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嬌
2020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更好推動民營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本文以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的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為例,探討吳江區民營經濟如何在世界經濟復雜多變的走勢及諸多風險挑戰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新發展階段取得新突破,實現新轉型。
吳江民營企業敢闖敢試、大膽創新,為經濟發展開辟了新的市場主體,這源于改革開放初期從事草根工業的鄉鎮集體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民營化浪潮中迸發。2003年,吳江民營經濟被冠以江蘇省“領頭羊”的頭銜。近兩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國內外復雜嚴峻形勢,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吳江堅持系統化思維,堅定不移落實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以赴促“六穩”,抓“六?!?,積極推進企業復工復產,進一步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做強實體經濟,以民營經濟的再騰飛、再跨越凝聚發展新優勢、形成發展新標桿,開創新時代吳江發展新格局。

吳江現有民企總數超8.4萬家,上市企業累計達25家,其中私營企業12756戶,個體工商戶20803戶。2021年吳江民企入圍“世界500強”2家,“中國企業500強”4家,“中國民企500強”6家,數量領跑全國縣(市、區)。2021年,吳江區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4000億元。四大主導產業合計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3421.60億元,增長19.1%,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77.9%,拉動規上工業產值增長14.9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電子資訊業、絲綢紡織業分別實現產值879.52億元、1062.12億元,分別增長22.9%、20.2%,分別拉動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4.4個、4.8個百分點。
一是起步基礎寬厚,集聚特色明顯。吳江民企起步于鄉鎮集體企業的寬厚基礎,奠定于改制后理順的企業股權管理和勞動關系,壯大于發育成熟的市場機制,得益于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吳江民企機制靈活,主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積極開拓關聯產業,依托完備的配套基礎設施,逐步形成產業集群,產生集聚規模效應。2021年,吳江建成紡織、通信光電纜、電梯3個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和千億級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全年完成產值780億元,加速向第四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邁進。二是發展勢頭強勁,社會貢獻突出。近年來吳江民企注冊資本、工業投入和產值在經濟總量中處于領先地位,民營注冊商標和企業集團不僅數量增加勢頭猛,質量上也越來越高。吳江民營經濟發展總體呈現“4856”的典型特征,即民企完成注冊資本4000余億元,總數超8萬家,工業總產值在規上總產值中占比超過5成,對經濟發展貢獻超過6成。2021年,民營企業提供了吳江區70%的稅收、80%的專利授權數和70%的就業崗位。三是創新成果初顯,內生動能增強。吳江持續推進自主創新和工業互聯,緊握時代脈搏,打造優良的創新環境。目前,全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60.56件,成立了全國光通信產業首個知識產權聯盟和專利池,引進高層次人才2.7萬人,新增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A類1人、省“雙創計劃”12人。累計建成10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44個省級智能車間,中國工聯院江蘇分院掛牌運營,徐工漢云等3家國家級“雙跨”平臺落地,培育本土行業性工業互聯網平臺10個,服務企業超3000家。四是吳越文化傳承,蘇商精神弘揚。地域文化造就了吳江民營企業家們具有精明勤勞、厚德誠信、堅毅踏實、敢作敢為、放眼世界的特質,同時,誠實做人、穩健做事形象以及做強做精、穩扎穩打的個性,萌發了個體私營經濟意識和蘇南人的集體意識,這促使吳江民營經濟持續做強做大?!昂竦隆⒊缥?、實業、創新”的蘇商精神成為吳江保持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吳江發展的最大優勢和重要底牌。五是政府貼心服務,復工復產有序。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下,吳江政府第一時間出臺配套政策,切實幫助中小企業迎接疫情挑戰,克服發展困難,從提升政府服務質量、構建更優營商環境、優化和落實助企紓困政策、加大減稅降費和金融支持力度、壓減涉企審批手續和辦理時限,更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等方面舉措入手,切實保障民營企業,尤其是承受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業挺過難關,有力助推了產業有序逆勢上揚。
外部形勢復雜多變,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多。近年海外疫情對外貿企業的負面影響明顯,原材料、大宗商品價格變動較大,高端芯片短缺,制約了電子、汽車等相關行業的生產和銷售。商貿流通市場發展受到多方面影響,部分出口訂單或將回流東南亞。其中,吳江部分民企產品銷售額、零售額占比過大,受影響更深。民營經濟轉型升級需企業進一步優化外貿結構、調整市場戰略。
民營經濟中主導產業還有待進一步轉型升級,民企成長梯隊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還需加大,尤其在一些新興領域,缺乏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帶動效應明顯的龍頭企業,無法帶動全產業共同發展。
大量中小企業對建立研發機構重視不夠的思維慣性還沒有徹底扭轉,政府部門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政策導向不太明確,不能有效引導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建設研發機構。企業對于建立研發機構普遍缺乏經驗和人才儲備。
從每年申報世界和中國企業500強實際報表看,吳江一些大型民企盡管營收逐年增加,經濟體量大,擁有專利多,主導或參與國際、國內、行業、團體標準多,社會貢獻也較大,但仍存在盈利能力低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銷售收入很高,但利潤率較低(均低于10%),凈利潤占營收比也不高,最高占4.70%,最低占不到1%。
在國內疫情防控局面總體穩定的前提下,面對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困難,民營企業應立足自身優勢和發展基礎,聚焦轉型創新驅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挖掘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
