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娜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場所感與諾伯格·舒爾茨研究的“場所精神”相關,目的是要認識、理解和創造一個有意義的地方,使人能詩意地居住。而營造場所精神與人在世上的兩個根本層面——定向和身份相對應。定向主要是空間性的,即使人知道身在何處,從而確立自己與環境的關系,獲得安全感;身份認同則與文化有關,即認識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獲得歸屬感。
人的感覺會對自己的情緒產生直接的影響,而情緒則會影響到自己對周圍環境的滿意度。其中視覺是所有感官中最重要的。從醫學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人類80%的外界信息都來自于眼睛,而人類的75%~90%的行為是由視覺引起的。
在水平范圍內,眼睛可以看到的范圍為左右60°以內的區域。在垂直范圍中,自然視線標準視線是30°和38°。最大視域范圍為低于標準視線70°,而色彩分辨范圍為高于標準視線30°,低于標準視線40°??梢娝揭晠^比垂直視區大得多。因此本文研究的重點在于街道空間構成中建筑物的底層和路面。
實質上,街道并非建筑的外立面,而是由一大片建筑圍繞的空間,結合樹木、天空、路面、墻體等,構成了一系列不同的街道畫面。基于視覺感知分析城市街道空間場所感的營造,就需要了解構成街道空間畫面的要素,要素靜態部分主要指街道上各類基礎設施與自然環境。動態部分有移動的人及其活動。筆者基于此選取了一些微觀的要素進行實際分析,而不涉及可達性、用地性質等宏觀要素。
本次調研對象為成都市錦江區鏜鈀街和郫都區江西街,二者都是典型的生活性街道。英國著名雜志《Time Out》于2018年發布了世界50個最酷街區排行榜,其中,镋鈀街名列全國第19名,其緊鄰春熙路商業圈,滿足了人們對清淡商業化氛圍的渴望和好奇心,又保留了老成都的味道,被評為現代與傳統并置、以飲食為基礎的休閑文化完美體現的街道,是研究街道場所感營造的優秀案例。江西街位于郫都區犀浦鎮,臨近水云亭、岷江社區等小區,并與多個巷道相接,是人流量較大的街道,但總體呈現臟亂差的形象。
底界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界面,而按照視覺原理,無論從豎向或橫向角度看,30°的角度都是最敏感也是最清晰的。在此范圍內,主要研究底界面中道路斷面、路面鋪裝以及綠視率等三個要素。
1)道路斷面 鏜鈀街與江西街道路斷面如圖1所示。鏜鈀街街道總寬度為17.0m,人與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空間進行了合理劃分,其中,道路為雙向6.0m寬的機動車道和2.5m的單側非機動車道,以及步行空間3m。各自流線明確,并形成了良好的交通視線。江西街街道總寬度為21.8m,其中,10m寬的機動車道,尺度偏大,且無黃色虛線劃分,使得車道數不明確,交通流沒有分隔。街邊兩側2m也被占用,全作為機動車停車位,視線混亂。

