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俊,韋 琦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心理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和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對于建筑的審美有著不一致的要求,這種變化不光體現在內部空間的復雜化上,還體現在外部美觀程度上,尤其是近幾年“飛天之吻”“福祿壽大樓”等建筑的涌現,使建筑行業需要重新增強對美學的關注力度,加大對美的理解與思考,從而促進當代建筑的發展與進步。
建筑的形態美是指人們在心理和情感上對審美的認識需求,即強調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的方式,以及對于色彩、材質、景觀、技法等方面的認知。
由古埃及的金字塔,發展到現在更高、更新、更奇的建筑形態,其始終脫離不開傳統美學之下幾何統一的特性。從古至今,不少美學學者認為,方形、圓形、正三角形具有統一和完整的美感,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對比是指建筑在形態、體量等要素之間的變化,而微差則指的是在兩者協調、連續統一的基礎上,用以調和其要素之間的單一感。在建筑形象表達中,對比與微差既可突出元素的變化,又尊重了和諧統一的法則,同時使建筑形態富于變化。
比例源于自然,在空間形態構圖中,各部分之間存在一種或多種關系,它們相互制約、相互補充,使各部分之間與整體之間達成一種和諧統一的關系。
平衡和穩定是一種被廣泛應用于古今的審美方法,一般可以分為動態平衡和靜態平衡。靜態平衡是以建筑物為單位的對稱,有對稱和非對稱的方式;動態平衡則是現代建筑師研究的一種新型平衡,它注重時間和空間的互動,并在解決大型、功能單一或空間受限的情況下,降低建筑的體量和空間的不足。由于空間的限制,導致了體塊的沉重和單一的建筑形式。
空間層面的滲透和分割對于建筑形體的穿插、連接具有重要意義,當代建筑的空間層級主要包括縱向和橫向的連接,縱向空間側重于對于空間的豎向分割,而橫向空間側重于建筑與建筑物的空間連接。
當前,許多城市的建設忽略了對城市形態美的表達,極度崇拜西方現代主義建設思想,沒有考慮從地域性的規劃發展,盲目擴張擴建,導致城市形態出現了許多問題。
1)建筑個性化嚴重,比例不協調,不同建筑之間難以和諧。
2)建筑設計時過于感性化,脫離傳統美學的幾何統一與合適的比例尺度關系,導致許多類似于“蓮花體育館”“福祿壽大廈”等極度缺乏幾何美感的建筑出現,打破了城市建筑形態空間的統一性。
3)忽略城市所處地區的人文環境及文化空間,破壞城市原有街道、建筑、環境之間的空間結構,城市布局與空間聯系混亂無序,場所記憶嚴重缺失。
4)為追求城市快速化發展,建筑修建周期越來越短,極度壓縮體積系數,建筑形態逐漸千篇一律,不再追求建筑空間水平、垂直之間的穿插關系,建筑與建筑之間的聯系局限于戶外街道廣場等。
5)屋頂形式趨于單一,建筑制高點模糊不清,天際線變化無章,趨于離散。
磁器口在宋代年間被稱為白巖場,清朝初年曾改名為龍隱鎮,后民國時期,因其獨特的水運優勢(面靠嘉陵江),成為嘉陵江重要的水運樞紐,承擔向各個地方輸送物資的集散之地。1949年后,其集散用地和中轉站的作用漸漸消失,逐漸變成了歷史文化街區,后因當地政府采取修復和恢復的方式對其進行開發與利用,磁器口變成了如今的傳統文化街道。
3.2 臨床指南的制定 本研究中,95.4%的受訪者認為指南在臨床工作中“非常重要”或“重要”,但僅10.9%的眼科醫師認為目前國內共識和指南覆蓋面“足夠”。這一矛盾表明,無論是從質量、數量或形式上,臨床指南的制定都亟待進一步完善。
磁器口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橫向長約1.36km,縱向長約1.32km,占地面積約1.18hm2,容納多個少數民族,如回族、滿族等,擁有其“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優勢。街道由正街和橫街12條巷道組成,整體呈“背山靠水,依山就勢”,自然依附于自然環境當中,與周邊的山川水流形成了相互呼應的格局。
磁器口整體結構較為清晰明確,正街和橫街貫穿整個古鎮,12條街巷由正街蔓延而出,呈現魚骨狀,街道自然舒展,整體布局靈活,適應了當地地形地貌(見圖 1)。

圖1 磁器口古鎮肌理(圖片來源:網絡)
磁器口古鎮入口為一條彎曲的石板路,隨著地形的起伏變化,形成了“街—巷—院—公用—半公用—私人”的空間結構,并以此為主要布局核心,沿地形變化展開縱向與橫向的空間層次劃分,由此,形成了磁器口豐富的空間形態與空間形式。
3.4.1 橫向變化
由于磁器口古鎮復雜的地形和人們長期居住在此生活的影響,出現了大量直線形、曲線形的街道。直線形:兩戶相鄰房屋山墻之間的胡同為筆直的通道,天空的光亮僅可通過高高的山墻與屋檐之間的縫隙投射下來,導致巷中光線黑暗;曲線形:十字路口隨地形彎曲變化,建筑在巷道中體現出復雜的轉彎變化,既是交通的動脈,也是一條無限延伸的風景,豐富的街道變化使空間具有動感和趣味性。
3.4.2 豎向變化
磁器口的巷子依山而動,錯落有致。建筑的縱向變化降低了對原有環境的破壞,使山城特有的地貌得以充分展現,其豐富的縱向層次逐漸擴展,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空間感受,游客漫步其中,感受其獨特的空間變化(見圖 2)。

