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均
(連云港市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腎臟科,江蘇 連云港,222500)
慢性腎衰竭是各種慢性腎病遷延不愈的最終階段。中醫研究表明,慢性腎衰竭的病因病機涉及多個臟器,初期累及腎脾,中期累及肝腎,后期損害多個臟器[1]。在臨床上,多給予慢性腎衰竭患者控制血壓、營養支持等一般治療,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并不理想。近些年來,中醫療法在慢性腎衰竭患者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中醫學理論中,慢性腎衰竭屬于“水腫”“關格”“虛勞”等范疇,治療應以健脾益腎、扶正固本為原則[2]。益腎化濁湯是臨床常用的經驗方,來源于金匱腎氣丸、異功散和防己黃芪湯化裁,在慢性腎衰竭治療中,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癥狀,還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腎功能。基于此,本研究選擇連云港市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 例慢性腎衰竭患者進行研究,分析自擬益腎化濁湯的治療效果。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連云港市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治療的60 例慢性腎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抽簽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獲得連云港市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且兩組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s)]
指標對照組(n=30)觀察組(n=30)χ2/tP性別男17(56.67)15(50.00)0.2680.605女13(43.33)15(50.00)年齡(歲)52.13±5.7352.84±5.290.4990.620病程(年)5.58±1.545.61±1.490.0770.939原發病種類慢性腎小球腎炎14(46.67)13(43.33)高血壓腎病8(26.67)9(30.00)糖尿病腎病4(13.33)5(16.67)其他慢性腎病4(13.33)3(10.00)體質量指數(kg/m2) 20.85±1.0320.91±1.070.2210.826學歷水平本科及以上8(26.67)7(23.33)0.3500.950專科7(23.33)8(26.67)高中10(33.33)9(30.00)初中3(10.00)4(13.33)小學及以下2(6.67)2(6.67)0.3290.955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腎衰竭診療指南》[3]中慢性腎衰竭的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診斷標準,主癥為腰酸膝軟、食少納呆、倦怠乏力、氣短懶言、惡心嘔吐,次癥為口中黏膩、脘腹脹滿、大便不實、肢體麻木,舌淡有齒痕,苔厚膩,脈沉細澀,屬于瘀濁壅塞證、脾腎陽虛證;③無意識與溝通障礙。
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感染或者甲狀腺功能亢進者;②已經接受透析治療者;③腎移植者;④伴有心、腦、血液等系統疾病者;⑤合并腫瘤者;⑥處于哺乳期與妊娠期女性;⑦存在精神類疾病者;⑧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對照組應用一般治療,即堅持低鹽優質蛋白飲食,給予利尿劑等藥物治療,口服呋塞米(生產企業:萬邦德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2244,規格:20 mg),3 次/d,20 mg/次。觀察組患者給予自擬益腎化濁湯治療,配方為黨參20 g,土茯苓15 g,茯苓15 g,制大黃12 g,蛇舌草12 g,川斷12 g,白術10 g,甘草10 g,陳皮10 g,半夏10 g,生地黃10 g,六月雪10 g,白英10 g,當歸10 g,莪術10 g,狗脊10 g。辨證加減:若患者伴有納呆癥狀,加神曲、炒谷芽、炒麥芽;若患者伴有舌苔黃膩癥狀,加紫蘇、黃連、吳茱萸;若患者腎陰虧虛,加何首烏、墨旱蓮、女貞子、熟地黃、生地黃、黃精;肝陽上亢患者,加鉤藤、菊花、石決明;若患者肺氣虧虛,加防風;若患者伴有嚴重水腫,加車前草、玉米須、冬瓜皮;若患者蛋白尿多,加芡實、薏苡根、益母草、生薏苡仁;若患者血瘀嚴重,加紅花、赤芍。用水煎服,分2 次口服。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 個月。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腎功能、不良反應進行觀察比較。①中醫證候積分: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對患者治療前后腰酸膝軟、食少納呆、倦怠乏力、氣短懶言、惡心嘔吐進行評分,無癥狀為0 分,輕度癥狀為2 分,中度癥狀為4 分,重度癥狀為6 分。②臨床療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降低至少95%,判定為基本痊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減輕,中醫證候積分降低70%~95%(不含95%),判定為顯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有所好轉,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70%(不含70%),判定為有效;患者治療后未滿足以上標準,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生化指標:包括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 尿蛋白(24 h PRO)、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抽取治療前、治療后7 d 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給予離心處理取上層清液進行檢測,離心8 min,利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予以檢測。④不良反應:對患者發生頭痛、頭暈、局部脹痛等情況進行觀察記錄,不良反應發生率=(頭痛+頭暈+局部脹痛)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軟件SPSS 22.0 檢驗兩組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分)
