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綠色建筑重點實驗室 李旭龍 蘇曉明 管勃勃
1)文化和歷史價值 既有工業建筑反映城市發展進程,是城市的記憶、文化的具象載體及歷史見證。舊工業建筑傳達出特定時代的文化內涵,是人類歷史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社會價值 既有工業建筑記錄了曾經的社會背景,體現了當時的經濟、技術、政策發展情況,記載了社會發展信息;工業建筑映射出舊時勞動人民從事工業活動所展現的積極進取、吃苦耐勞、奮發圖強、敢為人先等精神風貌和高尚品質。
3)經濟價值 既有工業建筑改造可節約成本,減少開發商在拆遷和土建上的投資,具有工期短、成本低、效益高等優勢,同時原建筑內的部分設備可繼續使用。既有工業建筑往往位于城市優良地段,交通便捷,人流潛力大。
20世紀中后期,歐美國家開始對工業建筑進行保護更新。1979年,《巴拉憲章》提出“改造性再利用”概念并指出為建筑遺產找到恰當的用途,使該場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現,對重要結構的改變降至最低且使其可以復原。以“建筑再利用”為核心理念的城市中心復興運動逐漸滲透眾多發達國家,如美國洛維爾城將舊工業建筑進行更新改造,掀起了老舊建筑再利用高潮。
20世紀80年代,既有建筑保護更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城市發展更加注重保留和傳承歷史文化、與環境共生、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激發舊工廠活力等方面。20世紀90年代,超大型工業建筑再利用項目在促進城市復興方面表現突出,如巴黎左岸項目、阿姆斯特丹港項目、蘇黎世西部工業區改造項目等。同時,建筑師的設計觀念從“與原建筑相似發展”向“基于對比沖突的和諧之美”轉變,改造策略愈加系統與多樣。
我國現存數量巨大的閑置廢棄工業建筑,其普遍存在布局或體量分散、占地比重過高、地理位置優越、污染環境嚴重等問題。因此,解決與處理既有閑置廢棄的工業建筑成為我國城市更新面臨的主要任務之一。1990年以后,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結構從工業型向服務型轉變,城市工業系統采取“退二進三”的發展戰略,工業重心向新興工業區轉移,基于此,廢棄工業建筑逐漸增多。
我國既有工業建筑再利用的規模普遍較小,一般以獨棟建筑為主,部分涉及整個廠區的改造再利用。改造項目主要分布于東北、華中及沿海地區,包括上海、北京、哈爾濱等城市。這些城市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易受城市建設與經濟體制轉變的影響,大批優秀建筑師借鑒國外經驗,為我國既有工業建筑保護更新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來,我國對該領域愈加重視,既有工業建筑保護更新項目越來越多,如湖北809兵工廠遺址、深圳民智學堂工廠展場、北京密云區服裝廠等改造項目。
既有工業建筑作為保護更新對象,具備較大的改造潛力,其主要特點如下。
1)建筑可塑性強 工業建筑具備建筑規模大、建筑類型豐富等特點,空間可操作性極強。
2)歷史文化符號豐富 多樣的符號語言反映出曾經的建造技術、審美與價值取向,記錄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3)經濟發展潛力大 工業建筑大多占據城市新區或濱水地段,經濟發展潛力較大。
4)民眾參與性強 當地居民及工廠員工對建筑及其場地理解更深刻,其參與工廠保護更新的積極性較強。
結合以上特點,通過4種改造策略分析我國既有工業建筑更新案例。
受工業時代轉型及城市發展擴張影響,既有工業建筑已成為城市新區的一部分。相較單一功能建筑開發,混合功能型建筑開發更能滿足城市發展和居民訴求。工業建筑具備規模大、類型多及改造潛力大等特點,為混合功能型建筑開發提供了基礎,便于在后期改造中添加多種建筑功能。
在北京密云區服裝廠改造項目中,為回應場地內不同限制條件和功能需求,建筑師采用不同的改造策略將12個單體建筑改造為以兒童科技館為主的少年兒童活動中心。將北院以排架結構為主的單層單跨廠房改造為兒童科技館、多功能廳和餐廳等大跨度空間;廠區最北側的臨時磚混帶狀建筑被拆除,改造為商業序廳;場地東側鄰近道路,適宜置入多功能廳、餐飲與廚房等營業功能,原廠房拆除部分屋面,并加建2層;南院為小開間紅磚房,建筑師在原結構基礎上增加上下水并提高建筑熱工性能,改造為具有住宿功能的酒店;原食堂被改造為接待廳,保留室內原有空間表皮;南區盡端的小倉庫改建為花房,以壁爐與會議桌為節點布置休息活動區。同時設計師還設計了一系列兒童游戲設施,與西側兒童營地與東側餐廳屋頂露臺關聯。混合功能為人群與舊工業建筑之間的互動注入了新動力,為后續使用增添了更多可能性(見圖1)。

