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德琴,胡錦芳,賴永全,孔瀅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茶堿是非選擇性β 受體激動劑,可有效抑制氣道平滑肌痙攣,舒張支氣管[1],常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茶堿用于慢性病治療,血清藥物濃度以10~20 μg/mL 為宜,>20 μg/mL 時更常見產生毒性作用,>35 μg/mL 可發生發熱、失水、驚厥等癥狀,甚至引起呼吸、心跳停止致死[3-4]。且茶堿生物利用度及體內清除率的個體差異大,易受疾病和其他藥物影響。因此,需常規進行血藥濃度監測(TDM),制定個體化給藥方案,確保茶堿用藥安全有效[5]。本研究將戴明環(PDCA 循環)管理運用于改進茶堿TDM 工作初顯成效,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收集2019 年1 月至2019 年4 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臨床藥學實驗室茶堿TDM 資料;收集2019 年5 月至2019 年8 月經PDCA 循環改進后的茶堿TDM 資料。統計茶堿送檢率和不良反應上報率,并與臨床科室溝通,對TDM工作質量進行調查分析。
1.2.1 Plan 階段茶堿TDM 項目開展初期,存在的問題:(1)工作日出具報告耗時較長,部分患者出報告耗時長達24 h;(2)周末、節假日標本需等待工作日檢測;(3)護士采血時間錯誤;(4)臨床醫生對茶堿血藥濃度檢測結果存疑;(5)茶堿TDM 標本送檢率低;(6)茶堿不良反應發生(上報)率達11.0%;(7)臨床滿意度欠佳。
通過與臨床科室溝通、調研,從人、機、料、法、環各方面分析原因,原因分析魚骨圖見圖1。

圖1 茶堿TDM送檢率低、臨床滿意度欠佳原因分析
因此,擬通過PDCA 循環管理對這些問題進行改進,保障茶堿的用藥安全與療效,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1.2.2 Do 階段(1)成立持續質量改進(CQI)小組,臨床藥學組組長任CQI 小組組長,組員由臨床醫生、護士、標本轉運公司負責人、各專業組臨床藥師和TDM 藥師組成。(2)與標本轉運公司負責人及臨床護士長溝通,實行送檢科室、送檢患者、送檢項目、送達時間、送檢人登記確認簽名等的簽收、轉運制度;制定標本送檢流程圖并發放臨床護士與轉運護工。(3)制定茶堿血藥濃度檢測標準操作流程,規范檢測操作。(4)加強新進人員的培訓,對檢測操作中的常見問題與處理進行梳理(詳見表1),重點培訓。(5)優化排班,周末、節假日增加工作人員值班。(6)與信息處溝通,將茶堿TDM 峰濃度、谷濃度采血時間及其他采血注意事項增加進檢驗條目說明里。(7)加強臨床溝通,異常值及時聯系臨床護士與醫生,了解患者用藥情況及實際采血時間;TDM 藥師或臨床藥師每天參與臨床查房,及時反饋茶堿血藥濃度檢測結果,提出個體化用藥建議。(8)加強宣傳,撰寫相關科普文、制作宣傳資料發放臨床并進行宣講。

表1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茶堿血藥濃度常見問題及其處理方案
1.2.3 Check 階段CQI 小組定期全面檢查TDM 各個環節,對未能落實到位的展開小組討論,制定整改辦法,并監督執行到位。
1.2.4 Action 階段形成茶堿血藥濃度檢測標準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形成檢測操作中常見問題與處理方案,形成新進人員培訓制度,形成臨床長效溝通制度,形成完善的標本簽收、轉運制度,并將改進方案應用于所有TDM 項目。
對改進后的茶堿血藥濃度出報告耗時、茶堿TDM 標本送檢率、茶堿不良反應發生率和臨床滿意度進行統計,并與改進前進行比較。
利用SPSS 19.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茶堿TDM 標本送檢率、茶堿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滿意度)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行標本簽收、轉運制度后,茶堿標本送檢環節平均耗時由2 h 縮短至0.5 h。通過規范檢測操作,對新進人員加強培訓,特別是對檢測操作中常見問題與處理進行重點培訓后,標本檢測環節平均耗時由2 h 縮短至0.5 h。經人員排班優化后,周末、節假日均可開展茶堿TDM。經過以上對茶堿TDM 各環節的持續改進,茶堿血藥濃度出報告平均耗時由6 h 縮短至1.1 h,且基本每天都能檢測,患者、臨床醫師等待檢測結果時間明顯縮短。茶堿TDM 出報告耗時對比圖見圖2。

圖2 茶堿TDM出報告耗時對比
送檢科室增多,樣本量逐漸上升,臨床茶堿TDM 意識增強,茶堿TDM 標本送檢率由27.3%上升至71.3%,改進后送檢率明顯高于改進前(P<0.01),茶堿TDM 送檢率對比圖見圖3。

圖3 茶堿TDM送檢率對比
茶堿不良反應上報率由11.0%下降至4.5%,改進后茶堿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改進前(P<0.01),茶堿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圖見圖4。

圖4 茶堿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改進前患者滿意度為90.5%,臨床相關科室對TDM 工作滿意度為80%,經PDCA 循環改進后,患者滿意度為98.1%,臨床相關科室對TDM 工作滿意度上升到97.3%,改進后明顯高于改進前(P<0.05),臨床滿意度對比圖見圖5。

圖5 TDM工作的臨床滿意度對比
茶堿在臨床上被廣泛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統疾病[6]。但茶堿因為藥物因素(安全范圍較窄、體內代謝個體差異較大等),患者個人因素(茶堿清除率降低、身體耐受性差、疾病因素等)容易發生心悸,心動過速等心臟反應和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反應以及頭痛等不良反應[7-8]。茶堿的不良反應、治療效果與血藥濃度密切相關[9],醫生臨床可以通過TDM 來控制茶堿血藥濃度,確保茶堿發揮最大藥效,避免嚴重毒副作用的發生[10]。PDCA 循環法是Deming 博士推廣普及的一種按照 Plan、Do、Check 和Action的順序進行質量管理并不斷循環的科學管理模式,也是一種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高效管理模式[11]。該管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檢驗管理質量[12],我院將該管理模式運用于改進茶堿TDM 后,茶堿TDM 工作初顯成效:出報告時間明顯縮短,標本送檢率明顯提高,茶堿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下降,臨床滿意度提高。
本研究中茶堿TDM 處于項目開展初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送檢標本少,臨床茶堿多為經驗用藥等問題,送檢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指標未排除茶堿劑型、給藥途徑及不良反應漏報、不良反應輕重程度及醫院茶堿使用率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數據精準度有所不足。同時,由于項目開展前已做方法學考察,在雅培ARCHITECT i1000 上采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茶堿血清藥物濃度準確、快速、穩定,因此本研究未考慮試劑、質控穩定性等因素的影響。后期還待通過查病歷、臨床溝通、隨訪等比較患者用藥品種、劑型、是否TDM、是否依據TDM 調整用藥、不良反應發生類型、不良反應輕重程度及評估室內質控、室間質評達標率等發現新的問題,進行新的一輪的PDCA 來持續改善TDM 工作。
總之,PDCA 循環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茶堿TDM 工作效率與質量,促進茶堿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值得在臨床藥學工作中全面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