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賀明,路 培
(1.衡水學院美術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2.衡水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城市濱水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生物資源和景觀特色成為最寶貴的公共開發區域,同時也是城市環境建設中最為敏感和重要的區域之一[1]。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市中心的濱水空間不斷被擠壓,現存的場地不斷縮小而變得尤為珍貴。而依托于城市濱水資源建設的濱水公園作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文景觀系統相互交融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承擔著自然賞景、休閑生活、生態涵養、防洪排澇、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2]。
新儒鄉園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人民東路與榕花南大街交接處人民公園內中心島上,是一處典型的濱水公園。據記載,衡水市人民公園始建于1989年,迄今已經歷了30年的歷史變遷,也見證了衡水30年的發展變化。衡水市人民公園不僅豐富了市民的業余生活,還提升了衡水市人民的整體素質,從而成為當地人一代又一代抹不去的鄉愁記憶。但是,近幾年衡水市人民公園中心島因地產開發商占用了其全部面積,中心島也因此荒涼,再加上人們缺乏保護意識,造成設施老舊、駁岸破損嚴重、公園功能喪失等一系列問題,且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影響了人民公園甚至整個衡水的形象。
衡水溯源至周,成于儒士,得名于褉禮,所以設計之初就意于將儒家文化融入設計中,打造成衡水當地重要的城市標志。因此,本次設計在分析人民公園中心島面臨的問題以及造成問題的原因的基礎上,通過解析新中式園林的構成特點,并挖掘當地以孔穎達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提出了新儒鄉園“儒風、雅韻”的設計理念,將文化與景觀相結合,將休憩空間與文化教育相碰撞,建成一個集休息、娛樂、兒童活動、體育鍛煉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為當地市民提供一處可以坐臥停留的休閑好去處。同時對衡水地區民生發展產生極大的拉動作用,進一步提升衡水市文化品質,增強衡水市的文化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豐富市民業余生活,直接帶動投資與間接促進引資都將呈現新局面,進而帶動周邊區域經濟和社會的整體發展。
新儒鄉園位于衡水市人民公園內中心島范圍內,四面環水,整體水量充沛,水質較好,西側水面寬闊,是游人賞景的佳地。但水體四周駁岸破損嚴重,缺少游人碼頭等水上游覽設施,水路不通暢;中心島四周現狀駁岸為山石駁岸及直立式駁岸,無任何防護措施,親水性差且安全隱患較大。島內現狀有部分喬木及野生樹木,除個別樹形較為優美之外,大部分植被雜亂無章,野草叢生,無景可賞,植物總體上利用率低,公共活動開展的可能性受到限制,現狀植物效果較差。中心島內現狀僅有西側一個水泥壓花地坪小廣場以及小部分磚砌園路,但大面積脫落,損毀嚴重,破敗不堪,而且整體無貫穿全園的環路,交通通達性差,交通系統不完善,無貫穿全園步行系統,造成景觀上嚴重浪費。現狀中心島由南北各一座景觀橋與外界連通,并無效果較好的入口景觀。總體景觀效果較差,無大型開闊集散場地,無標志性出入口,景觀缺少特色,空間變化單一。同時島內還有地產開發商架設的一圈臨時圍擋,有礙觀瞻。島上高差較大,缺少保護措施,同樣存在安全隱患。
作為一個有著30多年歷史的老公園,衡水市人民公園并沒有將衡水的文化進行挖掘與傳承,使得濱河景觀與一般公園無差異,單調乏味。早期的中心島原本有一組古建筑,但后期開發商對公園進行改造將其破拆,為了配合周圍居住區的風格,建造了幾座歐式亭廊和噴泉水池雕塑,但公園西南角仍留存有兩座仿中式古建筑。現狀景觀中西混雜,主題沒有合適的定位,景觀沒有地方特色,市民很難產生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新儒鄉園通過對衡水儒家文化進行不同的提取與加工,構成了以儒家文化為主題的衡水展園。在傳統書院院落中,融合了衡水三絕、衡水文人典故、文化歷史和自然風貌等多種要素,體現了衡水的儒雅風貌和教育傳承。
衡水市人民公園占地12.5hm2,水系占3.9hm2。新儒鄉園位于衡水市人民公園內中心島,占地11 309.86m2,新建明禮山堂、禮正儒容廳、禊手榭、垂花門、知水亭、樂山亭、臨溪草堂及其附屬建筑,總建筑面積 265.38m2。其中,明禮山堂86.89m2,禮正儒容廳67.50m2,垂花門14.45㎡,禊手榭 53.75m2,知水亭 9.61m2,樂山亭 7.08m2,臨溪草堂19.50m2,柴門建筑6.60m2;其他項目還包括0.5m高山石水壩、2.6m高山石包面影壁墻、3.5m高書卷長墻、3m高灰瓦頂院墻、安濟橋、多形式生態駁岸等。
