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方學良,沈彥池,馮 辰,徐 勇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專業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載體,專業建設水平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及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1]。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應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適時進行動態調整與優化,更好地與區域產業結構相匹配[2]。專業設置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核心要素,應構建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高職院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保證高職院校能夠培養符合未來產業結構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助推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3]。
2014年8 月《寧鎮揚同城化發展規劃》頒布。寧鎮揚同城化主要目標為推進空間資源整合聯動,構建“一帶三圈四軸”同城化發展格局。南京(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共開設28所本科院校,16所高職院校;鎮江(簡稱鎮)共開設2所本科院校,4所高職院校;揚州(簡稱揚)共開設1所本科院校,5所高職院校。
2020年,江蘇省生產總值為102 719.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 536.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4 226.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為53 955.8億元。江蘇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2019年的4.3∶44.4∶51.3調整為2020年的4.4∶43.1∶52.5,形成了“三、二、一”地區產業結構。2016—2019年,揚州市產業結構為“三、一、二”模式,而南京和鎮江兩市產業結構為“三、二、一”模式;從2020年開始,寧鎮揚三市產業結構均為“三、二、一”模式。
截至2021年9月,寧鎮揚三市25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2021年寧鎮揚三市25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情況
以專業所屬產業性質比例的高低,作為確定高職院校產業屬性的依據[4]。如表2所示,南京僅有江蘇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一產專業,南京科技職業技術學院、金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二產專業設置數位居南京前三位;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三產專業設置數位居南京前三位。鎮江僅有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一產專業,一產專業為17個,設置比例達35.42%,該學院二產專業設置數為13個;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三產專業設置數達26個,設置比例達70.27%,位居鎮江第一位。揚州僅有揚州職業大學開設一產專業,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二產專業設置數為22個,揚州職業大學三產專業設置數為42個,二產和三產專業設置數分別位居揚州第一位,而江蘇旅游職業學院三產專業設置比例達96.97%,占比位居揚州第一位。

表2 2021年寧鎮揚高職院校大類專業情況分析表(2)

表2 2021年寧鎮揚高職院校大類專業情況分析表(1)
2021年,寧鎮揚高職院校一產專業設置比為5.84%。一產產值占比3.42%,一產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總體適應性好。寧鎮揚僅有3所高職院校開設有一產專業,共計21個,其中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一產專業數為17個,揚州職業大學開設一產專業數為3個,江蘇城市職業學院開設一產專業數為1個,其余22所高職院校均未開設一產專業。
2021年,寧鎮揚高職院校二產專業設置比為27.84%。二產產值占比43.57%。寧鎮揚高職院校所開設的二產專業數與區域產業存在較大結構矛盾,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發展。寧鎮揚三市中南京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及揚州職業大學二產專業設置數位居前三位,而應天職業技術學院和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并未開設二產專業。
2021年,寧鎮揚25所高職專業招生院校專業設置變動情況如表3所示,寧鎮揚25所高職院校三產專業設置數共計587個,占寧鎮揚專業設置總數的70.13%,三產專業設置仍然側重學生青睞的熱門專業。

表3 寧鎮揚25所高職專業招生院校專業設置變動情況
2021年寧鎮揚高職院校一產專業設置比例為5.84%,專業點占比2.51%;二產專業設置比例為27.84%,專業點占比27.36%;三產專業設置比例為66.32%,專業點占比70.13%。相對于寧鎮揚一、二、三次產業比重而言,一產專業與產業吻合度較高,二、三產專業與產業的吻合度偏離較大。具體而言,寧鎮揚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但高職院校二產專業設置數和開設的專業點數偏少,很難滿足區域內裝備制造業對人才的需求。同時,高職院校三產專業設置數偏多,會導致畢業生就業難等問題。寧鎮揚高職院校應提高二產專業設置占比,提升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匹配度,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高職教育主動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既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也是其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5]。專業設置與布局是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對接程度的集中體現[6]。深入剖析寧鎮揚高職院校的辦學現狀、專業布局及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對接狀況,構建一種基于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需要的院校之間以及政府、社會產業、企業、院校之間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使專業設置始終與產業調整同步,專業技術水平與產業技術水平同步,扎實推進校企深度融合。高職院校要立足于自身實際,依托專業優勢、行業背景,合理規劃專業建設與發展,逐步形成以辦學特色為主線的專業群,努力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的結構平衡和良性互動,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專業評估指標體系。其次,要充分聚合政行企校等多方主體作用,提升專業評估效率。再次,專業評估內容要緊密圍繞專業與產業的協調度、專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專業與行業企業用人需求度來展開。最后,要建立健全專業評估制度,對新開設專業、被預警專業及時開展專業診斷與改進,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7-8]。
首先,要構建高職專業預警機制,通過發布專業設置預警信息,及時公布紅黃牌專業,以便對高職院校招生、就業和人才培養等工作進行有效調控[9]。其次,要構建高職專業退出機制,及時停招、停辦夕陽產業專業,引導高職院校主動對接區域產業需求設置專業。同時更要主動預測區域產業發展趨勢,結合自身辦學基礎和特色優勢,主動超前謀劃新興產業專業,賡續高職專業發展生命力,助推區域產業經濟持續發展。
以專業設置評價為切入點,圍繞專業與課程建設兩個方面對專業開展分類診改,將專業自我診斷與改進納入學校“五縱五橫一平臺”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使專業分類診改與學校內部質量診改系統有機銜接[10]。依據專業發展目標和定位,建立專業建設質量診改運行制度。以三年為專業建設診改周期,按學期監測預警,持續診改。圍繞專業建設目標和標準,通過相關調研和數據平臺,實時采集專業狀態數據,運行“8”字質量改進螺旋,各專業對照標準,進行自我診改、持續修正,最終形成專業建設診改優化的動態閉環。
高職院校需合理利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使院校整體培養體系更加明確,在對學生進行培養時也應有效結合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重點發展有效專業,充分體現出院校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使整體教學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加強院校的綜合應用能力。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應通過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及時調減或停招不達標的專業,新增市場主導產業的專業,通過科學合理的調整機制調整學院的專業設置和專業結構,集中資源發展優勢專業,支撐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發展,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雙高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