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麗
(中鐵水利水電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29)
一般而言,園林建筑設計工作非常關鍵,其設計和布局應結合場地建筑具體情況,為進行有效保護,需在滿足服務功能的基礎上合理布局。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時,針對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也要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保留及保護,親水景觀設計中,可有效融入地域文化,這樣人們便可通過景觀了解當地發展歷史,并可充分展現景觀人文特點。為更好地設計與保護歷史建筑,需要科學修復被嚴重破壞且年代悠久的建筑。歷史建筑和地域文化有著互相補充的關系,若實現二者的有效結合,勢必會營造出一番獨特的景觀,為此,濱水景觀設計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歷史建筑的設計與應用,并將其作為主景,然后開展適當造景,某濱水景觀園林建筑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濱水景觀中的園林建筑
在濱水景觀空間環境中,節點空間很多,其中涵蓋了很多較為私密的空間,也有一些較為開放的空間。設計節點時,為了更好發揮城市濱水景觀空間作用,需重視道路鋪裝、廣場及親水空間等細節設計,可嘗試道路鋪裝中加入地域文化,并根據道路等級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鋪裝形式。主干道鋪裝時,可應用混凝土路面,既能保證外觀美觀、大方,也能有效疏導交通,而次干道及小徑的路面材料可應用石材及石板,并將其設計成類型豐富的紋理圖案,紋理圖案可從元素符號和具有當地文化背景的圖案中選擇。廣場設計中,既應確保交通能夠更好集散,也可充分滿足城市居民的各種活動需要。廣場需要整體規劃和布局,不但能夠展示當地文化,也可更好地支持各種特色活動的組織。此外,親水空間設計中,應該對空間氛圍進行有效營造,然后將地域文化融入其中,最終切實實現對良好生態文化的更好展現。
景觀小品設計中,也可將地域文化融入其中,有效展現出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態。通常會堅持就地取材原則,優選當地的鄉土材料,此類方式既可降低濱水景觀設計成本,又可實現人與景觀有更近的距離,同時可對與地方特色相符的元素符號進行有效應用,通過相應的造景方式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展現景觀的豐富內涵。
濱水景觀中,植物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合理利用植物的特性,體現濱水景觀的生態設計理念,實現對當地環境的更好保護及改善。因植物會直接影響到生態環境,可發揮錦上添花的作用,為此,需結合實際合理搭配植物,并結合植物生長及群落穩定性特點,優選植物類型,確保當地環境更好地滿足植物生長需要,提高植物成活率及病蟲害抗性,充分保證植物的健康生長。同時需要充分考慮植物觀賞價值,合理搭配植物,最好選擇鄉土植物,可有效降低成本,同時能使植物壽命得以延長,實現濱水景觀和地域文化的更好結合。優選地域特色強烈的植物類型,需要進一步開發鄉土植物,更好地應用新品種,這對濱水植物景觀和群落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一定的意義。尤其是水生植物的應用不僅改善了水生植物景觀,而且可實現群落生態效益提升的目的。
水陸兩地過渡地帶的濱水區具有良好的環境生產力,實現生態效益的基礎是在自然狀態下,通過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的綜合作用形成駁岸。自然式駁岸不但可有效提升景觀價值,也可更好地維護水陸交替區生態系統的平衡。硬質駁岸不利于效益的產生,會使生態系統更敏感及脆弱,主要體現為植物生長不佳、水質惡化、動物棲息地喪失等。為此,在生態系統脆弱地區,應該恢復天然駁岸形式,改善生態環境,通常情況下,此類植物會種植在水邊,最后可形成優美的濱水環境空間,也可選用耐水性強的植物,并根據各地區實際狀況,優選合適的樹種,并進一步強化保護名樹、古樹,最終達到提高濱水景觀文化內涵的目的(見圖2)。

圖2 濱水景觀中的榕樹
