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甜
(牡丹江市中醫醫院超聲醫學科,黑龍江 牡丹江,157000)
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心、腦血管病變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臨床上診斷腦梗死的重要參考依據[1]。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與年齡增長成正比,隨著年齡增長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增加,當腦動脈血管內出現栓子或動脈內膜增厚時就會影響血管通暢,進而導致腦組織因供血供氧不足產生壞死[2-3]。而對于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在治療前需要明確其責任血管的位置以及動脈硬化程度才能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而且對于此病患者及早發現并進行診治,也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4-6]。頸部血管彩超檢查具有操作簡單、結果準確性高、價格低等諸多優勢,近幾年在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狹窄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明確支架置入治療方案以及手術剝離頸動脈內膜方案的擬定提供了較為可靠的超聲影像學參考依據[7-8]。本研究抽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牡丹江市中醫醫院收治的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47例及同期47 例健康人群為研究對象,對比兩組頸部彩超檢查結果,目的即在于進一步分析頸部彩超對此癥患者臨床診斷時的應用價值。
進行回顧性分析,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牡丹江市中醫醫院收治的47 例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命名為研究組,另抽取同期在牡丹江市中醫醫院進行健康查體的47 名健康人作為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年齡47~75 歲,平均年齡(61.74±6.45)歲;男性26 例,女性21例;基礎病類型:伴有高血壓23 例,伴有高血脂25 例,伴有糖尿病16 例;小面積梗死患者25 例,大面積梗死患者22 例;梗死灶位置:左側22 例,右側16 例,雙側梗死9 例;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0~13 分,平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2.14±2.16)分。對照組年齡47 歲~74 歲,平均年齡(61.26±6.33)歲;男性24 例,女性23 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經統計學軟件分析后可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上報牡丹江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并已獲批。所有研究對象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均知情并自愿入組,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1995年全國中華醫學會第4 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9];②入院前或入院后行頭部CT或頭部MRI 檢查排除顱內出血;③存在神經功能缺損癥狀;④入院后行頸動脈彩超證實存在頸動脈硬化斑塊。
排除標準:①年齡>80 歲;②風濕性心臟病、房顫、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心源性腦栓塞者;③瘤卒中、出血性腦血管病;④伴嚴重心、肝、腎疾病者或伴有惡性腫瘤、急性炎癥、嚴重貧血和造血系統疾病者;⑤3 個月內有外科手術和嚴重創傷者。⑥長期規則服用調血脂藥物及碘過敏者。
所有研究對象均接受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為了保障研究結果的準確性,設備在研究開始前均已進行校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生產企業:飛利浦公司,型號:HDL-5000),探頭頻率設置為7.5~10.0 MHz。檢查時輔助研究對象平臥于檢查床上,并用軟墊墊在肩下使其頭部向后仰,使頸部充分暴露出來,從研究對象頸動脈根部開始逐一探查,掃描范圍主要為頸動脈頸段,了解其頸部動脈、頸動脈竇、頸總分叉部位和頸內(外)動脈的具體情況,并對其血流情況進行探查。構建二維圖像并通過二維圖像觀察受檢者動脈血管壁的情況,了解動脈血管壁有無增厚或斑塊,若有斑塊需觀察并記錄其形態、大小以及回聲情況。
記錄并比較兩組研究對象血管閉塞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以及內膜增厚的發生情況,對比兩組研究對象頸動脈斑塊的形態以及數量;對比兩組研究對象頸動脈內膜的厚度以及頸動脈相關血流情況,包括阻力指數(RI),頸動脈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頸動脈收縮期最大流速(SPV)。
分析研究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以及分布位置。具體斑塊參考指標如下[10]:血管內膜厚度<1.0 mm 代表正常、>1.00 mm 代表血管內膜粗糙、>1.2 mm 代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斑塊相鄰表面差值>0.4 mm 和≤0.4 mm 分別代表重度不規則型斑塊和輕度不規則型斑塊,若斑塊表面較為平整則為規則型斑塊。血流狀況平穩、血流速度峰值低于115 cm/s,頸動脈狹窄率在1%~49%時則可判斷為輕度血管狹窄;頸動脈內有斑塊、血流速度峰值超過115 cm/s,狹窄率在50%~70%時,可判斷為中度血管狹窄;頸動脈內有斑塊、血流速度峰值超過250 cm/s,狹窄率超過70%則可判斷為重度血管狹窄;未發現血流信號,相應的動脈血管內灰階超聲提示為充滿性回聲時則可判斷為血管閉塞。RI 正常范圍為0.5~0.75,當超過0.75 時則提示外周阻力增強,低于0.5 時則表示阻力下降。