強化國內大循環的堅實基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著力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疫情沖擊下的全球產業鏈正在重構,對于民企來說,既有挑戰,更有機遇。一是積極運用好全球資源要素。緊抓國內高質量型人口紅利和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優勢,吸引和運用全球資源要素、國際市場資源,逐步將國內市場演化為全球市場的主場。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將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聯通,緩解部分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核心零部件、關鍵原材料、工藝和技術)受制國外導致出現產業鏈斷層的局面。二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要以價值鏈延伸為方向拓展合作廣度,以創新研發為核心加大合作深度,以產業鏈協同共創為契機提升合作價值,不斷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完善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賦能產業鏈,深入實施產業鏈“攀高、補短、育新”工程,加快打造以高性能纖維、先進功能材料等為核心的千億級新材料產業。三是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發揮吳江民營經濟發達、制造業基礎雄厚優勢,依托“專精特新”企業大數據管理平臺,通過量化打分的形式,每年動態遴選一批盈利能力好、成長性高、創新能力強的企業納入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庫,支持其積極向上申報市級、省級和國家級“專精特新”認定;針對不同企業的需求和難點,實施不同的幫扶計劃,一企一策,精準培育;圍繞“專精特新”開展企業培育和專項行動,在稅收、研發、知識產權、融資、上市輔導等方面,配備一名服務專員,實現對培育企業送服務上門。
當下,民企的生存發展不能只靠紓困政策,更要著力提自身核心競爭力,更加注重企業產品、生產過程、財務管理和市場管理的科技含量。一是實現價值鏈提升。上游產業重點要做好出口轉內銷的工作,在著眼于全球的同時把發展重點放在國內,把供應鏈的生產環節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實現企業在價值鏈上更高度的跳躍和提升。二是推進產學研融合。政府要切實做好與臨近的上海、浙江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生產的對接。企業不僅是推動實現持續性技術創新的主體,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中承擔著開發、轉化、應用和推廣的職能,而且是貼近市場、準確把握科技發展趨勢的前線。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需要有效做好企業和科技研究的橋梁,以市場為導向針對性研發以提高創新的成功率和效益。三是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緊抓核心技術攻關工程,解決“卡脖子”問題。企業要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繼續深入開發國內外市場,不斷提高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的同時,繼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加大前瞻科技的研發投入,形成科技優勢。政府部門要堅持補短板鍛長板,要落實好上級出臺的各類創新激勵政策,以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大對現有支柱產業中部分產業鏈對外依附度高問題的重視,盡早盡快創造條件引進國外高端產業鏈,提高產業抗風險能力。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緊抓國家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機遇,以數字化為驅動,促進民營經濟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一是加快觀念轉變。助推民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倡導民營經濟盡快實現數字化轉型創新。加快推動制度創新與供給,積極引導民營企業逆勢求變,鼓勵民營企業解決各項顧慮問題,適時組織對各行各業代表企業進行數字化培訓,及時提供專業指導。二是培育新型業態。地方政府和部門要提前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方便5G規模化應用。積極鼓勵民企高起點起步,快速推進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自身發展領域深度應用,促進發展方式轉型,有效培育一批數字化融合新業態。三是實現智能升級。加速推進民企智能化升級、數字化賦能。引導企業有效利用數字化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以用戶為中心,加強數字化生產銷售管理,通過科學的管理和內部結構優化,逐步建立與生產經營管理緊密聯系的新型數字化創新體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打造示范標桿。高水平打造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工業互聯網創新示范基地,加快建設印染、織造、鑄造、電梯等細分領域行業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和服務商,加大力度開展智改數轉項目。
濃厚的創新氛圍和舒心的服務可以堅定企業扎根吳江發展的決心和信心,也給企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提供了保障,助力企業不斷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推進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離不開地方政府持續在優化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上發力。一是完善政策重點支持。學習運用政策工具,不斷完善支持平臺。根據企業需求和產業導向,逐步調整和完善政策的供給方式,從“大水漫灌”轉變為“精準滴灌”,常態化開展企業走訪,及時掌握企業運行的真實狀態,推進企業深度參與政策制定和效果評估,實現涉企政策一鍵直達。二是深化改革有序推進。以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要求,實施營商環境5.0版,破除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簡政放權、清除蘇浙滬三地的隱性壁壘、規范涉企收費,保護產權、增強政策的連續和透明,樹立主動服務意識,落實好“最多跑一次”改革舉措。三是營造環境促進發展。創造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和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著力解決民企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提高普惠型金融領域貸款比重,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要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鼓勵民營企業家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弘揚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繼續不斷創新,營造支持參與“一帶一路”和“走出去”戰略氛圍,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政策輔導、金融保險和法律咨詢等專業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