1北京密云區服裝廠改造前后對比(圖片來源:《室內設計與裝修》)1a改造前1b改造后
在山東濰焦集團薛城老廠區更新規劃項目中,依據建筑的空間特性將既有工業建筑分為“大跨型”“常規型”“特異型”3類(見表1),根據建筑類型及價值制定不同的改造策略,植入旅游、文化、展示等新功能。如設立中小企業創新孵化器,將產業升級定位為高新科技產業,吸引大量外來人才。根據既有工業區規劃特征植入景觀綠化形成產業公園,滿足園區和市民休閑生活需求,同時,連接高鐵客站兩側空間,為園區交通提供便利。項目實現了產業區與生活區一體化,打造集研發、居住、教育、商務、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混合社區(見圖2)。

2 山東濰焦集團薛城老廠區更新項目用地規劃(圖片來源:網絡)

表1 工業遺存空間分類與再生功能
既有工業建筑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符號,其存在于建筑表皮、建筑空間、建筑材料、建筑結構之中。這些符號承載了城市發展記憶,也是既有建筑的重要價值所在。因此,既有工業建筑保護更新項目應根據其特有符號因地制宜地選擇改造手法,保留原建筑特點并延續其精神內涵。
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館是由廢舊鑄造工廠改造而成的項目,2008年啟動,僅1年即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設計通過功能置換、結構加固、低技術生態策略、廢舊材料再利用、塑造人文記憶等手法對廢舊鑄造工廠進行改造與更新。在對原廠房的各方面特征識別的基礎上,設計賦予其適宜的新功能。在此基礎上,對原有建筑承重結構進行加固,形成自然的生態通風系統。同時,重新利用廢舊材料,減少建筑垃圾,節約造價。
大面積使用的鋼構架、磚墻、水泥地面反映出工業建筑原有的冷峻、質樸氣質;局部U型玻璃、單層玻璃等材料傳達出工業建筑特有的清晰、樸素、單純與率真形象;大煙囪依然是這片場地的標志物,原鑄造工廠中的舊工業機械裝置經過保留和處理成為建筑場館內的特殊構件、校園內的藝術品。
多樣化建筑改造手法使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館保留了歷史文脈,廢舊工廠實現蛻變,受到廣大學生和到訪學者的贊譽(見圖3)。

3 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館(圖片來源:曹揚)
既有工業建筑往往地理位置優越,多占據城市新區或濱水地段,經濟潛力巨大。但基于當時建設背景及原工廠固有的生產管理,其內外交通相對閉塞。合理的交通規劃是重塑地區活力的關鍵,除需規劃正常的交通流線,還應為既有工業建筑設置展示價值的文化流線,將既有工業建筑的特色節點、場所(或結合特定的敘事關系)串聯成一組空間序列,連續、系統地展現給公眾。
在2013年泉州萬科里改造項目中,核心保留區以傳統石材建造的“廠長辦公室”為中心,設計師巧妙采用“增加庭院”方式,通過置入、衍生、對望的手法,打造凹凸不一的商業界面(見圖4)。在保留原有廠區空間肌理的原則下,小型庭院間的多層嵌套形成層次豐富的參觀體驗路線,新建建筑與老舊建筑和諧共處。同時,舊糖廠保留的水陸碼頭、吊車等特色構筑物是重要的游覽節點,歷史文物大煙囪成為萬科里的地標。舊時運輸甘蔗的廊架彌合了道路與場地的高差,明確了主要廣場空間的進入秩序。這些設施和線路在整個地區形成完整的交通網,服務于當地的文化旅游產業。

4泉州萬科里改造項目鳥瞰(圖片來源:https://www.gooood.cn/quanzhou-vanke-street-china-by-cns.htm)
工業建筑擁有地區記憶,當地居民及相關人員對其有更深的理解,可見,民眾參與改造項目更有意義且可發揮更大作用。合作規劃不是政府單方決策,而是各方群體均參與改造規劃,以滿足多方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使城市歷史與地段文化得到深入挖掘。
北京798藝術區規劃即是由多方力量共同協作規劃的改造項目。前期,原廠址內閑置的舊廠房大量低價對外出租,吸引藝術家進駐于此進行藝術創作,自發形成小規模藝術街區;隨后又吸引大量藝術機構和文化公司進駐,舊工業區逐漸轉變為藝術文化創意空間;后期由政府牽頭,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及負責管理前工廠工人養老基金的財團合作,為798藝術區重新定位,鞏固了798藝術區在中國藝術和文化重鎮的地位。可見,“由政府引導,多方力量合作規劃”是798藝術區由荒廢的舊工廠改造為現代文化藝術聚集地的關鍵(見圖5)。

5 798藝術區現狀(圖片來源:https://www.gooood.cn/798-artsdistrict-wins-apa-pierre-lenfant-award-sasaki.htm)
既有工業建筑具有極大的保護更新價值。當前,我國在既有工業建筑改造更新領域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處于探索階段;混合功能、多樣的建筑手法、健全的交通系統等策略在既有工業建筑改造項目中的應用愈加成熟,合作規劃策略尚需更多民眾參與及實踐,以推進既有工業建筑保護更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