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湛江科技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張嘉駿
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城市的公共醫療衛生系統承受著巨大壓力,歷史文化街區作為舊城區居民生活的重要載體,已經從單純的生活場所、具有文化價值的體驗場所轉變為涵蓋臨時隔離、物資存放等功能的醫療衛生場所。為做好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應對疫情常態化,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改造不僅需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傳承與記錄舊城歷史印記,而且需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在保護歷史文化建筑形成的文化社區基礎上,創建符合當下公共衛生要求的健康社區。
1.1.1 人們建設健康社區的意愿不斷提高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每一次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都會對人居環境與城市規劃帶來一定警示與影響[1]。14世紀中葉,黑死病在英國大規模爆發,一方面擁擠的居住空間與密閉的空氣環境為黑死病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木材為主的建筑結構也利于鼠類與跳蚤的繁殖,使其輕易與人類發生接觸。疫情后的英國開始重視人居環境的建設,并提出“陽光、空氣和綠化”為主導的城市規劃方針,向建設健康文明社區邁出了一大步;21世紀初“非典”疫情期間,由于住宅建筑中的直立式污水管沒有隔氣功能,成為病毒傳播背后的“隱形”幫兇,居住區密度過大也使病毒更易傳播[2];當下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背景下,人們對健康的追求不僅停留在個人飲食與出行等方面,而且更加關注社區健康與安全,對建設健康社區的意愿日益提高[3]。老舊社區、歷史街區在公共服務設施匱乏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合理布局、結構優化、衛生環境改善,創建環境友好型健康社區,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1.2 歷史文化街區應急避險能力不足
人們對人居環境的要求隨社會背景與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大多數歷史文化街區醫療衛生設施的規劃等已不能滿足當下需求。無論面對自然災害還是嚴峻疫情,歷史文化街區的應急避險和防災減災能力均明顯落后于新建社區。居住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人們開始重視并著手改善不利的居住條件,但個人層面上的改變往往不足以抵御高風險的疫情與災害,從街道與社區,甚至城市層面,追求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才是應對風險的有效措施。
歷史文化街區記錄著城市歷史變遷的痕跡,也記錄著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是承載城市文明與人民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物質空間與精神文明統一的重要標志[4]。在國家“三舊改造”政策的推動下,歷史文化街區更新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如何協調各方權益,帶動各方群眾,構建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型歷史文化街區,成為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城市規劃層面的熱門議題,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學術價值。
作為湛江市赤坎區歷史最悠久的街區之一,古商埠歷史文化街區中大部分歷史建筑的建造時間久遠,早已超過建筑使用年限,同時粵西地區常年受臺風暴雨天氣影響,除個別重要建筑得到政府單位或私人保護修繕外,大部分建筑已破敗不堪,外立面被不同時期的租戶或持有人改造,風格迥異,無法展現街區歷史文化底蘊[5];街區整體建筑密度較高,大部分建筑是“握手樓”,建筑間距無法滿足規范中的通風及采光要求,居住空間常年處于陰暗潮濕的環境中,易滋生病毒和細菌。
狹窄的巷道在交通通行上存在較多問題:①人車混行;②巷道與城市道路系統銜接不理想,一方面部分陡峭的坡道不利于通行,另一方面盲道、無障礙通道等設施不足,影響輪椅、兒童車的通行;③巷道較窄,非機動車違停、居民非法占道等行為使巷道通行壓力較大(見圖1);④鋪裝存在濕滑、反光、凹凸不平等問題,影響輪椅、非機動車出行;⑤排水系統不完善,雨季路面積水給出行帶來一定困難。

1非機動車違停、居民非法占道(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隨著城市中心的轉移,歷史文化街區的常住人口急劇下降,導致大部分建筑處于閑置狀態。一部分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外立面與建筑結構嚴重損壞,建筑等級已調整至危房,無法繼續使用(見圖2)。古商埠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危房率較高,大部分建筑被貼上危房標志后已人去樓空,但仍有部分居民選擇繼續生活在危房中,存在一定安全隱患;街區整體建筑密度較高,缺少休憩、活動、交流空間,疫情常態化背景下,通過戶外活動提高免疫力、疏解心理壓力是人們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之一,合理利用閑置建筑與場地打造共享活動空間是古商埠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的重要環節。

2街區內危房(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古商埠歷史文化街區公共醫療衛生設施嚴重不足,居住區內缺少衛生站,不利于疫情防控體系的建設;垃圾收集站缺少維護,細菌容易擴散,衛生環境不理想(見圖3);居民公共衛生意識不強,長期將垃圾隨意置于巷道角落,無統一管理;無“疫情快閃建筑”,緊急情況下,無可用建筑作為居住區臨時隔離點或物資儲存點,面對疫情突發狀況韌性不足。

3公共服務設施不足(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古商埠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服務設施不足,在正常狀態下,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可基本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但疫時社區封閉管理,匱乏的物資條件、較差的公共衛生環境會使街區居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制定古商埠歷史文化街區建筑總體修繕計劃,按建筑歷史價值結合建筑損壞程度劃分建筑等級,分為可修繕類建筑和不可修繕類建筑。可修繕類建筑進行結構加固,同時根據相關歷史資料統一還原外立面;不可修繕類建筑視建筑價值決定是否拆除,不可移動文物建筑皆由專業的專家團隊進行保護修繕,建筑主體結構嚴重破損的非文物建筑進行拆除,拆除后設置社區開放空間,降低整體建筑密度,改善社區居住建筑通風、采光條件。
在古商埠歷史文化街區巷道斷面尺度受限的前提下,合理規劃與管理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按斷面寬度不同進行道路等級劃分,將部分狹窄巷道人車混行模式按需調整為人行或適時人車混行模式,緩解巷道交通壓力;健全無障礙設施,使無障礙通道與城市道路系統接軌,構建殘疾人、老年人、兒童友好型無障礙交通系統;從社區管理層面,強化居民公共衛生意識,治理非機動車違停、私人非法占道等影響公共交通的行為;在充分尊重和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人文歷史的前提下,平整街區巷道,完善街區排水排污系統,保障街區公共交通環境通暢便捷。
統籌街區內所有閑置建筑,根據不同社區功能進行活化更新,充分利用社區閑置空間,提高建筑使用率;利用閑置建筑完善歷史文化街區公共服務設施;吸引外部人口,促進旅游業發展,將損壞嚴重的非文物建筑拆除,打造口袋公園,降低建筑密度,提高綠化率;提供居民日常健身、休憩、交流的公共場所;預留一部分場地用于應對疫災。
從社區層面完善歷史文化街區醫療衛生服務設施,按國家最新防疫政策增設社區衛生服務站,真正做到社區全覆蓋;建立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特別是垃圾收集站與中轉站,宜布置在社區人流相對較少、人口密度較低的位置,不與主要巷道形成交叉污染。垃圾收集站應按最新的垃圾分類規定設計,并預留足夠空間應對疫情突發狀況,做好回收醫療廢棄物的準備,防止病毒傳播,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提高社區“免疫力”,增設“疫情快閃”可適應性建筑,平時可作為便利店、果蔬店、快餐店、藥店、快遞驛站、便民服務站等,疫時可作為臨時隔離、物資存放等醫療衛生服務設施,形成防御單元,為歷史文化街區構筑“一道健康的圍墻”,構建平疫結合的韌性歷史文化街區。
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基于健康社區理念做好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是城市規劃工作的重點。本文以湛江市古商埠歷史文化街區為例,基于調研挖掘現存問題,結合疫情防控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要求,從建筑、交通、環境、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