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李金洋 劉長春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位于蘇州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南村的中心。開弦弓村又名江村,由費孝通先生所取,村落位于1條東西向小河的西側,從平面上看,南村像張弓,北村像支箭,村名由此而來。江村距太湖3km,當地村民歷來在湖中撒網捕魚、地上種桑養蠶,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
費孝通先生先后26次到訪江村,使江村成為當地的文化標識和人類學學者向往的圣地。2010年,正值費孝通先生百年誕辰,當地政府決定在開弦弓村建設費孝通江村紀念館。
隨著社會發展,村民的生活方式不斷發生改變,且鄉村與城市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在此背景下,功能單一的傳統鄉村公共建筑難以滿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故新時代鄉村公共建筑的營建需滿足功能和類型的多樣化和現代化需求[1]。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作為小型紀念性建筑,首要功能要求是滿足展覽陳列及相關附屬配套功能,作為鄉村文化建筑,既要起到對外宣傳村落文化的作用,又要立足于改善民生、服務鄉村的根本目標,將江村紀念館建設成為江村的公共空間,激活鄉村活力,改善開弦弓村以往公共空間匱乏的現狀,使項目最大化地發揮其社會價值?;诖?,項目設計應滿足多種人群的使用需求,如當地村民和外來游客的行為活動,可存交叉但并非完全割裂開。故項目功能定位主要分為2個部分:①展覽陳列館,由費孝通展廳、費達生展廳和江村歷史文化陳列館包括3個部分組成,對村落自身文化到人為附加文化進行全方面展示,成為了解江村的窗口;②村落公共活動場所,設置休息廳、茶館、活動室等建筑空間及庭院、廊、亭等開放空間作為村民活動交往的公共場所,起到激發場地活力的作用。同時,村民的參與也可作為村落文化展示的一部分,讓參觀者置身其中感受村落的文化氛圍,以提升當地村民和游覽人群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從人群及時間的角度來看,多樣化和現代化的功能定位可確保項目的高效利用,既避免浪費公共資源,又滿足居民生活、服務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要求。
每個鄉村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均不同,具有相應特征,在場地設計階段應充分挖掘場地自然環境及人群生活行為等特點,以在場地設計階段降低其對當地自然人文環境的影響,呈現鄉村公共建筑的在地性特征。
紀念性建筑常進行集中布局且建筑體量高大,但在充分考慮費孝通江村紀念館的場地特點后,認為高大的建筑體量會遮擋場地周邊的重要村落節點,如北側的香樟樹,將嚴重削弱村落空間的可識別性。故將建筑分散于節點兩側,讓出中間視廊通道可實現項目融于村落、隱于村落的目的(見圖1)。

1規劃總平面(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肌理既是客觀存在的表現形式,又是人們認識物質的最直接的媒介[2],適宜的建筑體量應與周邊原有的傳統村落肌理相適應。費孝通江村紀念館適宜的建筑體量及總體建筑布局使其能接收和反饋周邊的環境信息,與環境互相映射、互融共生。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的主要使用人群為當地村民和外來游客,其主要流線如圖2所示。