植物景觀的后期管理作用巨大,所以保持良好植物景觀的關鍵是強化后期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對管理者開展技術方面的培訓,并對相應的宣傳保護機制加以完善,使公眾愛花護草意識增強。
1)濱水區自然條件良好,一般存在較大面積的河湖、濕地等地帶,是景觀生態脆弱地區,與人們的生活和自然環境緊密相連。具體設計中,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有效設計保護區,如林蔭大道、森林公園及風景區,既能將城市喧囂環境合理地向幽靜的生態自然濕地環境過渡,又有效提高人與自然的交流。
2)結合水域潮汐變化,加之季節與天氣的變化,水岸線呈現不同形態,所以開展設計時應根據季節和降水量狀況,合理規劃水域寬度、走向變化、景觀功能分布及布局等,從而有效提升自然生態利用率。
3)一些外部因素會影響濱水區的生態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為因素。在一定范圍中,自然環境具有自我恢復和調節能力,過多的人類活動會影響生態平衡,所以在規劃過程中應對人類活動區域合理規劃,對景觀格局進行合理優化,通過控制人工建設開發強度,確保空間環境的承載力。
濱水空間設計中,需保留城市地域風貌,保護并延續地方特色,此外,在設計濱水景觀時還應將這些特點充分體現出來,達到升華的效果。
例如,設計某濱水景觀時,需遵守“因地制宜、地緣至上”原則,并將其貫穿在整個設計中,景觀設計不是盲目地追求新穎,而是結合當地如地理、自然及氣候條件等各類因素,然后合理進行選擇,有效結合當地習俗,對濱水空間的意境、植物及鋪裝等進行科學設計。
此外,河流沿岸的灘涂與農田是地方田園風光,具有典型性,通過對田園肌理的延續,將兩岸牛羊成群、農家魚米風情進行保留,以此塑造生態型都市田園美景,同時,也改造田埂和魚塘,從而形成曲線及直線互相交錯的小徑,可步行瀏覽。市民可在這里釣魚,親密接觸大自然,并體驗前所未有的愉悅及輕松之感。
設計濱水景觀時,每個空間細節元素相互補充,一個復雜的空間系統得到充分協調和合理利用,注重其在節能環保方面的優化能力,對濱水區的美觀提高和發揮生態價值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水文設計,結合蓄流、蒸發、過濾等方法,可減少徑流和排水,從而順利實現“低沖擊”。水也可使景觀空間視角增加,對功能加以豐富,有效激活整個空間,提升自然空間魅力。游客通過近距離觀賞、嬉戲、觸碰水源,從而可感受到水靈凈、安詳的形態變化,讓人的心情格外放松,更好地緩解生活壓力。設計護岸時,需對護岸橫斷面地形特點及橫斷面進行分析,深入了解集中型護岸,并以設計目標為基礎對護岸材質進行選擇。與此同時,護岸和濱水邊界通常以兩種方式處理:建筑和植物。所以,天然濱水植物景觀中,需要深入了解當地植物特點,并對其進行科學配置,合理利用濱水區規劃用地,并注意地面鋪裝材料與設計目標相一致,契合自然環境。
通過一系列濱水觀景空間的設計,可為城市居民更好地觀賞水景和城市天際線提供空間,提升城市居民的歸屬感和生活幸福感。如在濱水景觀的民俗活動區內,設計向場地中部依次遞降的瞭望臺,短距離挑出水面以擴大視野;結合民俗活動廣場空間并連接瞭望臺設計空中步道,目的是取得更好的觀景效果,同時起到導引人流和遮陽避雨的作用;在適應坡地地形的前提下,結合空中步道面向水面設計觀景休憩梯臺,預留親水平臺作為活動區域,在部分民俗活動中可以臨時作為水上劇場使用。
在場地休閑活動區,結合休憩區和人流流動線設計親水平臺,不僅發揮觀景作用,還可以為垂釣愛好者提供安全安靜的垂釣環境,也可以為小舟竹筏提供臨時停靠的安全場所。
在場地生態科普區,除了放生臺和觀鳥臺,臨近水岸設計濱水步道,通過架起的方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在臨近水面的位置,不同高度的濱水步道,使人們在豐水期和枯水期近距離觀察接觸蘆葦、水草、兩棲動物等各類水生動植物時感受不同的互動體驗。
在城市發展中,濱水景觀發揮著巨大作用,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與建設,不但可提高人們的居住質量和生活品質,而且能夠有效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并為城市形象增添一份色彩。地域文化是一個城市珍貴的財富,通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科學設計濱水景觀,既可提升景觀品質,又有助于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