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勁,鄭 欣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0)
廣東省臺山市的前身為新寧縣城。新寧縣城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城周530丈,“以木為柵”,東西南開三門,門各一樓,縣署居于城北,署前丁字街加環涂構成主要街道——典型的古代小城鎮格局。
三間兩廊式的傳統房屋結構是臺山居民的一般常住樣式,而更為原始和簡陋的居住條件便是用泥巴堆砌充當墻體,然后用茅草平鋪作為屋頂,稍微富庶的一些家庭會選擇青磚上墻,再用木結構作為支撐柱和梁,后上瓦蓋頂。后來,一批批先僑把西式建筑樣式帶到當地,這個時期才到了“中西合璧”的騎樓建筑時代,也是臺山騎樓文化的鼎盛時期。據《臺山華僑志》記載:宣統年間有華僑傳入洋式建筑,融合廣州西關大屋的結構以及臺山本地居民傳統居住樣式,又因臺山并無本地傳統騎樓式建筑,因此中式屋體的西洋樓房逐漸在臺山倡導開來,被稱為臺山騎樓。
臺山地理位置優越,瀕臨南海,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濕熱多雨,這種地理環境優勢為臺山騎樓文化的推廣和發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條件。另外,騎樓架起來的底層空間不僅有利于空氣流動形成穿堂風、減少濕氣,而且在空間功能上又提供了活動范圍,既滿足了空氣流動又滿足了交通的功能需求。
臺山騎樓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騎樓文化不斷發展,逐漸由騎樓群發展為騎樓街區,規模之大已經成為臺山當地的一個歷史文化標志。而且臺山騎樓歷經百年仍保存相對完好,基本建筑格局沒有損壞,這也是臺山人民齊心保護傳統文化的決心。就像楊宏烈先生所說的那樣:“臺山人民需要騎樓,就像人需要記憶一樣。”
梅家大院位于臺山市端芬鎮大同河畔,于1931年由當地華僑以及僑眷僑屬創建,是全國著名騎樓旅游勝地之一。自鴉片戰爭以后,當地大多數居民開始背井離鄉到海外謀生,而這一熱潮直至民國時期仍然延續不斷。臺山人一向注重衣錦還鄉、落葉歸根的情懷,當他們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情結會促使他們歸國回鄉,對于臺山人來說,“買地、建房、娶妻”是必須做的3件事。因此,先僑們回鄉后,一幢幢洋房紛紛聳立在臺山地區的鄉村和集鎮。
自宣統年間以來,臺山的鄉村和城鎮逐漸大力建設騎樓墟集,至20世紀40年代達到鼎盛。那時候的騎樓墟集已經將近200個,成為臺山建筑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中就包括遠近聞名的梅家大院。
梅家大院建設前,這里是一塊空曠的水泥地,當地人和附近商販都會親切地稱呼這里為大同墟,并且一到墟日,便會聚集許多商販和客人,熱鬧非凡。但由于領地等問題,鄰居矛盾加劇,逐漸影響到大同墟的管理和各種商務活動,于是許多商戶開始遷出大同墟,大同墟變得冷清淡落。為了問題的解決和矛盾的消除,從20世紀30年代起,當地內外鄉親聯合集資在大同墟興建了汀江墟,又因梅姓占據多數,故名字也順其自然地被稱呼為梅家大院。
梅家大院共計108幢騎樓建筑,分別排列在大同河畔的左右兩側,院子的總體分布形狀為四邊方正的長方形。先僑們把國外的建筑風格帶到騎樓當中,結合當地的建筑樣式,形成了新的建筑特色。
梅家大院占地80畝,中間的空地有40畝,總計120畝,總面積高達50 000m2。在過去,這里的空地成為了商販們擺放商品的絕佳場所,梅家大院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汀江圩華僑近代建筑群”,簡稱汀江圩。從字面上來看,也就是集市市場。汀江圩以布局形態為特點,在以前是由端芬鎮梅、丘等十多姓華僑、僑眷集股興建,其整體造型像“回”字形,五邑大學張國雄教授給予很高的評價:汀江圩是對西方“集市廣場”的學習和引進的典型,在嶺南五邑很有特色。
臺山的騎樓建筑分布范圍廣,即使在鄉村里也有不少著名的騎樓建筑群,因為對于當地居民來說,騎樓很適應當地的地理環境和居民的生活習慣,同時還可以作為商業功能與居住功能并用。而且,臺山騎樓群形成的一條條長廊式的過道不僅成為當地的一處風景,同時還具有“晴不曝日,雨不濕鞋”的效果。自西式建筑的風格元素被帶到這里后,便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西式騎樓”的熱潮一直持續了幾十年。目前來看,臺山騎樓重要的建筑群分布在臺山市區和附近城鎮內,梅家大院是其經典的騎樓建筑群(見圖1)。市區內的騎樓建筑呈條狀延綿分布排列,以街道區域為名作為幾個分布點,連綿不斷的騎樓形成了一道壯觀的騎樓建筑風景,這樣的歷史文化街區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同時能夠渲染街道的文化氛圍。

圖1 梅家大院騎樓群
而市區外端芬鎮里的梅家大院騎樓群,則是由108幢2~3層的騎樓建筑圍合而成,分別在東、南、西、北4個方位依次環繞組成,中間是一個寬闊的廣場,商鋪統一面向廣場。騎樓首層前座為店鋪,后座設倉庫和廚房,二樓以上為住房。利用小天井采光,硬山頂,青磚墻,立面形式多樣,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洋文化交融的顯著特征。漫步其間,恍如來到歐洲城市的集市廣場。
