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 君
(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東 日照 276800)
20世紀60年代后,伴隨第三次產業革命,以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經濟活動逐漸發展,而高污染、高成本的制造業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隨著制造業的退出,其背后所帶來的一系列環境生態問題也逐漸呈現:由于產業轉移而留下的廢棄地,水源、土壤及周邊環境被污染,區域生態平衡失調,惡劣的生活環境已經對周邊城市居民的生活及身體健康帶來了嚴重威脅。
為了改變此種情況,設計師運用獨特的設計語言,通過對廢棄地的再設計,創造出新的、宜人的景觀場地,重現昔日生活景象,被稱為后工業景觀。
這是一種文化與技術的相結合。“后工業”是一種歷程,是文化的延續,講述了人類工業歷史的發展和與自然相處中逐漸認識的過程。“景觀”經過發展,成為解決社會、生態環境問題的科學技術手段之一。直到現在,后工業景觀已經不是簡單對廢棄地的再利用和工業審美的認識,而是發現和解決逐漸復雜的人和土地之間的關系問題,包括景觀設計與場地的關系、生活娛樂的場地、城市記憶和城市意象的保留與延續。因此,在后工業景觀設計中,需要完整地結合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觀點,探索環境的本質特征。
我國的工業起步晚且發展不平衡,總體上處于發展時期。但是東部一些沿海城市已經進入后工業時期,由于這些城市的工業發展歷史久遠,在20世紀就留下了大批的工廠,這些工業也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后,經過了工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區域的轉移,這些工廠逐漸成為一些廢棄地。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增強,國家環保政策的出臺,這些工廠的廢棄地又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人們開始對這些工業遺留進行保護與再設計、生態恢復、景觀更新以及工業城市公園等實踐。如中山岐江公園,原來是粵中造船廠,如今是集休閑娛樂、生態和工業遺產景觀為一體的現代公園,保留了以前的工業元素,如龍門吊、水塔等;在生態方面改善了土壤和水質,風景更優美,提高了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上海徐家匯公園,原址先后為中華橡膠廠和百代唱片公司,如今是一座歷史悠久、故事性十足且具有現代風格的城市公園。
景觀的敘述性是指如何體現場地景觀的故事性,如何講好場地的故事,如同文學中的敘述性故事情節一樣,通過視覺感受和元素感動說服人們,讓參觀者的內心產生共識,同時也表達出景觀的內涵。
什么是“敘述”?敘述是一種表達方式,是將事情或故事的前后經過說出來。作者用其展開情節,交代事情的經過、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前因后果和來龍去脈。所以,敘述與時間線分不開,景觀的敘述性是在場地中創造出一條完整的時間線,與當地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相結合,把每個故事節點進行串聯,形成故事的整體框架;自然生態則是整個故事的背景,在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通過不同的設計手法,營造特殊的景觀氛圍,深化空間內涵。三者相結合讓整個場地更豐富多彩。
通過不同的“敘事修辭”手法豐富細節。例如“隱喻”,將工業遺留下來的東西進行再設計,與其他的物體相關聯,并賦予其新的含義。北杜伊斯堡風景園將遺留下來的鐵板當作道路的鋪裝,并合理地融入新的環境中,讓人們在行走過程中產生回憶和對未來的憧憬。
“重復”即將同一材質或同樣的物品進行排列。廣東中山岐江公園將工業留下的鐵柱進行矩陣式排列,與木橋和水體相呼應,形成獨特的空間造型,不同材質之間的對比也豐富了景觀效果。后工業景觀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講好故事,即把城市廢棄地的歷史發展進程通過設計展現出來,這與形式、場地元素和人們的視覺感受分不開。構建場所和情緒體驗的方法是通過有意思、有內涵的題材與場地,創造性地將諸多空間形成一種有邏輯性、秩序性的空間。而這條敘事的線要一直延續,就是如何讓所改造的場地具有可持續性。
整個場地的故事情節經過3次不同的設計:①第一次是場地原有的故事情節,就是所遺留下來的遺產,它構成了整個故事的基礎;②第二次是設計師進行故事情節的再設計,通過不同的設計手法和個人的經驗,對整個場地進行解讀和情景再現;③第三次是“讀者”的情景再現,通過周圍的植物、鋪裝、構筑物,讓人們在踏入這片場地的時候能感受到不同時空所發生的故事,并在腦海中再次呈現出來。但是不同的人群對于同一個場地的解讀是不同的,就像“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不同經歷的人群其思想在同一時空進行碰撞所產生的火花,才是整個場地空間的靈魂所在。
景觀的敘述性需要與當地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相結合。歷史文化構成故事的框架,自然生態是故事的內涵,設計是故事的寫作手法,三者相結合讓整個場地更富有敘述性。
場地所提供的敘事功能和形式展示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關系。用敘述的方式將功能和形式相融合,表現出景觀的記憶功能,展現人類及城市工業發展的足跡,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未來如何更好地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尤為重要。
