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梅
(大慶市中醫醫院兒科,黑龍江 大慶,163000)
兒科屬于護理糾紛及護理投訴事件高發的科室之一,主要是因患兒溝通能力和自主能力較差,導致護理溝通難度增加,加之治療期間患兒的依從性較低,極易出現不良情緒,表現出哭鬧行為,護理不良事件頻頻發生,激化護患矛盾[1-2]。因此,如何提高患兒護理依從性、提升護理質量、減少護患糾紛已成為現階段兒科護理工作開展的重點。當前,常規護理內容仍停留在技術層面,沒有重視護理過程中與患兒的溝通及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整體護理效果欠佳,且已無法滿足兒科護理需求。肢體語言溝通是指通過表情、目光、手勢語言等動態無聲的身體動作,或空間距離、身體姿勢及衣著打扮等靜態無聲的形式與患兒進行溝通,可有效彌補常規護理中語言溝通的不足,疏導患兒不良情緒,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3]。個體化護理的針對性較強,可顯著提升護理質量,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4]。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就肢體語言溝通聯合個體化護理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展開如下探討與報道。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于大慶市中醫醫院接受治療的96 例患兒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 例。對照組患兒男25 例,女23 例;年齡1~7歲,平均年齡(4.26±1.02)歲;疾病類型:腹瀉11 例,肺炎15例,急性腸胃炎14 例,腎病綜合征6 例,腦炎2 例。觀察組患兒男24 例,女24 例;年齡1~6 歲,平均年齡(4.01±0.97)歲;疾病類型:腹瀉13 例,肺炎15 例,急性腸胃炎12 例,腎病綜合征7 例,腦炎1 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大慶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兒監護人對本研究內容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年齡≤14 歲;②非急危重癥患兒;③住院時間≥3 d。
排除標準:①需接受隔離治療患兒;②存在嚴重溝通障礙患兒;③抗拒心理嚴重患兒。
對照組患兒予以常規護理,要求患兒家屬參與整個護理過程:(1)健康教育。發放健康宣傳手冊,告知患兒及家屬疾病知識及住院治療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2)用藥指導。根據醫囑,告知患兒及家屬正確的用藥方法與劑量。(3)病情監測。護理人員定時巡視,監測患兒體溫及病情變化。
觀察組患兒予以肢體語言溝通聯合個體化護理:(1)肢體語言溝通:①儀表。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保持良好的形象,穿著得體、面帶微笑。②面部。與患兒近距離接觸時,護理人員應面帶微笑,語言溫和,態度和藹。針對抗拒心理嚴重患兒,需在護理前,通過輕松的語氣或扮鬼臉等方式緩解患兒緊張情緒,轉移其注意力。③肢體語言。護理人員在與患兒交流的過程中,可選擇恰當的時機撫摸患兒,或與其握手;充分利用好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等手勢及拍肩膀、摸頭等肢體動作的輔助作用,提升與患兒溝通的融洽程度,幫助患兒更好地理解護理人員想要表達的內容。④傾聽。護理人員要認真傾聽具有自我表達能力患兒的主訴,全程面帶微笑,主動點頭示意。⑤眼神。護理人員應合理使用眼神與患兒及家屬進行溝通。通過眼神傳遞自身的態度,在開展護理工作時,不可面無表情或神情呆滯、兩眼無神。(2)個性化護理:①個性化健康宣教。針對7~12 歲大齡患兒,可采用一對一、面對面的方式為其講解疾病知識;針對0~6 歲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較差的患兒,可采用漫畫、卡通等形式繪制疾病宣傳圖冊,或以視頻動畫的形式為患兒講解疾病知識。②個性化用藥護理。為患兒家屬詳細說明遵醫用藥的重要性,根據患兒作息飲食規律,列出用藥清單,叮囑患兒根據清單按時用藥,或為每位患兒定制一個用藥提示鬧鐘,提醒患兒按時服藥,指導家屬在患兒服藥后給予一定的獎勵。③個性化病情護理。護理人員每隔一段時間巡查一次病房,主動與患兒交流,在此期間觀察患兒神情變化,采用“一二三,木頭人”這種小游戲,讓患兒保持靜止狀態,為其測量體溫,防止病情加重,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師進行處理。④個性化環境護理。保持病房環境整潔,合理控制病房內的溫度與濕度,在安全位置擺放綠植或張貼、擺放患兒感興趣的卡通人物及玩偶,并定期消毒、通風。⑤個性化飲食護理。根據患兒病情,結合患兒飲食喜好,制訂個性化的飲食方案。期間需詢問患兒是否對飲食方案滿意,若不滿意需及時進行調整,年齡較小者由家屬提出意見或建議,若患兒喜愛辛辣、油膩及刺激性較強的食物,需通過講故事或看微視頻的方式,耐心為患兒講解生病不可進食上述食物的原因,提升飲食方案的合理性,增強患兒認同感。
①護理依從性。實施護理干預后,由護理人員根據兩組患兒護理期間遵醫服務、輸液等配合程度表現填寫大慶市中醫醫院自擬的護理依從性判定量表,判定其依從性。完全依從:主動遵醫服藥,配合輸液等各項醫護工作;部分依從:需在醫護人員與患兒家屬的引導、監督下用藥,接受輸液等各項護理服務;不依從:忘記或拒絕用藥,不配合輸液等臨床醫護工作。護理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②不良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5]與抑郁自評量表(SDS)[6]判定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的不良情緒。上述兩個量表各包括20 個條目,采用4 級評分法對每個條目進行評分,計算出各條目得分之和即為總粗分,總粗分×1.25,保留整數部分即為標準分,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焦慮、抑郁程度越重。
③護理質量。干預后,采用大慶市中醫醫院自擬的護理服務質量評價量表對兩組患兒護理質量進行評分。該量表共有5 個維度組成:病區管理、健康教育、基礎護理、服務態度與安全護理,共20 個條目,利用Likert 4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分值20~80 分,評分越高,護理質量越好。
④不良事件發生率。包括輸液滲漏、給藥錯誤、識別錯誤、墜床。不良事件發生率=(輸液滲漏+給藥錯誤+識別錯誤+墜床)例數/總例數×100%。
