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波
(濟南市萊蕪人民醫院骨科,山東 濟南,271100)
臨床上將股骨頭到股骨頸基底之間發生的骨折稱之為股骨頸骨折,以老年患者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髖關節周圍肌群反應越來越遲鈍,導致難以有效抵擋髖部有害應力,因此,股骨頸骨折多發生在老年人群中[1]。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老年股骨頸骨折常用治療方法[2]。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又分為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其中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因手術創傷性較高,可加劇炎癥介質,術后容易引發全身炎癥反應[3]。而全髖關節置換術適用于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等多種髖部疾病。治療中直接切除髖關節周圍病變組織,重建人工關節,為患者提供無痛且可活動關節,有助于實現活動功能的早期恢復。兩種手術方式均可用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治療中,對于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的影響以及手術安全性是否存在差異的研究還缺乏充足證據,為此,本研究以120 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觀察對象,對比探究兩種手術方法的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濟南市萊蕪人民醫院2021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120 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0 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25 例;年齡63~86 歲,平均年齡(72.31±2.63)歲;Garden 分型Ⅱ型39 例,Ⅲ型21 例。觀察組中,男36 例,女24 例;年齡64~87 歲,平均年齡(72.12±2.83)歲;Garden分型Ⅱ型38 例,Ⅲ型2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簽訂知情者同意書;本研究經過濟南市萊蕪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過MRI 或CT 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均符合《成人股骨頸骨折診治指南》[4]中關于股骨頸骨折的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意識清醒;③所有患者均為當期骨折且為單側;④所有患者Garden 分型為Ⅱ~Ⅲ型。
排除標準:①不能完成隨訪的患者;②合并意識障礙及精神障礙的患者;③存在手術禁忌證的患者;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⑤病理性骨折患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開展治療,進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側臥位,在完成常規消毒與鋪巾之后,借助于髖關節后外側入路,在其大轉子后緣外側作10 cm 左右的手術切口,逐層將患者皮膚與皮下組織進行切開處理。在成功進入到關節囊之后,將骨折部位的股骨頭取出來,對股骨頸斷端進行休整,借助于開口器將股骨近端的髓腔打開之后,再應用髓腔銼進行髓腔的擴大處理,之后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為其選擇型號合適的人工股骨頭以及骨水泥假體柄,再完成相關操作之后,實施髖關節的復位處理。應仔細做好假體各個角度參數的檢查工作,在確認假體的活動度及穩定性都良好之后,認真幫患者進行傷口的沖洗,之后逐層縫合處理。
觀察組患者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術前備血1 600 mL,備側臥位特殊體位墊,硬膜外麻醉備全麻,術前根據X 線片,髖臼大致模板測量。在常規消毒與鋪巾之后,取側臥位,內收外旋側肢體置于下方,首先行外展外旋側髖關節置換手術,應用髖關節外側直切口,聯合入路,臀中肌與闊筋膜張肌間隙進入,在其大轉子后緣外側取10 cm 左右的手術切口,兩把尖撬插入顯露髖關節前方,逐層將患者皮膚與皮下組織進行切開處理。在成功將關節囊打開之后,將骨折部位的股骨頭去除,并清除髖臼當中殘余的軟組織,清除髖臼當中的增生骨膜以及髖臼周圍增生的骨贅,將盂唇予以切除,借助于髖臼銼對髖臼的口徑實施擴大處理,在髖臼成型之后,依次進行相應型號的髖臼杯、內襯、骨水泥型假體柄以及人工股骨頭的安裝。在完成相關操作之后,實施髖關節的復位處理,應仔細做好假體各個角度參數的檢查工作,在確認假體的活動度及穩定性都良好之后,認真幫患者進行傷口沖洗,之后再逐層縫合處理。術后6 個月開展兩組患者隨訪。
①術后6 個月髖關節功能優良率。髖關節功能以Harris評分來進行評價,主要包括疼痛、關節功能、關節活動度和畸形等。其中,<70 分為差,互動受限高于30%,關節功能障礙;70~79 分為可;80~89 分,術后無滲血,無感染現象,關節活動輕微受到影響,活動受限程度<30%為良;90~100 分,術后無感染,無滲血現象,術后1年隨訪,關節活動無障礙,無松動現象為優[5]。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②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假體松動、髖臼磨損、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等,總發生率=(假體松動+髖臼磨損+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例數/總例數×100%。③對比兩組相關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④術后3 d 以ELISA 法檢測兩組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水平。
以SPSS 21.0 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髖關節功能優良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術后出血量)以(±s)表示,行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6 個月髖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6 個月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 [n(%)]