2游客與村民流線(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1)外來游客從西南角的入口廣場進入場地,由道路引導至西側的江村歷史文化陳列館及費達生展廳,再通過西側附館與東北角主館之間的連廊進入費孝通紀念館,參觀結束后可在東側與南側的廊道內休憩。
2)村民的流線較為簡單,因場地北側為村落的交通樞紐,西側為人流聚集的村落市集,活動路徑集中于西南角主入口與北側次入口之間。同時,部分村民進入場地的目的性較強,可直接前往活動室、休息亭、庭院和廊道等空間。游客在院、廊、亭、橋等空間進行休憩或過渡,與村民的主要活動場所重疊,多種人群在此過渡空間中交流互動,為場地注入了活力。
鄉村振興建設需要“形”與“意”相結合,“意”是指對鄉土的自然、人文要素的集體記憶。對當地村民與外來游客而言,共同的“意”則是江南村落的自然、人文所帶來的心理體驗。故對村落整體布局和人文要素的抽象成為空間構思的關鍵。
水是江南村落不可或缺的元素,村落緣水而生、緣水而建,費孝通江村紀念館的建筑群體沿著場地周邊布置,圍合出中心場地并引入池塘,使整個項目成為真正的村落公共場所。其中,場地西側的附屬展廳——江村歷史文化陳列館和費達生展廳,多角度扭轉其形體以回應村落的“弓”形布局,分隔大的建筑空間,以此形成多個連續變化的小型空間序列,同時,扭轉產生的多處間隙空間布置小型庭院或進行對景處理,豐富了游覽過程中的空間體驗,使建筑更具江南園林的韻味。
位于場地東北角的主館為強調其紀念性,設置1個2層高的方形中庭空間,圍繞中庭組織“回”字形流線通往2層的眺望空間。在其流線行進的過程中,中庭一側有1條正常人眼高度的鏤空縫隙,使參觀者在行進過程中感受到視角的變化,用空間語言使其體會費孝通先生“行行重行行”的學術實踐歷程[3]。
建筑內外多處運用了廊、亭等灰空間,極大地增加了建筑的公共性,為容納多種形式的村落活動提供了可能。
室內重要空間的縫隙效果及無需吊頂的頂板效果均通過建筑與結構一體化設計完成。一方面是將室內外作為整體,創造完整連續的空間意向,另一方面是出于實際項目建造情況,減少工序、降低造價、縮短周期。在設計時,室內采光遵循可持續及減少運維成本的原則,通過采光天窗的方式充分運用自然光線。但工程實施時,展廳布展將部分天窗封閉改為人工照明[4]。
蘇州地區建筑具有獨特的元素,該元素與當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環境、生活習俗等密切相關。設計時應該深入挖掘地域特點、因地制宜,避免出現“千村一面”的現象[5]。
蘇州地區的建筑因其獨特的地域環境,培育了當地人精致、質樸的審美情趣,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建筑形式:建筑體量小巧,層高不宜過高;形體之間組合多變,統一中求變化;圍合成封閉或半封閉的院落空間。建筑色彩具有淡雅、樸素的特點,以黑、白、灰為主基調,尤其是公共場館建筑,大多為粉墻黛瓦,以達到開闊、明凈的視覺效果。
蘇州地區建筑發展至今已逐漸符號化,如月洞窗、月洞門、涼亭等建筑形式,均已成為現代造園技藝中不可或缺的標志和符號[6]。為表現建筑的個性與氣質,尋求淡雅的情趣和深邃的空間意境,蘇州地區建筑通常將造園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將園林的處理手法與元素融入建筑當中。
4.2.1 水
水是江村文明的基礎,賦予其亙古不朽的生命,也深深影響著江村文化的表現形式。在傳統庭院中,通常在庭院中央設置規整式或自然式水池,兩側預留觀賞道路。江村紀念館沿廊道設置水景,將水景設于道路兩側使建筑既能與水景直接接觸,讓人產生建筑浮于水中的聯想,又能增加建筑與景觀的互動,增強公共性。
4.2.2 立面
建筑色彩上以白色為主基調,灰色壓邊點綴,符合當地一貫淡雅、質樸的審美情趣,同時也為紀念館周邊原有建筑的建筑色彩提供整體背景[7]。
在立面設計上采用現代的處理手法,通過在大面積實墻上利用孔洞、鏤空或玻璃形成虛實對比和塊面效果,給人以簡潔、輕盈、明朗的建筑效果。主館南立面下部采用架空柱廊的形式,上部則利用孔洞形成塊面虛實對比,利用現代建筑的框架結構模仿當地傳統木構架形式,形成輕盈通透的建筑效果(見圖3)。同時,整個立面錯落有致的感覺與江南傳統建筑形象有諸多相似之處。

3建筑立面(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4.2.3 園林意向
將廊、亭、院、橋等元素融入費孝通江村紀念館,以此回應江南傳統建筑的特點。運用“廊”將分散的建筑體塊連接成整體,增強建筑的公共性,為當地村民的日常活動提供了更多的場地,且使建筑內外的銜接過渡更加自然。孝通江村紀念館運用許多蘇州園林元素及對景處理手法,如空窗、圓拱門等。在立面上的空窗不僅能用于采光,而且有取景框的效果。
在城鄉交互越來越頻繁的背景下,地域性鄉村公共建筑作為城市和鄉村聯系最為密切的紐帶,需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對內,充分了解原住居民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使其成為真正的公共活動場所,為鄉村振興注入內部活力;對外,吸引外來游客,宣揚當地歷史文化和村落特色,注入外部活力。此外,對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村落,應重點挖掘其獨特的資源與文化,利用文化屬性帶來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