⑤護理滿意度。采用大慶市中醫醫院自擬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統計兩組患兒家屬給出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總計100 分,>90 分表示滿意;60~90 分表示一般滿意;<60 分表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兒護理依從率顯著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依從性比較 [n(%)]
干預前,兩組患兒的不良情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不良情緒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兒不良情緒比較 (±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例數SASSDS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4855.01±4.82 43.33±5.12* 59.41±6.11 46.35±8.11*觀察組4854.74±5.37 40.17±4.92* 58.12±5.34 42.27±7.32*t 0.2593.0831.1012.587 P 0.7960.0030.2740.011
干預前,兩組患兒護理質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護理質量比較 (±s,分)
表3 兩組患兒護理質量比較 (±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例數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4850.21±4.9259.57±7.39*觀察組4851.44±5.2768.23±8.48*t 1.1825.334 P 0.240<0.001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稍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n(%)]
觀察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n(%)]
臨床護理中,由于患兒年齡較小,不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與自我保護意識,所以難以有效配合臨床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會增加治療難度,對患兒健康及心理產生不良影響[6-7]。
隨著兒科護理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肢體語言溝通聯合個體化護理得到有效應用。肢體語言溝通主要是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說話語氣、眼神等方式與患兒進行溝通,可拉近護理人員與患兒間的距離,讓患兒感受到護理人員的真摯的情感,促使患兒身心逐步進入放松狀態,提高治療配合度與護理依從性[8-9]。個性化護理強調對信念的秉持,認為每個人均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應充分尊重患者的個性,并且要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將患兒作為臨床護理的核心,制訂針對性護理方案,促使患兒病情康復[10-13]。
本研究中,予以觀察組患兒肢體語言溝通聯合個體化護理,護理依從率高達95.83%,明顯高于選擇常規護理的對照組,且SAS、SDS 評分也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該種護理模式可顯著提升患兒護理依從性,消除患兒的不良情緒,此結果與章友仙[14]研究相一致。與常規護理相比,肢體語言溝通方式更加多樣,主要是通過肯定的眼神、親和的態度及恰當的手勢,消除患兒對護理人員的陌生與恐懼感,顯著提升患兒護理配合度。個性化護理通過環境護理,營造舒適的病房環境,可有效驅散患兒對陌生環境的畏懼心理,維持患兒心態平衡,提高臨床護理依從性。同時,本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較對照組,干預后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較高,此結果提示肢體語言溝通聯合個體化護理,在提升兒科護理質量方面具有突出優勢。一方面,肢體語言溝通護理可充分滿足護理人員的成就感與存在感,轉變工作態度,提高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個體化護理的針對性較強,護理人員可為患兒提供更加細致、全面的護理干預,這均有助于臨床護理質量的提升[15]。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較低,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顯著較高,說明肢體語言溝通聯合個體化護理既可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也可提高患兒家屬對聯合護理干預的滿意程度。此結論與倪連紅等[16]、陳麗等[17]研究結果十分相似。在肢體語言溝通中,護理人員通過微笑、觸摸、眼神接觸等方式可以讓患兒及家屬感受到更多的溫暖、關懷與重視,減輕患兒的心理壓力,提高臨床護理配合度,從而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提升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18-19]。在個體化護理中,護理人員通過飲食護理,可為患兒制訂個性化的飲食指導方案,滿足患兒身體所需營養需求,提升機體免疫力;通過用藥護理與病情護理,可保證患兒用藥的正確性與有效性,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提升護理滿意度[20-21]。
綜上所述,肢體語言溝通聯合個體化護理可提升患兒護理依從性,消除患兒不良情緒,改進臨床護理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提高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同時,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因研究樣本量少,研究時間較短,未對兩組患兒的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進行對比,探討肢體語言溝通聯合個體化護理在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減少治療費用等方面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