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偉偉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近年來,中小學教育一直是備受社會和輿論關注的焦點,中小學生的讀書環境、校園環境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狀態。為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好的求學環境,有關部門希望通過建筑師合理的建筑設計改善孩子們的求學校園,讓他們在舒適的環境中求學,在快樂中成長。
鷹潭市東湖中學建筑設計項目地塊位于江西省鷹潭市月湖區,在環城東路和湖東路交界口,用地周邊有居民區、公園、商業區等。項目用地內部地勢東高西低,大部分用地較平坦,規劃建筑用地面積43 331.57m2(65畝)。建設規模36班級,容納學生1 800人。該中學方案包含一棟教學樓,一棟室內球場,一棟多功能廳,一棟地下食堂,一個田徑場,3個室外籃球場,兩個網球場,70個停車位和若干個乒乓球場。總建筑面積為18 791m2,容積率為0.43,建筑密度為21.3%,綠地率為36.4%(見圖 1)。

圖1 鷹潭東湖中學鳥瞰
整個項目場地開有3個出入口,其中主入口開在南側,環城東路中間入口為人行主入口。旁邊開有一個車行主入口,供消防車輛和校園辦公車輛進入,湖東路開有一個次入口。整體布局順應地勢,西邊的田徑場下面是食堂,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利用高差,并且節約用地。室內體育館放在西北角也是高差較低的地方。主要教學樓位于用地的東邊,朝著西邊的田徑場打開,由3個體塊一次排開,中間設有庭院。這樣做既符合美學原則當中的韻律美,還能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視覺效果。3個體塊通過東邊的主題建筑串聯在一起,達到了既有區分又有聯系的效果。用地的東南角為多功能劇院,這里方便外來車輛的進入,也和教學樓保持著聯系,方便學生進行活動。校園整體規劃充分考慮了周邊環境,場地環境。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生,并充分利用好場地特點,通觀全局把握了校園建筑的特色。
古今中外很多建筑設計師企圖尋找一種能夠解答所有建筑美的標準答案。在大量的建筑探索中,有一批建筑設計師從客體的角度給美下定義,從“多”中取“一”,即從豐富的審美現象中抓住美的本性,為審美現象尋找最終根據。
關于建筑的形式美規律有兩本非常著名的著作:鄒德儂的《建筑形式美的原則》與彭一剛的《建筑空間組合論》。這兩本書都詳細地介紹了建筑形式美的規律的具體內容。前者將建筑形式表現分為:統一、均衡、比例、尺度、韻律、布局中的序列、規則和不規則的序列設計、性格、風格、建筑色彩;后者介紹建筑中求統一的形式美手法:主從,韻律,比例等。
1)以簡單的幾何形狀求統一 正方形、三角形、矩形等一些簡單幾何圖形,由于構成幾何形狀的邊與邊之間本身相互制約,所以這些簡單的幾何圖形往往給人產生一種協調統一的秩序感。故許多著名的建筑喜歡通過使用簡單的幾何形狀而獲得高度統一性。
2)主從與重點 主從關系是建筑設計領域中一個重要的關系,不管是建筑群體布局,還是建筑單體造型,建筑內部空間都有主有次,主要的構建需要突出,次要的一筆帶過,使整體主次分明、有重心。
3)均衡與穩定 即協調平衡,可以分為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而靜態均衡又可以細分為對稱均衡與非對稱均衡兩大類。對稱求平衡是古建筑中常用的手法,其可以使建筑結構嚴謹。動態均衡也是常用的手法,如古根海姆博物館整個室內就是一個旋轉的大空間,但卻異常協調。
4)對比與微差 建筑設計當中元素和元素之間必然存在差異,差異大就形成對比,差異不大就形成微差。兩種手法相互作用、互相影響,形成一個富有變化的有機整體。建筑設計中常用的對比手法有虛實對比、明暗對比、縱橫對比等。
5)韻律與節奏 建筑設計中很多手法常常是有規律地重復出現、有組織地重復變化,稱其為韻律與節奏。韻律美按照形式特點通常分為連續的韻律、漸變的韻律、起伏的韻律、交錯的韻律。
6)比例與尺度 比例指的是物體整體的長、寬、高的倍數關系,或者是物體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倍數關系。建筑比例有3個方面,即幾何分析學派、數學分析學派和模數學派。尺度也可以分為3種類型,即自然的尺度感、夸張的尺度感和親切的尺度感。在建筑實踐中為了滿足既定的視覺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尺度感。
本次設計的鷹潭東湖中學方案大體包含4棟單體建筑,分別是東南角的時光劇場,南邊的教學樓,西北邊的風雨球場,西邊的地下音樂餐廳。本文主要以這4個單體建筑為參考點進行形式美規律的分析研究。
在鷹潭東湖中學設計方案中,為使整個校園達到多樣統一的效果,使用了大量的簡單幾何形體。包括正五邊形、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這些簡單原始的幾何圖形可以有效地讓整個校園建筑單體與建筑單體之間維持一種制約關系,同時還使建筑單體內部的細節與細節之間保持統一。如時光劇場的正立面就是一個正五邊形,整個立面干凈大方,簡潔又出效果。立面中的玻璃窗框是由很多正方形和矩形組合的方框,并且立面兩端嵌有立面為矩形的木制長條,整體從遠處看去虛實結合、有無相生,效果顯著(見圖 2)。

