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則陽
鄧郁(2017)認為我國要通過加強對農村金融的扶持力度、完善農村金融保險體系的建設以及構建農村合作性金融機構等形式構建符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農村金融體系結構。李明賢(2018)參照薩爾馬建立的金融包容性指數(IFI)的三個維度:地理滲透率、產品接觸和效用程度。王雪秋等(2019)以吉林省為例,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采用了人均第一產業的GDP來測量,從農村金融的滲透度、農村金融的使用度和農村金融的支度三個方面來評價衡量吉林省農村金融的水平。
中國有關農村金融的政策演變基本上分為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是建立在農村信用合作社基礎上的金融體系,由農業銀行作為主導力量,其他金融機構進行輔佐。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把農村信用社的改革作為核心,將合作金融作為農村金融結構的主體,并行發展商業和政策性金融的制度體系。第三階段(21世紀初到今天)促進金融機構創新,實現主體多元化、市場多層次、服務親民化。21世紀初以來,農村金融的門檻逐漸降低,支持在農村建設社區小型的金融機構,并且放寬私人資本參與股份的限制。
根據國家統計局報告數據得知,2021年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為49835萬人,占比35.3%。而各個農村地區人口、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教育文化程度不盡相同,根據農村人民綜合素質較低的狀況,政府完善農村金融信用體系,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而導致農村經濟落后的地區進行重點援助,有力解決農村地區融資不到位問題。
經歷了農村金融體制的長期改革,我國建立了以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為架構的金融體系。金融機構覆蓋面十分廣泛,近年來縣級及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網點規模持續增加。我國現階段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數量為7484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包括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我國東部地區的經濟實力具有優勢,資金機會都比較多,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數量遠遠超過西部地區。
雖然長江經濟帶十一個省份農村金融發展水平都處于中等水平,但從總體上看,浙江省不管是農村生活水平方面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上都比其他省份具有優勢,是十一個省份農村金融發展最好的一個。其他省份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上海市、江蘇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第二部分是貴州省、湖北省、四川省、安徽省和云南省。
第二部分的省份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第一部分存在很大的差距。作為沿海城市的上海市,城市化水平高,以交通運輸業及計算機產業為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浙江省、江西省的情況與上海市存在很多相同之處。因此,居民總體生活水平較高,農村地區生活消費水平也比其他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區較高。農村金融的發展與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息息相關,也就使得這些地區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較第二部分存在優勢。
由因子分析結果得知,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與農村金融發展水平息息相關,是重要影響之一。浙江省、湖北省等作為農業大省,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農業的發展為當地GDP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貴州省、云南省地區地勢險峻、地理條件惡劣、交通運輸不發達,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受到限制。
從十一個省份的農村金融發展水平來看,政府政策出臺多的省其農村金融發展水平也就高。例如,諸如與農業有關的貸款提供增量獎勵和對農業保險費的補貼等政策將鼓勵金融機構改善農村金融服務。這樣農村中小企業取得貸款更加容易,并且農民弱勢群體的保障會提高。由于政府對農業的重視,基層政府把目標放在農業產值、糧食生產方面,注重短期效益,完成上層指派的任務,因此金融性政策目標著重于短期糧食生產等方面。但是經濟的長足發展需要制定長期性、穩定性政策。
當前,中國的工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農村的經濟實力較城市相比仍然薄弱,農民的收入水平與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農民的信貸能力不足,一般不會主動向銀行貸款,貸款造成的利息對于農民來說是難以承受的。農村貸款主體主要是政府和小型機構,農民只能采取民間借貸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風險高,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政府提出新農村建設之后,基層政府將資金投入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去,資金收回速度慢,并且農村地區缺少完整的監督管理機制,存在大量的呆賬壞賬,擔保和信貸體系風險高,金融機構會提高貸款成本,農民收入水平有限,不能承擔貸款的成本與風險。

農村生產和生活水平極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金融的發展水平。第二部分的省份農村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落后,政府實行差異化的政策措施,根據當地農村生產活動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實施措施,從而提高農村地區消費水平和生產能力。第二部分中的省份較第一部分相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國家加大對落后省份提供資金支持,完善當地的農村基礎設施,以便更好地進行生產生活活動。因此,可以有效地縮小長江經濟帶不同省份經濟發展的差距,有利于農村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
從表1的數據可知,長江經濟帶第二部分的省份中農村金融機構數量占農村人口比重的數值在1.00左右,意味著農村偏遠地區存在金融機構服務空缺的現象,供給數量不足。這從根本上抑制了農村金融的發展空間。要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網點,提供金融服務的場所,滿足農村主體的金融需求。此外,要從農村經濟的內生性出發,從支農惠農角度改造現有的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做到市場為主,政府為輔。做到農村金融結構體系產生主體多樣化、服務便利化、市場層次化的局面。

表1 長江經濟帶農村金融發展狀況
現階段的農村金融機構以存貸款基本業務為主,隨著傳統種植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簡單貸款業務已經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要加快在農村金融機構開展擔保、股票、債券、保險等金融服務,改變農村地區以信貸服務為主體的運行模式。可以探索建立包括豬肉、水果在內的農產品為交易標的的期貨市場,根據信用等級發放貸款,采取信貸和保險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共同貸款進行打包,從而能夠使得金融機構的交易成本減少。完善擔保和保險體系,將金融風險盡量降低,優化金融行業環境。
首先,要對現有的政策機制進行規范調整。隨著金融改革的進行,農村金融機構的數量在增加,金融機構的業務種類也在增加,因此要及時規范相關政策制度,不能讓其脫離在法律環境之外。其次,要對農村金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補充金融行業相關知識,更好地提高金融服務。向農村居民開展金融知識講座,讓群眾了解金融相關的法律政策,了解存貸款利率水平、金融產品的功能,讓他們更快地接受農村金融機構,而不是進行民間借貸。比如在貸款需求多的地區根據農業生產季節性特點,實施周期性的存貸比要求,向經濟落后地區實行傾斜性的存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