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縣農業農村局 黃喜梅 尹紹忠
2021—2022 年延津縣進行了小麥高產創建植保新技術的示范性對比試驗,旨在為植保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和小麥生產提質增效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區安排在河南省延津縣潭龍街道尹莊村,地勢平坦,栽培條件均勻一致,前茬作物為玉米。全程機械化操作,2021 年10 月29 日播種,品種為鄭麥132,每667 m2播種量 14.55 kg。每667 m2麥田施用45%(18—21—6)小麥專用肥50 kg 作為基肥,拔節期每667 m2麥田追施奧特爾牌35%(30—0—5)復合肥25 kg。3 月12日澆返青拔節水,4月13日澆孕穗水,5月10日澆灌漿水。3 月7 日春季化學除草,6 月6 日機械收獲。
1.供試作物。供試驗作物是小麥品種鄭麥132(國審麥20190025),由河南天浩種業有限公司提供。
2.供試藥劑。健倉30%嘧·咪·噻蟲嗪懸浮種衣劑、福滿美40%咪銅·氟環唑懸浮劑、新亮殲37%聯苯·噻蟲胺懸浮劑、激煥,以上由江蘇輝豐生物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提供。25%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由濟南天邦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市售。30%己唑醇懸浮劑由江蘇建農植保有限公司生產,市售。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由揚州市蘇靈農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市售。微量元素水溶肥料由江蘇輝豐生物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市售。430 g·L-1戊唑醇懸浮劑由安徽省銀山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市售。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浮劑由江蘇輝豐生物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市售。20%雙氟·氟氯酯水分散粉劑+≥60%聚醚改性七甲基三硅氧烷可溶性液劑,由美國陶氏益農生產,市售。
試驗共設 4 個處理,順序排列。處理1 為新技術方案1試驗區,面積1334 m2;處理2為新技術方案2試驗區,面積1334 m2;處理3 為常規用藥區,面積1334 m2;處理4 為空白對照,試驗面積 667 m2。各處理設置見表1。
表1 試驗處理設置
播種前拌種,搶時播種,起身期至拔節期各處理示范區第1 次施藥,同時加入除草劑。齊穗期至揚花期各處理示范區第2 次施藥。兩次均采用3WBS-D-20 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噴霧,每667 m2用藥液30 kg。
1.土壤情況。土壤質地為壤土,中等肥力,pH為8.0,土 壤 含 氮78 mg·kg-1、磷20 mg·kg-1、鉀110 mg·kg-1、有機質12.2 g·kg-1。
2.氣象情況。各處理第1 次施藥時天氣為晴,最高溫度20℃,最低溫度6℃,實時溫度19℃,風速3 m·s-1,濕度19%。第2 次施藥時天氣為晴,最高溫度28℃,最低溫度13℃,實時溫度26℃,風速4 m·s-1,濕度32%。
1.病蟲害防效調查。每次藥后按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調查1 次主要病蟲害的防效。
2.對小麥生長促進作用和增產效果調查。一是調查對小麥生長的促進作用,分別于越冬期、返青期兩個生育時期監測小麥主莖葉齡、單株莖蘗、三葉以上大蘗、總莖蘗(穗)數、根鮮質量以及長勢長相。二是調查對小麥產量的影響,實測產量和進行考種,計算理論產量,并評價對小麥品質的影響。三是安全性評價,觀察藥劑的安全性,有無藥害并確定藥害程度。每次藥后調查,可目測各處理麥田瓢蟲等天敵數量,比較其影響。
受小麥播種偏晚的影響,返青期主莖葉齡、單株莖蘗數、三葉以上大蘗、每667 m2莖蘗數均不如往年,但各處理之間相比仍存在一定差異。出苗率方面,處理1、處理2 和處理3 高于空白對照0.7~3.5 個百分點,處理1 出苗率最高,達到88.1%。處理1、處理2 和處理3 較空白對照主莖葉齡分別增加0.4、0.3、0.2,三葉以上大蘗分別增加0.4、0.3、0,莖蘗數分別增加2.9、2.0、0.6,單株莖蘗數沒有差別,20 株根鮮質量分別增加7.3 g、5.2 g、4.6 g,根條數分別增加0.7、0.4、0.1,株高分別增加2.4 cm、2.6 cm、0.4 cm。以上表明各藥劑處理能刺激小麥生根出苗,加快麥苗由弱轉壯,促進小麥生長、多分蘗、快分蘗、分大蘗,協調小麥三要素關系,搭建良好的豐產架子。綜合各項調查指標,新技術方案好于常規對照藥劑。
播種前不同劑量的30% 嘧·咪·噻蟲嗪(健倉)拌種,苗期對小麥苗期莖基腐病及紋枯病的防效94.7%~100%。常規用藥25%苯醚·咯·噻蟲懸浮劑對莖基腐病和紋枯病的防效分別達78.9%、73.3%,低于30%嘧·咪·噻蟲嗪(健倉)拌種防效。從不同的防治時期來看,新技術方案試驗處理區對兩病的防效為71.4%~83.3%,常規處理區的防效為66.0%~67.3%。從小麥中后期大田長勢情況來看,新技術方案試驗處理區的小麥白穗數明顯少于常規用藥區和空白對照區。調查發現,新技術方案試驗處理區小麥莖稈韌性好,無倒伏現象,落黃好,籽粒外觀光滑,色澤好??傊?,新技術方案試驗處理區優于常規處理區。
每個處理區 5 點取樣,每點固定 10 株。起身期至拔節期(3 月7 日)各處理示范區第1 次施藥前,經田間調查,沒有蚜蟲的發生,藥后7 d 和藥后14 d 田間調查均未發現蚜蟲。
在齊穗期至揚花期(4 月20 日)各處理示范區第2次施藥后 7 d,處理1 和處理2 的防治效果均在92%以上,分別為92.2%、92.6%,兩者差異不明顯,但明顯好于常規用藥區。藥后14 d,處理1 和處理2 的防效均達 100%,常規用藥區的防效為90.1%。
由表2 可知,處理1、處理2 每667 m2產量分別為643.5 kg、625.9 kg,比常規用藥區每667 m2增產76.5 kg、58.9 kg。新技術方案示范區小麥成熟期表現為落黃好,穗粒數、千粒質量、結實率都明顯好于常規處理區,籽粒飽滿,麥粒晶瑩透亮,無病蟲粒,容重達840 g·L-1,超過國家一級麥標準。
表2 小麥產量及效益分析
在總收益方面,處理1、處理2 比處理3 每667 m2分別增收 189.7 元、145.1 元。綜上可知,新技術方案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各個處理施藥后,田間觀察,未發現藥害現象,小麥生長正常。田間目測未發現對天敵有明顯影響。按4次施藥(含拌種、除草各1 次)測算處理1、處理2 和常規用藥處理區每667 m2分別投入農藥(有效成分)53.225 g、45.886 g、24.625 g。由于2022 年本區域小麥病蟲害發生相對較輕,常規用藥試驗田4 次(常年5~6 次)用藥,即可有效控制病蟲為害。從農藥減量、環境友好的角度綜合分析評價,選擇新技術方案2 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更為合適。
從試驗結果來看,新技術方案對小麥莖基腐病病和紋枯病的防效在苗期為94.7%~100%,灌漿期為71.4%~83.3%,對蚜蟲的防效在92%以上。新技術方案能促進小麥根系生長和分蘗,加快麥苗由弱轉壯,后期灌漿快,落黃好,籽粒飽滿,結實率和千粒質量增加,較常規用藥增產10.4%~13.5%,每667 m2小麥增加效益145.1~189.7 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綜合比較,新技術方案2 更適合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