圖2 鷹潭東湖中學設計時光劇場效果
整個中學設計方案包含4個建筑單體、2個校門,還有很多體育設施和景觀節點。這些建筑體塊如果隨機堆放在一起,不但不會達到設計效果,反而會使整個方案雜亂無章。所以在設計的時候需要很好地考慮哪些是重點、哪些是次要的,這樣整個項目布局、體量規格、色彩分配詳略得當。如在2個校門當中,南門的校門為主要出入口,西邊的校門為次要的后勤出入口。那么在設計的時候,西邊的校門體量應比南面的主門要小,并且空間層次也簡單,如主門口有大面積的廣場空間作為緩沖空間,進門后有升旗用的景觀節點。這些都是為了襯托主門的主要地位。
方案設計中考慮到均衡與穩定的規律,可以使設計方案整體比較平衡。如在項目規劃初期對用地進行土方平衡,用地偏低的地方可以布置層高較高的建筑單體來平衡高差;色彩較暗的立面上可以增加一些亮色使用色平衡;建筑單體設計中常使用對稱手法,以使左右平衡等。在鷹潭東湖中學設計方案中,筆者盡可能將單體建筑設計為對稱模式,如風雨球場的設計不管在立面上,還是在體量上都體現出整體對稱。左邊和右邊使用的窗戶和立柱完全一致,使整個建筑看起來非常舒適(見圖3)。此外,時光劇場、教學樓也完全是對稱結構。整個中學的用地東高西低,為了使用地左右均衡,將建筑高度較高的球場放置在場地的西邊,這也是為了使整個用地左右均衡的基本手法。

圖3 鷹潭東湖中學設計風雨球場效果
建筑設計過程中肯定存在差異,差異大的即為對比,差異較小的即微差。在本次中學設計中,這種手法也隨處可見,如音樂餐廳整體立面偏矮又很寬,從遠處看全是橫向構圖,為了形成對比,將左側局部拔高,并且寫上豎向排版的字體,這樣橫向與縱向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用色上也有對比,如單調的玻璃、青灰的混凝土與橘色一明一暗形成鮮明對比;立面當中大量使用玻璃,玻璃為虛,與實體的木制格柵形成虛實對比。本方案多處利了微差:如教學樓的坡屋頂、風雨球場的坡屋頂和時光劇場的坡屋頂,雖然都是坡屋頂,但坡度、結構、性質均不同。這種既有相同地方又有不同地方的元素與元素之間的微妙關系就是微差。
韻律和節奏放在建筑設計當中可以理解為建筑中結構或元素的反復出現,并且有規律。通常情況下,3個為一組就是一種重復的韻律。如在這次教學樓的設計方案中,整個建筑有3個伸出來的體塊咬合在一個建筑體塊當中。這3個重復的建筑體塊反復出現并且有規律間隔相同地放置在一起,顯得非常有節奏與韻律。在這3個體塊當中,每個體塊頂部都開有天窗,這些天窗即可以用來采光,還可以達到美觀的效果。它們一字并列排開,分為3組,每組兩個(見圖4)。這也是節奏和韻律的體現。此外,風雨球場屋頂的木制格柵、教學樓背面的木制格柵用的都是同樣的手法。

圖4 鷹潭東湖中學設計教學樓效果
比例是指建筑各個部位之間的長寬高在數字上存在的關系,尺度則把人的感受考慮進去。不同的比例和尺度對于建筑設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這次的方案當中,建筑的窗戶長寬比基本都是3∶1和3∶2;在音樂餐廳前面有一個大的室外樓梯,這個樓梯和前面的教學樓保持特定的距離,這樣當學生站在樓梯上,教學樓便會對他們產生高大的尺度感。尺度在室內空間布置中也經常用到,比如風雨球場的中廳選擇兩層通高處理,給球員一種開闊的尺度感,有利于他們在球場上發揮。
建筑形式美作為一種特殊的建筑審美標準,在幾千年的人類歷史中不斷被設計師研究并付諸實踐。也正是因為有了比例,人類歷史上才有了許許多多的經典建筑,這些建筑在時間的檢驗中一次又一次地脫穎而出。這也許是在告訴我們建筑中比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