圖1 鏜鈀街街道斷面

圖2 江西街街道斷面
2)路面鋪裝 由于人的視覺和生理特性,人們在行走時會自然而然地關注腳下的土地,所以地面的顏色和質地均會對人們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調研發現,鏜鈀街路面鋪裝變化豐富,給人帶來了親切自然的感受。如鏜鈀街非機動車道與機動車道用灰色和紅色區分,增強了可辨識性。在步行空間,大都采用耐磨防滑的石材地磚,并與沿街建筑的色彩和材質進行呼應,比如咖啡店前的入口小廣場,路面鋪裝構成向心式的圓形圖案,用鋪地變化彰顯了不同性質的領域空間。而在路口海派建筑前的步行空間,入口的鋪地在延續之前人行道圖案的同時選用了與建筑外墻磚同樣顏色的石材拼貼,使地面與建筑產生整體感。相比之下,江西街的車行道都是灰色的水泥路,給人一種“以車為主”的感覺。步行空間鋪地用統一樣式的方形磚組合,無圖案變化。另外,有些道路破損、磚塊凸出,使行人行走不適。
3)綠視率 日本大野隆造教授對“綠視率”深入研究后得出結論:在綠視率低于15%時,環境會有人工造假的感覺;綠視率超過15%時,人就會覺得很自然;而綠視率達到25%時,視覺和心理感受是最舒服的,對身體也是最有利的。綠視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綠視率(%)=綠色區像素/照片總像素×100%
調研照片用photoshop進行處理后計算,結果對比發現,鏜鈀街街道綠視率平均值在25%以上,處于視覺與人的精神感覺最為舒適的狀態;而江西街街道綠視率平均值在12%以下,還未達到自然的狀態。
天空的能見度能體現出人們在街道空間中是開敞還是壓抑。根據研究,當人的視野中天空率達到30%時,人的心情處于最舒適的狀態。天空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天空率(%)=(天空面所占像素/照片總像素)×100%
計算得出鏜鈀街天空率平均值在24%,江西街天空率平均值在37%,空間感弱。
1)建筑風格 在街道空間中,建筑是其主要的空間界限,沿街立面在構成街區的實體空間和視覺走廊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鏜鈀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街道,在這里人們可以欣賞到具有民國風格的建筑,同時又不乏風格各異的五金門店、茶館、特色餐飲等,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科技交融,市井與新潮并存。江西街邊除了水云亭與岷江小區,旁邊還有一些自建樓房,建筑外墻老化墻磚脫落嚴重,色彩涂抹艷麗,一樓的店鋪裝修錯綜復雜,給人一種破舊、雜亂無章的感覺。
2)建筑與街道高寬比 建筑物和街道的比例對人們的心理也有影響。設街道的寬度為D,建筑外墻的高度為H,當D/H>1時,隨著比值的增大會逐漸產生遠離之感;D/H>2時,則產生寬闊之感。當D/H<1時,隨著比值的減小會產生親近感。當D/H=1時,存在一種勻稱感。通過實地調研反映,鏜鈀街街道與建筑的比值<1的情況普遍,空間尺度適宜,觀者也可以看到更多的細節,利于交往活動的發生。江西街街道與建筑的比值<2的情況普遍,甚至出現了>2的情況,街道寬度過大,建筑高度低,空間圍合感弱,不利于街道兩側活動展開。
街道的寬度過大,空間的場所感也會消失,也不利于讓人通過馬路去看街對面的商店;如果街道太窄,容易使交通堵塞,人的視線也會受限。江西街街道路幅較寬、尺度大、視線聚焦難,只有將街道空間化整為零,才能營造適宜的空間尺度。比如可以用小品、雕塑和綠化等豐富街道空間層次,從感覺上弱化過大的尺度感。另外對現狀車道進一步分隔,合理規劃機動車、非機動車以及臨時停車的空間,將機動車道的寬度減小到6m,在視覺上形成不易通過的效果。在不能控制建筑高度的情況下,可以結合建筑物或利用雨篷等,讓建筑和公共空間的邊界模糊,使其互相滲透,例如咖啡館、飯店等布置休閑座位。
經調研發現,江西街存在機動車停車位不足的現象,江西街路邊臨時停車位大部分是長期停放的私家車。此外,一些機動車不時占用綠化帶和人行空間。為解決臨時停車問題,可以在地面上設置一些停車位。街道停車不能影響人們的正常行為,可在道路交叉口以及間隔30m設置過街的斑馬線(見圖3),既提升了街道兩側交往的活力,又控制了車行速度。停車區可按空間設定水平距離進行調整,若停車區寬度超過30m,可通過高差分隔(見圖4)。

圖3 鏜鈀街街道實景

圖4 街道平面推薦設計
改善道路鋪裝可以增加街區的空間豐富度,如材料可以將街道的歷史和文化相結合,增加質感和花紋的表現力。傳統的道路多以黑柏油、灰水泥為主,車速高、設計沉悶,對行人的視覺和心理有很大不良影響。可以考慮車行道使用彩色防滑路面鋪裝,用色彩變化劃分不同區域的交通空間;另一方面,明亮的顏色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減少交通事故。
當人們在街上行走的時候,視線是朝前的,視線會被天空和道路所占據,而道路的寬度越大,人視野中能看到的綠色也越少。綠化模式以及行道樹樹種也會對綠視率產生直接影響。江西街比鏜鈀街路面尺度更大,天空部分也更多。可在步行空間設置綠化節點,另外,對于有綠地空間的地方,可以采用懸鈴木等高冠型樹種,以提高綠地面積;在場地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采用立體綠化,比如在步行空間中設置小型花池,以提高綠地覆蓋率。
街道上的建筑物占據了整個空間的2/5。針對江西街問題,建筑的立面裝飾細節、色彩、材料、雨篷等都要進行調整。一樓的櫥窗、廣告牌也要重新整治,在一些新的店面中,可選用老舊界面中具有歷史文化的元素進行重新設計,使得建筑界面具有連續性。
本文從人的視覺感知出發,選取了構成街道畫面中不同的視覺注視要素,以成都市鏜鈀街與江西街為例進行對比分析,最終為提升江西街街道場所感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