利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為[n(%)]表示,應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為(±s)表示,利用t 進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血管閉塞、內膜增厚以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檢出率分別為17.02%、89.36%和85.11%,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健康人群的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態對比差異顯著,對照組斑塊形態以輕度不規以及規則型斑塊為主,研究組患者輕度不規則斑塊、規則型斑塊以及重度不規則斑塊檢出例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頸部彩超診斷血管閉塞、內膜增厚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檢出情況比較 [n(%)]
研究組患者平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數量明顯多于對照組,平均動脈內膜厚度明顯厚于對照組,動脈輕度狹窄、中度狹窄以及重度狹窄的比例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平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數量、動脈內膜厚度以及動脈狹窄情況比較 [(±s)/n(%)]
表2 兩組研究對象平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數量、動脈內膜厚度以及動脈狹窄情況比較 [(±s)/n(%)]
組別例數平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數量(個) 動脈內膜厚度(mm)動脈狹窄情況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對照組470.30±0.110.47±0.1314(100.00)0(0.00)0(0.00)研究組471.52±0.481.32±0.2216(40.00)13(32.50)11(27.50)t/χ216.98422.80415.120 P<0.001<0.001<0.001
研究組患者RI 明顯高于對照組,EDV 和SPV 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研究對象頸動脈相關血流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研究對象頸動脈相關血流指標比較 (±s)
組別例數RIEDV(cm·s-1) SPV(cm·s-1)對照組470.59±0.1226.81±4.2688.10±18.75研究組470.78±0.1117.64±4.2971.59±18.43 t 8.00110.3984.305 P<0.001<0.001<0.001
研究組患者頸動脈斑塊性質及頸動脈斑塊發生部位。見表4。
表4 研究組患者頸動脈斑塊性質以及頸動脈斑塊發生部位分析 [n(%)]
腦梗死是目前臨床上發病率較高且致死率、致殘率均較高的一種缺血性腦血管病變,而多數的腦梗死患者的致病原因均為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臨床上普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腦梗死的獨立高危風險因素,通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判患者的身體狀況。通常情況下,若為穩定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其發危險系數也相對較低,而硬斑則通常都為穩定型斑塊[9]。若斑塊含有脂質較多,其發展的速度則會相對較快,而且斑塊脫落的風險也相對較高,因此導致腦梗死的幾率也更大[10]。
對于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需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進行干預,而采取何種治療方案與患者的頸動脈血流情況、血管狹窄程度以及動脈內膜增厚情況和斑塊的具體位置均有較為密切的關系[11],因此對于此病患者而言,在制訂治療方案前進行明確的診斷對改善其預后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血管會途徑人體的頸部再將血液循環輸送到腦部,為腦組織供血、供氧,通過對頸部動脈血管的檢查則可以明確了解到其動脈血管的血液循環速度以以及血液循環的狀態,進而對患者的病變程度以及病變種類進行鑒別[12]。既往研究表明[13],腦梗死與腦動脈血管狹窄程度以及血液流動速度均密切相關,因此對患者進行頸部動脈影像學檢驗對于鑒別動脈硬化性腦梗死以及制訂治療方案、改善預后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頸動脈彩超則是臨床上對于頸動脈具體情況進行檢查和診斷最為常見的一種手段[14]。通過頸動脈彩超檢查可發現其軟組織和肌層內的異常回聲并根據回聲的情況對其病變情況進行準確的判斷,可推斷頸部動脈是否有頸動脈狹窄、頸動脈瘤、頸動脈血栓以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等異常情況[15-16]。該項檢查還可以對頸動脈血管的狹窄程度進行有效評估[17-18]。本研究對47 例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和47 例健康人分別進行了頸部血管彩超檢查,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斑塊主要位于頸總動脈分叉處,而斑塊的性質則以混合性為主,形態則以重度不規則形為主;研究組患者的血管閉塞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以及內膜增厚的發生情況均明顯比對照組高,且該組患者血流RI 明顯比對照組高,EDV 以及SPV 則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穩定性頸動脈粥樣斑塊被認為是缺血性腦血管早期進展的危險因素之一,不穩定斑塊具有纖維帽厚度薄,偏心脂質核心大,堅固性差,易于活動的特點,導致斑塊內發生破裂。此類斑塊由于血液動力學發生斑塊脫落,阻塞遠端血管,導致腦梗的發生。頸動脈斑塊分布主要受解剖結構、血流動力學和剪切力的影響,由于頸動脈分叉處于位置較為表淺,局部的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流沖擊血管壁,剪切力高,致血管內皮損傷嚴重,發生渦流,脂質沉積形成斑塊[19-21]。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頸部血管彩超可以對動脈硬化性腦梗死進行定性以及病情輕重的評估。
綜上可見,對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應用頸部血管彩超,可以有效掌握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管閉塞狹窄以及內膜增厚的情況,并且可以對斑塊的形態、軟硬、分部位置以及相關血流指標進行檢測,為臨床制訂恰當的治療方案提供較為可靠的診斷依據,并且可以作為后續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的有效參考指標,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