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 姚泰宇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陳斌卿 曲繼萍
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黃夢瑤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 楊 坦
學校既是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又是我國教育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環境承載著學校的文化和精神,傳達著學校的傳統與個性,潤物無聲地影響著師生的道德追求與價值取向。當前,隨著教育改革的普及和深入,校園設計理念也發生相應變化。從“功能性+教學”模式到“功能性+教學+文化性+社會性”模式的轉變表明除了滿足基本的教學功能,校園環境也需回應師生的交往互動、生活體驗等精神需求,才能更好地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為提升落后的校園基礎設施以適應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青杠小學以“環境育人”為核心理念,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對校區進行改造擴建,實現物質環境與文化內涵的雙重優化。
隨著城鎮化建設推進,重慶市黔江區青杠地區1500戶移民區建設工作正式啟動。同時,南青大道的開通帶動了周邊區域的開發建設,為青杠地區的人口增長創造了條件,導致適齡入學兒童的人數激增。項目建設前,青杠小學僅有1棟教學樓和水泥硬質空地,基礎設施不足,教學條件十分落后,校園環境的觀賞與文化價值有限,物質空間和精神場所均無法滿足師生的需求(見圖1)。為了保障鄉村小學教學質量,滿足當地不斷提升的教學需求,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青杠小學開始了二期工程建設(見圖2,3)。

1青杠小學原貌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2改擴建鳥瞰效果(圖片來源:黔江區城南青杠小學校改擴建工程規劃設計)

3改擴建總平面(圖片來源:黔江區城南青杠小學校改擴建工程規劃設計)
青杠小學改擴建項目位于重慶市黔江區城南街道,西部毗鄰南青大道,交通便利。項目所處地塊三面環山,自然環境豐沃,生態區位優勢明顯(見圖4)。校園所在地屬典型丘陵地貌,整體地勢較為平坦。地塊南北長約202m,東西寬約112m,呈不規則多邊形。

4項目區位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環境育人”既是我國自古以來辦學的傳統理念,又是現代校園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傳統書院追求“依山林、擇圣地”,表達學府與自然相融相生的理想。現代的“環境育人”是指學校依托良好的育人環境,實現“影響人、教育人、改變人”的育人目標。優質的物質環境能為師生的校園生活帶來更好的體驗,濃厚的文化環境更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和塑造學生的心靈與思想。青杠小學改擴建項目以“環境育人”理念為核心,從總體布局、景觀規劃、道路規劃、文化設計等方面出發。一方面改善校園的物質環境,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多樣的活動空間以滿足學習和生活等實際需求;另一方面進行校園文化設計,以校園環境為依托,將校園文化的靈魂植入其中,為鄉村校園的蛻變打下精神根基。通過對物質環境和文化氛圍的同步改善,使校園環境與校園文化深度融合,實現“環境育人”的美好愿景。
師生是校園空間服務的主體,“以人為本”是校園建設的基本原則之一。設計應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統籌考慮功能、審美、情感、文化等方面需求,滿足教學、學習、生活、娛樂等主要功能,充分體現校園環境的“人文關懷”思想。
在校園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校園環境的長期性和多功能性,合理利用風向、溫度、日照等自然因素,并盡量采用綠色環保的建筑材料與本土植物,減少運輸和維護成本,構建完善的校園生態網絡,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中學習、成長,從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現代的教學模式更強調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要求校園環境兼具開放性與靈活性,以滿足空間和功能的共享與融合。校園建設應整合相似的功能空間,設置多樣化的交流共享區域與靈活可變的設施,從而提高空間與設施的利用率,促進信息交換,增加校園活力。
在校園建設過程中,應貫徹整體性原則,統籌考慮自然特征與上位規劃,使校園環境與城市環境相適應。同時綜合考慮整體布局、建筑造型、景觀形象、校園文化,使校園從整體到局部的形象與氣質相互呼應,形成聯系緊密的統一體,彰顯校園的文化內核與教育理念。
校園總體分為行政區、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4個功能區,功能分區合理,流線組織有序,從而為“環境育人”這一設計理念打牢物質基礎(見圖5)。

5功能分區(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1)行政區 主要由綜合樓構成,是校園的辦公樞紐與主要的教學空間之一,極大緩解了原有的空間緊張、功能單一的問題。行政區與其他功能分區連通,保證了師生使用的便利性。同時,綜合樓臨近南青大道,造型端莊、穩重,適宜作為學校的形象建筑(見圖6)。

