別出驅動機制、多方互動和價值創造3個核心范疇可以統領所有的主范疇和初始范疇,每個核心范疇對應的主范疇和核心范疇關系結構圖如表3、表4所示。
理論飽和度檢驗指的是對一部分新的原始資料進行重新編碼,以檢驗是否涌現出新的與原有核心范疇無關的初始范疇,如果沒有新的初始范疇出現或者已有范疇足以涵蓋原始資料,則說明達到理論飽和。本文對剩余的67條原始語句進行再次編碼,結果未涌現出新的初始范疇,因此說明本研究達到理論飽和。

表3 選擇性編碼

表4 核心范疇關系結構圖
通過對驅動機制、多方互動、價值創造3個核心范疇及每個核心范疇包含的主范疇進一步分析,深入挖掘其內在關聯,最終構建出楊凌示范區價值共創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農業科技園區價值共創理論模型
驅動機制是包含涉農龍頭企業、合作社、科研機構在內的多主體參與農業科技園區價值共創的動因,包含政策因素、市場動機和價值實現3個主范疇。政策因素和市場動機是影響相關主體參與農業科技園區價值共創的重要外部因素,并且參與園區建設可以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基于內外部環境的多要素驅動為農業科技園區的多主體協合創造價值提供了助力。
多方互動作為農業科技園區價值共創的具體過程,包含人才激勵、資源整合和合作生產3個主范疇。人才激勵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分別是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大力推動農業人才的職業化。在此激勵機制下,各主體整合資源和生產發展的動力被大大激發。園區內企業與合作社共享信息資源、生產資源等多種資源,資源利用效率得以提高。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后會進一步推動多主體之間的合作生產,園區內的涉農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系,研發與生產得到有效結合。
價值創造是多方互動的結果,農業科技園區多主體互動合作共同創造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園區涉農企業的入駐為周邊地區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當地居民收入。在社會效益層面,示范區為其他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民生狀況不斷改善。
本文運用扎根理論方法,以楊凌示范區為研究對象,從動機、過程、結果3個方面系統性探索了多主體參與農業科技園區價值共創具體模式。發掘出“政策因素”“市場動機”“價值實現”構成驅動機制即價值共創動因,提煉了“人才激勵”“資源整合”“合作生產”構成多方互動即價值共創過程,歸納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構成價值創造即價值共創結果。構建出農業科技園區價值共創理論模型,該模型具體闡述如下:農業科技園區內部多主體受政策因素、市場動機和價值實現在內的內外部多因素驅動進行協同合作,各主體之間通過人才激勵、資源整合和合作生產的方式實現多方互動,在此基礎上共同創造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研究遵循程序化扎根理論的編碼程序,符合我國農業科技園區價值共創的實際情境,有效彌補了現有相關農業科技園區研究偏量化研究的理論缺陷。同時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與局限性,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難以保證結果的普適性,本文所構建理論模型的準確性有待在不同情境下進行多案例研究的實證檢驗,缺乏跨空間和跨時間的比較研究,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在這些方面來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