如何才能使場地保持可持續發展,體現出景觀自然特征,處理好人地關系,古羅馬時期的哲學家西塞羅就人和自然的關系提出了第四自然理論,人類通過對自然的初步、無意識的改變創出第二自然,經過藝術性的改造被稱為第三自然,而后工業社會的遺產景觀則被稱為第四自然。可見人與生態的關系貫穿整個景觀設計的發展過程,也是景觀行業亙古不變、不可避免的話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環境的認識,自然的概念也得到回歸。
不同類型的景觀場地有著不同的生態問題,需要不同的設計解決方案,使生態因素和場地高度吻合,最終創造出新的生態環境。但簡單形式的設計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通過研究人地關系、各環境要素之間的關系了解工業遺留下來的文化價值和人與工業生態自然的關系(見圖 1)。

圖1 生態問題現狀
城市工業廢棄地被稱為棕地,是由于工業廠房拆遷等問題遺留下來的廢棄地,由于時代原因,這種場地多位于以前的城市中心地帶,交通發達、人口稠密、經濟條件好。一方面,這樣的地方水源和土壤污染相對較小;另一方面,這樣的廢棄地恢復后具有很大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可以帶動周邊的經濟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上海后灘公園是一處極具有代表性的后工業時代遺留下來的棕地,是上海世界博覽會綠地的組成部分,位于園區的西端。原場地為浦東鋼鐵集團和后灘船舶修理廠所在地,后由于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場地被遺留下來,但是一些工業垃圾并沒有處理,造成了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而且往日的景象也不復存在。為了再現昔日繁華景象,俞孔堅團隊對后灘公園進行了再設計,在原有場地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將其設計成狹長的濱江景觀公園。整個設計理念基于對工業遺產的綜合性評價分析和貫徹多功能的理念,結合生態和人文理念,并嘗試新的設計語言。
場地的分析解讀,除了一些常規的基地分析內容之外,還要注意以下4個方面:①考慮場地與周邊環境產生的關系;②場地中有哪些代表性、有價值的元素可以進行保留,去除或增加再設計;③現狀與設計構思的關系和表現的體系;④如何保持新場地的延續以及生態人文的可持續性發展。基地的地勢較為平緩,最大的高差約3m。由于是工業遺留地,場地內主要以廠房為主,有輕鋼三車間和厚板酸洗廠房兩個大型的構筑物,以及部分遺留的工業設備。
在景觀中表現敘述性,需要有一條主要的故事線,而這條故事線是由場地中的景觀元素、視覺感受及形式表現等所構成,它們會與人的心理產生共鳴,讓人們重新想起那個年代。
1)將整個場地放在整個城市區域空間中,基地的形狀、位置與規劃現狀決定了應采取的措施。上海后灘公園有5個入口,以緩解人流壓力,而且不同的入口有著不同的風景。
2)充分挖掘場地的潛在價值,如大型的建筑物、標志性的廠房、龍門吊、碼頭等工業遺產;另外還有一些自然元素,如場地中生長的植物,它們與場地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已經適應這種被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它們有著不同的生長特性,要有所保留,不能全部移除,要進行深入研究。
3)體現場地的文化特征,由廠房、倉庫、水體和植物等元素進行圍合,讓整個空間具有獨特性和多樣性,而且這些構筑物和場地元素所擁有的形狀、質感、顏色等有著強烈的歷史沖擊感,也訴說著環境特征的演變過程。讓有經歷的人們重溫往日的景象,讓未成年人了解中國工業的發展歷程。
上海后灘公園雖然位于城市之中,但由于整個場地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比較復雜,所以給規劃再設計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和困難。水污染嚴重,水質屬于Ⅴ類水,在水問題處理上充分利用地形特點,如使用疊水墻、梯田水凈化系統、幽谷徑流等,以水為依托,恢復自然生態。用梯田解決存在的高差問題,通過梯田灌溉的過程,使污水在太陽的曝曬下逐級沉淀、凈化。
項目場地保留了廠房,如輕鋼三車間、厚板酸洗廠房,還有龍門吊和碼頭等標志性工業構筑物。通過對原有廠房和碼頭的拆除,采取再利用和重組等多種設計手法,再現了場地原有的工業景象。在厚板酸洗廠房的再設計中,將其改造成公園的綜合服務中心。碼頭遺址位于公園的中部,由于已失去貨運碼頭的功能,所以將其改建為遺址花園——蘆荻臺,站在臺上可以遠看黃浦江和對岸城市天際線。在道路的設計上,把場地內遺留的鋼板經過加工制作,使其折疊、穿插或平鋪在立體空間和道路上,同時具有觀賞藝術和框景的功能。讓以往的記憶景象不僅存在于現實中,而且永留在人們的腦海中。
作為后工業時代生態文明的展望,廢棄工業場地的建設不僅要有敘述性,而且要與技術手段相結合,運用低成本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種設計方法也體現了后工業景觀的環保理念。當人們處于某個環境中,周圍一切因素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有的立刻表現出來,有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讓人舒心快樂的設計不僅體現在視覺、情感上,也體現在環境對人的健康發展方面。場地中使用的大量鄉土和種植的農作物,既可以凈化水體,也能降低后期維護成本。
在景觀中體現敘述性,不是簡單的工業構筑物的擺放和復制,而是要考慮周圍環境、人的感受、生態因素等,使其之間相互補充、相互融合,要有文化的靈魂所在,最后用景觀的方法優美地呈現。敘述性設計能讓人們更好地了解人文歷史的進程和生態環境的演變,更關注周圍生活的環境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推動后工業視野下的景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