設計采用中式古典園林設計風格,從儒家文化與傳統私家園林設計角度出發,對建筑、構筑物、水體、山石、植物、小品等進行設計,遵循傳統儒家文化并打造有獨特韻味的精品游園(見圖1)。

圖1 總平面
新儒鄉園整體結構為“雙軸”“三區”“多點”式布局相結合。“雙軸”指的是景觀主軸線,也是儒家文化軸線,貫穿全園。“三區”分別是寒門洗禮區、書院致知區、歸園田居區。“多點”指的是散布于新儒鄉園內的多個景觀節點。
為了提升游人的空間感受,在整體布局的時候充分進行標高的變化,設計中注重景觀視線的起承轉合,各個建筑物高度設置均不相同,建筑的高低錯落形成了視覺上的流動感。同時充分結合現狀地形地貌,營造地形高差走勢變換。在通過地形解決園區內所有園路及廣場排水問題的同時,增加了趣味性。植物由大喬木、中喬木、小喬木、中小灌木及地被組合搭配,呈組團式,參差不齊,錯落有致。
在植物的搭配上,保留場地內原有的大型喬木,應用本地植物,豐富本地植物的多樣性。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在功能適用、自然生態及體現地域特色等方面有顯著成效。
植物的選擇需與當地的種植特點和種植環境相吻合,單株大喬木選擇時注重取全冠及樹干直等特點,叢生灌木注意冠幅完整、分枝數適當等要求。各種植物種植時要達到高低錯落有致、疏密有致、色彩搭配適宜的效果,通過組合,使植物最大限度表現出自身的形態美、風韻美。園區內各主體分區景觀種植策略也有所差別,例如園區內的歸園田居區主要表現強烈的田園風,此處植物多采用蘆葦、野花組合等草花,再點綴元寶楓、白蠟等喬木。新儒鄉園內景觀以古建筑、疊石、竹林為主,融合書山學海理念,以自然式的山水為載體,將儒家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1)垂花門 垂花門是新儒鄉園的標志性入口,位于公園南門正對面,與虹橋相連。游人在人民路上進入公園南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座古樸典雅的大門。為了塑造北方特有的院落空間,喚起人們心底的那份記憶,傳承當地建筑文化,特以灰瓦白墻輔以木質垂花門為主景,兩側為磨磚對縫精致的磚墻,中間精致華美的垂花門為入口主要建筑。垂花門外側的梁頭雕成云朵形狀,柱頭頭部為蓮瓣形狀,酷似一對含苞待放的花蕾;聯絡兩垂柱的部件雕飾題材為“玉棠富貴”,寄予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進門之后一側下臺階進入院落,一側穿過抄手游廊沿著蹬道一路向上,穿過密林修竹、繁華花境,幾經輾轉最終爬上庭院的至高點——黃千層假山樂山亭,俯瞰全園,風景獨好。
2)寒門儒訓 進入垂花門后,映入眼簾的是太湖石花臺,正對主入口建筑,形成入口對景,也是游覽園區路線的起點。其中點景太湖石高大奇偉,體現出了人們對太湖石的欣賞標準,即太湖石的“皺、漏、瘦、透、丑”,細看石質,遠觀山勢,別有一番風味。
3)禮正儒容廳 從垂花門拾階而下,繞過門口障景石便進入庭院內,抬頭便見有一正廳名為“禮正儒容廳”。建筑樣式為簡單樸素的卷棚硬山頂,建筑周圍及山墻使用泥磚砌筑,同樣呼應含蓄內斂的造園風格。廳內架設屏風,屏風上繪有衡水著名漢代儒學大家董仲舒及其思想精髓內容,供游人學習觀摩。
4)禊手榭 繞過禮正儒容廳向東直行即可到達湖邊禊手榭,榭中置一跌水石臺,名為禊手臺,臺上刻有衡濱褉禮圖樣。衡濱禊禮緣起橫漳之濱的盛大禊禮——“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表達了儒家(包括孔子)心靈深處的追尋渴望,是衡水市得名起源,也表達了人們對于安居樂業、悠閑自在、和平安定生活的追求。
5)知水亭 出禊手榭,沿禮敬湖岸邊步入知水亭亭中。知水亭為四角攢尖,四面通透,視野開闊,與東側的明禮山堂形成對景。亭名因水而得,又應和了儒家知水樂山之意。夏日夜晚坐在亭中,河岸垂柳茂盛無間,四周芙蓉偎依簇擁,涼風陣陣,是市民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6)明禮山堂 通過知水亭、繞過漢白玉折橋便可以進入正堂——明禮山堂。建筑樣式為典型的古代卷棚重檐歇山頂,名為堂實為榭,四周不設圍墻改為柱子,形成一個較大的通透空間。明禮山堂的南側屹立著一座高大雄偉的雕塑——漢代儒學大家董仲舒。穿過敞廳,進入后院,便為以歸田園居為主旨的游園觀賞的終點(見圖 2)。

圖2 明禮山堂效果
7)臨西草堂 蘆葦地是衡水市衡水湖的一大亮點。后院提取衡水湖蘆葦地的元素,以蘆葦、野花組合等帶有濃郁鄉土氣息的花草,再加上周圍點綴柳樹、元寶楓,營造田園氛圍。大塊嵌草毛石碎拼路旁有一間茅草屋,名為臨西草堂,屋邊擺放著轆轤、古井等農具,增強田園場景的趣味性,使游客有更強的互動性與體驗感。
8)柴扉 在茅草屋的東側有籬笆與柴扉,此處為園區次出入口,蘆葦地也是新儒鄉園與外圍人民公園的過渡與銜接之處。其名取自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喚起游人對過去生活的緬懷和對現在生活的感恩之情。
本次規劃通過深入了解衡水市的歷史文化、現狀等諸多方面,以公園現狀為基礎,綜合考慮當地的歷史地理文化、風俗生活習慣、氣候特點、現狀及周圍環境等因素,結合未來發展方向,在設計中充分體現地方特色與鄉土自然景觀,打造出高品質公園。城市濱水公園作為城市公共活動空間,也是城市景觀生態格局的重要版塊,應充分發揮其景觀資源優勢,以自然與人文的共融為理念,通過自然生態涵養、人文景觀塑造,實現多樣性功能要求,最終打造成為功能完善、生態健康、景觀優美的城市濱水空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