術后6 個月,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長,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s)
組別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6072.12±15.31230.61±49.9219.32±4.23對照組6065.31±15.22212.40±45.5018.13±3.72 t 2.4422.0881.661 P 0.0160.0390.099
術后1 d,兩組患者血清IL-6、IL-10 水平均較術前高,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術后3 d,兩組患者血清IL-6 較術前下降、IL-10 水平均較術前升高,且觀察組IL-6、IL-10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IL-6、IL-10 水平比較 (±s,pg/mL)
表4 兩組患者血清IL-6、IL-10 水平比較 (±s,pg/mL)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P<0.05。
組別例數IL-6IL-10術前術后1 d術后3 d術前術后1 d術后3 d觀察組6049.43±18.24121.44±15.25*10.38±4.55*3.96±1.4721.25±5.26*6.26±2.57*對照組6049.25±19.56151.46±18.67*19.26±5.87*4.08±1.4628.46±6.87*11.28±3.27*t 0.0529.6469.2610.4496.4559.349 P 0.959<0.001<0.0010.655<0.001<0.001
通常情況下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骨質退變會有所加重,導致骨礦物質及骨基質的含量逐漸減少,隨著骨質疏松的加劇,骨骼強度明顯降低,會對股骨頸生物力學結構造成影響,骨骼養分大量流失,骨骼變得更具脆性,輕微受到外力或跌倒就可發生股骨頸骨折[6-7]。為促進患者盡快恢復運動功能,通常會選擇手術方法開展治療,而手術治療方法又有多種,如全髖關節置換術、閉合復位內固定術、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人工股骨頭內固定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等,由于老年患者多合并骨質疏松,內固定術治療效果不理想,容易發生松動、移位等并發癥[8-9]。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逐步在臨床應用,該項手術治療方法具有手術創傷小、安全性高、患者疼痛輕等諸多優點,骨折愈合率在90%以上,特別適用于老年患者。但是這種手術治療方法容易在術后出現各種并發癥,對患者的術后康復及預后產生影響[10-11]。這主要是因為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中僅僅是對患者的股骨頭假體進行了置換,在患者實際使用過程中,所置換的假體會與患者自身的髖臼產生摩擦,導致患者容易發生脫位、感染、疼痛等并發癥[12-13]。
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所不同的是,作為一種髖關節功能重建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在實際治療過程中,重視為患者開展針對性治療,注重改善患者骨折所致疼痛及功能障礙。隨著各項技術的進步,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越來越成熟,在老年股骨頸骨折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能夠促使股骨頸骨折所導致功能障礙及疼痛的快速改善,從而在短時間內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且該種治療方法中患者能夠在早期下床活動,這樣能夠避免由于長期臥床所導致的并發癥。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在術后早期就能夠開展功能鍛煉,除了能夠促進骨折愈合之外,還能夠有效減少由于長期臥床所導致的靜脈栓塞、肌肉萎縮、壓力性潰瘍等并發癥[14-15]。老年股骨頸骨折應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以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但是半髖關節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又有很大的區別,且療效尚無定論。在開展全髖關節置換術時,首先需要將髖臼邊緣清理干凈,之后將髖臼予以充分的暴露,以便于真髖臼邊緣及髖臼的假體邊緣能夠保持平行,手術過程中向不同方向開展髖關節活動,保持髖關節的活動度及穩定性[16-17]。半髖關節置換術手術用時短,操作簡便,術中出血量少,但是患者年齡通常較大,多合并一些基礎疾病,骨質疏松是最常見的合并癥,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更加安全[18-19]。IL-6 是一種細胞因子,具有調節B 細胞成熟及T 細胞激活的作用,在手術創傷修復過程中,可增加炎癥介質產生,導致全身炎癥反應,通過檢測其水平值,可了解全身炎癥狀況。IL-10 是一種多效細胞因子,是抗感染中最常見的因子之一,手術過程中,IL-10 合成和釋放明顯升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能夠促使股骨頸骨折所導致功能障礙及疼痛的快速改善[20]。本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術后6 個月髖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IL-6、IL-10 水平也低于對照組,相對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相比,全髖關節置換術應用于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治療中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減少術后不良反應,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