圖2 臨江小道豎向變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3.4.3 剖面變化
巷道既是特定地域環境影響的產物,也是其自發性、偶然性、無序性的表現。就算是同樣的小巷,也會因為兩邊民居的進退關系而發生形態及寬度的改變,從30cm的窄縫到6m寬的車道,都帶給人不同的空間感體驗。
3.4.4 豐富的頂界面
屋檐突出于街巷兩旁,交錯的飛檐構成了巷道空間半虛半實、變化豐富的頂部界面,頂部界面與小巷空間虛實相生,使建筑空間和小巷有機融合,豐富了整個古鎮的第五立面。
3.4.5 復合空間
橫向、縱向的有機組合,其多樣的空間變化與層次感,構成了獨特的山城風貌。此種組合形式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居住環境,小巷成為連接游客和當地住戶的共同活動場所,當地居民在這里娛樂、交談,游客也可以在這里休憩、拍照,不同人群的活動在這里得到了相互滲透。
磁器口現存建筑大多數都是巴渝地區的民俗建筑,如吊腳樓、大倉房等,傳統建筑所帶來的藝術美則充分體現在其內部空間、結構形式、結構造型和建筑材料上,從內部空間劃分看,大多數建筑1,2為聚集接待的大廳或者商務場所,3層是連接周邊的建筑,整體布局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使內部外觀簡潔、沉穩,使其具有更高的功能和藝術性。建筑結構采用穿斗式及抬梁式,主要是為了適應該地區炎熱的氣候特點,便于通風散熱。在建筑造型上采用懸挑、架空、坡屋頂等方式,如大屋檐、青瓦片屋頂等,賦予建筑透明空靈的感覺。在材料使用上采用竹、木、土、石等當地資源,不僅節約了成本,還增加了建筑的自然特性,使建筑的材質與顏色之間產生了豐富的變化與反差,整個建筑充滿一種靜謐肅穆的氣氛。
磁器口古城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造就了其豐富多彩、富有山地民族特色的建筑,由建筑和街道構成的空間結構,使傳統的地域文化得以展現。
1)宗廟內有寶輪寺、寶山宮。寶倫寺作為磁器口歷史的見證,在磁器口的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寶輪寺主殿始建于明代,殿內斗拱規模雄渾,造型古樸,重檐為網狀如意斗拱,體現了明代建筑的技術特點(見圖 3)。

圖3 寶輪寺(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2)倉庫管理用房作為磁器口古鎮傳統商業街的主要建筑,經歷了幾百年的時代發展與變遷,適應了時代發展需求的變化,形成了前店、后店、下店等多種類型(見圖 4)。

圖4 傳統店宅(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3)四合院式住宅一般位于后街小巷,環境幽靜。其多是商人和權貴的住所,以庭院空間為特征,回廊立柱上有精美的雕刻。
4)加工車間是一座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傳統工藝建筑。
磁器口天際線通過控制和引導,并遵循相應的美學規律,建筑與自然的比例和規模相得益彰,通過不同區域的對比與和諧,反映街區天際線的節奏和節奏,以寶輪寺塔為整個古鎮的最高點,天際線整體呈現上下起伏的趨勢,并結合當地建筑的青瓦、白石膏墻,古鎮與整個天空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色彩豐富的山水人文畫(見圖 5)。

圖5 磁器口天際線(作者自繪)
1)城市形態的發展應充分尊重當地歷史文化與自然山水環境,城市空間布局應依靠自然進行合理設計,使其融入自然環境之中,體現城市空間形態的地域性,給予當地居民及外來人員充分的人文關懷。
2)尊重原有城市空間結構及城市布局,在城市傳統的圖底關系基礎下進行合理的更新與改造,例如對一些熱度較高的節點空間進行適度放大,通過街區兩側建筑高度關系調整合適的空間比例關系,或通過裝飾細部改造的方式進行更新等。
3)空間形態的變化尊重傳統建筑美學中的幾何統一、對比微差、均衡穩定、比例尺度和空間層次等方面,在滿足建筑功能的情況下,于水平和垂直向創造豐富多變的建筑空間環境,打造既活力有趣又不失獨特風格的城市形象。
4)建筑天際線是城市的第一印象,應協調完整,富有韻律,符合傳統美學的同時,結合有紀念意義的建筑、雕塑、市政工程、地形地貌等體現城市文脈和精神形象。
本文基于對傳統建筑形式美學的研究,分析了重慶磁器口古鎮的七大特征,提出了對城市形象更新的啟示,希望能為城市形態的塑造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