6綜合樓效果(圖片來源:黔江區城南青杠小學校改擴建工程規劃設計)
2)教學區 主要由小學教學樓、幼兒園及周邊室外空間組成,其中小學教學樓為既有建筑,幼兒園為新建建筑,考慮到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生理差異,小學教學樓與幼兒園采用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布局,從而減少教學空間之間的相互干擾。
3)生活區 主要由食堂和自由活動場地構成,其中食堂為新建建筑,可同時容納600名學生就餐。
4)運動區 自由活動場地配備樹池、種植園、可移動桌椅、健身器械等設施以供師生學習、娛樂使用。自由活動場地也可作為戶外教學空間或大型活動舉辦場所靈活使用,促進各年級師生的交流,體現出開放共享的設計原則。運動區主要由跑道、籃球場和足球場組成,原有的水泥場地空間狹小,地面材質安全隱患大,無法滿足學生體育鍛煉的需求。新建的運動區位于校區西南角地勢較高處。場地設有200m環形跑道,場內設置足球場、籃球場等體育設施以滿足師生的鍛煉需求。為集約利用空間,運動場地下設置停車位及設備用房,以減少車流對校園空間的干擾。
校園景觀設計遵循校園總體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綠化整體呈現“一團、兩帶、多點”的布局形式。
1)“一團”是校園中部的青杠樹林組團。青杠樹既是青杠地區鄉土樹種,又是青杠小學的校樹。高大挺拔的青杠樹連接起主要功能分區,以自然要素柔化人工建筑,營造溫馨舒適的庭院景觀,師生可在青杠樹下交流、學習、活動,此處成為校園的活力核心。
2)“兩帶”為小學教學樓與綜合樓外的2條綠化帶,沿校園主要車行道設置綠化隔離帶,在豐富道路景觀的同時,減小外部噪聲干擾。
3)“多點”是指在校園內呈散點式的綠化造景,在生態可持續前提下,將多樣的種植形式與使用功能結合。在各功能分區的邊界種植種類豐富、層次分明的鄉土植物,為師生提供植物知識展示與科普的功能。利用屋頂綠化設置立體景觀,在其間設置雨水花園展示生態凈水流程,使校園時時處處可見綠色,同時起到引導和教育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作用,著力打造健康和可持續的校園景觀系統,助力實現“環境育人”的目標。
考慮到場地周邊道路與地塊形狀,將校園主入口設于幼兒園前側,并在集散廣場配備一定數量的臨時停車位,便于校車出入和家長接送學生。校園次入口位于幼兒園和體育場之間,方便教職工車輛駛入地下停車場,避免其干擾學校內部交通流線,既能有效分離校車和教職工車輛,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又可實現人車分流,避免入口擁堵,同時也便于學校管理。校園內部建筑消防安全間距內不設樹池,環繞建筑形成寬6m的消防環線,滿足規范的同時,也可實現緊急情況下的人流疏散。內部步行道路系統既保證各個功能空間相互聯系,又串聯一系列尺度和功能靈活可變的自由活動空間。道路與建筑節點設置綠化,突出視覺景觀形象。體育場地勢較高,與周邊地塊高差較大,故采用梯道連接,并通過植物組團弱化視覺高差,利用現有地形地勢降低工程造價,構建可持續的校園環境。校園道路系統是連接校園內功能空間并與城市道路貫通的重要紐帶,為師生的生活與出行給予安全和便利,為實現“環境育人”提供有力保障。
校園文化是校園精神的重要載體,蘊含著積極的導向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三觀”的形成與行為的發展。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可傳達校園特色與文化內涵,實現“環境育人”的最終目的。青杠小學地處渝東南武陵山腹地黔江區,青杠樹作為鄉土樹種,是一種本土橡樹,體量巨大、生命力旺盛、適應性強、開花美觀,有著“林木之王”的美稱,代表著堅毅的品格。青杠小學的學生多為“異地扶貧”安置家庭的學生,以土家族、苗族居多,身上有著忠誠質樸、堅強刻苦的品質和蓬勃向上的朝氣。青杠學子的優秀品格與青杠樹息息相通。青杠小學圍繞青杠樹這一物象,提煉出“從一顆種子到參天大樹”的校園文化核心,據此設計了校徽、校旗、校服、文具等文化創意產品,在校園內設置了校訓石、青杠時晷、青杠長廊等文化主題景觀,打造了校園文化節、文學社團、社會研學等形式豐富的文化活動,設計形象可愛、傳達積極思想的青杠精靈作為校園吉祥物。通過營造獨特的校園文化,將校園環境轉化為教育空間、審美空間與精神空間的結合體,培養學生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有助于提升文化水平、塑造文化品格、豐富文化底蘊,從而實現“環境育人”的最終目的。
校園環境是育人的隱形課堂,春風化雨般熏陶著學生的思想品行,故校園環境設計應充分體現“環境育人”的理念。青杠小學改擴建項目綜合考慮新時代需要與教育建筑的特點,結合師生的心理特點與使用需求,遵循以人為本、生態可持續、開放共享、整體協調等設計原則,為師生打造出基礎設施完備、景觀空間優美、交通安全便捷、人文氣息濃郁的校園環境,并為我國小學校園建設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