組別例數腰酸膝軟食少納呆倦怠乏力氣短懶言惡心嘔吐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30 3.85±1.23 2.01±0.72 3.92±1.42 2.13±0.77 3.89±1.34 2.01±0.74 3.76±1.51 2.05±0.71 3.68±1.25 1.98±0.58觀察組30 3.91±1.16 1.33±0.53 3.98±1.28 1.35±0.51 3.95±1.37 1.28±0.55 3.91±1.39 1.32±0.52 3.71±1.33 1.28±0.53 t 0.1944.1660.1724.6260.1714.3370.4004.5430.0904.880 P 0.847<0.0010.864<0.0010.864<0.0010.690<0.0010.929<0.001
治療前,兩組各生化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cr、BUN、24 h PRO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eGFR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s)
組別例數Scr(μmol/L)BUN(mmol/L)eGFR(mL/min)24 h PRO(g)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30386.48±50.93 338.32±41.2320.23±5.4515.35±3.7820.21±3.2527.92±3.282.71±0.441.46±0.25觀察組30389.31±51.55 302.37±40.0321.07±5.3012.43±3.4220.01±3.6230.23±3.572.72±0.451.02±0.21 t 0.2143.4260.6053.1380.2252.6100.0877.381 P 0.8310.0010.5470.0030.8230.0120.931<0.00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慢性腎衰竭是一種危及人們生命健康的慢性病變,是各種慢性腎病進展至終末期的主要表現,隨著腎功能的不斷降低,當其降至正常人的10%時,就會出現一系列癥狀,使得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5]。慢性腎衰竭患者伴有明顯的腎臟萎縮現象,無法保持基礎功能,臨床以代謝產物潴留、水電解質失衡、累及全身系統為主要表現。
從中醫學角度分析,慢性腎衰竭的病機主要為腎虛、血瘀、濕毒等導致腎陽虛損;氣滯血瘀導致瘀血內積,造成瘀毒互結;內蘊導致上逆,造成四處泛濫[6]。一般來說,慢性腎衰竭為正虛邪實,脾腎陽虛為正虛,伴有氣滯、瘀血、濕濁等癥狀[7]。目前,慢性腎衰竭中醫辨證分型包括瘀濁壅塞證、脾腎陽虛證,治療應以扶正固本、健脾益腎為原則[8]。
自擬益腎化濁湯中,黨參、白術為君藥,功效主要為健脾益肺、補中益氣;白術主要功效是燥濕利水、健脾益氣。茯苓、陳皮、半夏、土茯苓為臣藥,茯苓主要功效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陳皮主要功效是燥濕化痰、理氣健脾;半夏的作用主要為消痞降逆、燥濕化痰;土茯苓的作用主要為除濕解毒[9]。佐藥主要為甘草、制大黃、生地黃、蛇舌草、六月雪、白英、當歸、莪術、川斷、狗脊,制大黃的作用主要為解毒消癰;生地黃主要功效是養陰生津、清熱涼血;蛇舌草的作用主要為散瘀、清熱解毒;六月雪的作用主要為健脾利濕、疏風解表;白英主要功效就是利濕消腫、清熱解毒;當歸的作用主要為補血活血;莪術主要功效是消積破血、行氣止痛;川斷的作用主要為補肝腎、活血化瘀;狗脊的作用主要為補肝腎、強腰健腎;甘草的作用主要為調和諸藥[10-11]。上述藥物聯用可發揮健脾益腎、扶正固本的作用,對治療慢性腎衰竭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腎功能均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朱健南[12]、李征[13]研究結論相似。由此說明,自擬益腎化濁湯對慢性腎衰竭患者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不僅可以改善患者中醫證候,促進患者腎功能恢復,還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究其原因可能如下:經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大黃可對系膜細胞增殖有著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還可以減輕腎小球代償性肥大,有助于降低Scr、BUN、24 h PRO 水平,以此改善患者癥狀,加快患者康復[14-15]。黨參有助于減輕慢性腎衰竭患者血液高凝狀態,調節腎小球濾過功能,可增大腎臟血流量,加快自由基清除,以此實現改善腎功能的效果[16-17]。茯苓以茯苓多糖為主要成分,可對殘余腎單位予以保護,進而實現對腎功能的保護。當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腎小管重吸收作用,同時還可以調節腎小球濾過率,有助于改善腎損害,加快腎小管病變恢復,保護腎功能[18-19]。
綜上所述,慢性腎衰竭應用自擬益腎化濁湯治療的效果更確切,能夠顯著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腎功能,且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值得臨床深入研究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