盡管歷經數十載,大院仍然風韻猶存。那華麗的裝飾仍然若隱若現,其中不乏古羅馬式拱券、科林斯柱式、愛奧尼柱式、巴洛克式山花等西方古典建筑風格的裝飾和元素,還保留了我國傳統屋頂磚墻瓦面的結構。騎樓既以我國傳統的建筑樣式硬山頂為主屋結構特色,又在正立面上融匯了西式建筑元素,讓人覺得樸素中帶有奢華的意味,確實別有一番趣味。這也恰恰讓梅家大院體現了華僑的本質特征:“僑”而不崇洋媚外,“鄉”而不迂腐不頑固。這是華僑在海外長期的艱苦創業中,始終堅守和傳播自立自強、新舊兼容并存的精神和胸懷。
梅家大院建筑構件豐富多樣,中西結合的元素到處可見。如圖2所示,騎樓屋頂樣式十分精致,利用了西方拱券的優雅形狀,且圖中可以明顯看到我國傳統山花圖案和方形圖,體現了中西結合的手法。在梅家大院的屋頂樣式中,常見的是把歐式建筑元素融合到當地建筑中去,而其中西方的羅馬拱門和希臘柱式最為普遍。

圖2 梅家大院騎樓建筑屋頂樣式
大院大多數柱子其實是希臘柱式的縮影,而希臘柱式和羅馬拱門的搭配在大院內隨處可見。例如,兩棟3層的騎樓既有相似處也有不同的細節。左邊騎樓柱子是科林斯的柱頭樣式,但是柱身卻改為我國當地四邊方正的立柱;右邊騎樓柱子側是完全西式的多立克柱式,這樣的元素搭配讓整個騎樓群不但充滿趣味性,還不失和諧統一。屋頂同是我國傳統的山形屋頂樣式,有區分的是山形形狀。因此,在整體和局部對比研究這兩個騎樓建筑時,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先僑們的智慧和創新:在統一中有變化,在變化中又有統一的和諧關系。
梅家大院里有少量的兩層騎樓樣式,它們在大院中同樣出彩。我們可以看到有一部分2層騎樓建筑緊挨著3層騎樓建筑,盡管不在同一高度上,但是帶給我們的整體視覺還是那么嚴謹統一。雖然表面是重復的羅馬拱券和柱式,但內在邏輯是對正方形和圓形等形狀關系的把握,比例上的嚴謹和形狀上的協調,讓我們能感覺到視覺上的舒適和優雅,而不是雜亂堆砌。這也是梅家大院的“隱性力量”,這樣的數理邏輯能讓體驗者產生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氛圍感。
梅家大院是中西結合的時代產物,是折中的建筑,同時折中后還有主次方面的體現點。建筑的外立面更多的是呈現西方的建筑符號,而建筑的室內大多數保留了當地的傳統樣式。
例如,從建筑中可以看到門面保留了當地傳統的窗戶樣式,中間窗戶上的圖案為雙喜圖,雙喜圖上為蝙蝠圖,這兩個符號皆是我國傳統的吉祥元素。門面的布置無論是材質還是顏色,都遵循了當地原有的傳統——紅窗、黃墻,這與我國古代的“青磚綠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騎樓的室外和室內,前者呈現的是西方,后者表現的是東方,這樣的跡象往往是有含義的,即分別對應了西方的“開”和我國的“合”。通俗來說,就是西方人開放直率,我國人民內斂含蓄,這樣的文化差異用建筑語言表現出來就是室外和室內既融合又碰撞。筆者一向贊成“建筑是會表達的”這個理念,因為其本身帶有文化符號和歷史印記,而且被賦予了感情色彩,即使摸不著、看不透,但這種符號性的語言是真實存在的,通過建筑上的各種構件和建筑空間上的關系時刻散發出隱形的力量。
梅家大院由于年代久遠,內部結構已歷經多次翻新,有些木結構的支撐柱、橫梁早已被替代成鋼筋水泥結構,即使這樣,騎樓室內仍頗有幾分風味。木質結構和水泥結構的碰撞,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碰撞融合的過程,就像西方元素運用在當地傳統建筑當中。木結構是我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結構,梅家大院的室內設計大部分采用的是木質結構。大院的室內設計理念和建筑外立面的理念是不盡相同的。室內的構造延續了當地的傳統,以滿足當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符合當地居民生活理念為大前提,無過多的裝飾,但某些地方還是會用西式元素進行空間上的點綴,避免室內空間的呆板無趣,且還有“里應外合”的意蘊。
雖然梅家大院的建筑樣式與巴洛克風格大不相同,但確實是巴洛克風格中的分支。從建筑外立面到室內,再到建筑外觀,梅家大院充分體現了當地傳統特色與巴洛克風格的結合,堪稱全國典例。因此,筆者認為,臺山梅家大院的騎樓建筑群可以稱作南粵民間折中主義風格,是集巴洛克風格、廣州西關大屋以及臺山當地建筑特色于一身的騎樓建筑。無論從建筑特色還是室內設計方面去研究探討,梅家大院都是值得去細品其中一二的典范。
建于20世紀30年代的梅家大院,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這是僑鄉們寶貴的歷史遺產,也是先僑們的智慧結晶和精神寄托。無論從建筑特色還是室內設計的層面去研究探討,都能從中了解到當時的民俗思想和僑鄉們的價值信仰。透過建筑和室內來剖析當地的人文思想和歷史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歷史和反思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