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楊瓊祎
嵩縣位于洛陽市西南部,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伏牛山區,是河南省十大中藥材基地縣之一,也是地標性產品——豫西丹參的主要產地。近年,筆者對丹參栽培技術進行了調查研究,總結出一套豫西地標丹參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該技術在生產上應用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丹參育苗選擇向陽、土質深厚、排水性好的沙質壤土做苗床土。苗床要先施肥、翻耕、耙平、起畦。丹參種子撒播均勻后覆層薄土。播種完成后覆蓋地膜保墑防曬。當丹參幼苗長到3~5 片真葉時,要間苗、澆水,并施肥1 次,丹參幼苗長到2~3 cm 高時,要揭膜曬苗,連續曬苗10~15 d,利于培養壯苗。
丹參栽培應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排水良好、肥力中等以上,土壤質地以沙壤土和壤土為佳,前茬作物以玉米、高粱、小麥、蔥、蒜等與丹參非同科、非根莖類作物為宜。土壤質地黏重、地勢低洼積水、遮光嚴重及重茬2 年以上的地塊禁種。
前茬作物收獲后,每667 m2撒施45%有機無機緩控復合肥40~60 kg,用農田深耕機進行深耕,耕后耙平,達到上松下實。再用起壟機按壟間距80 cm、壟面寬50~60 cm、壟溝寬20~30 cm、壟高20~30 cm 的規格進行起壟。
整地起壟后,土壤墑情適宜時,將黑色地膜覆于壟面,再按行距移栽。土壤墑情不足時澆水造墑后再蓋膜。覆膜要鋪平、拉緊、壓實,確保地膜與地面充分接觸。
丹參種苗要選擇苗根長10 cm 以上,基莖粗3 mm左右,根系紅色或深紅色、良好無節瘤,有蘆頭、頂芽,無機械損傷。
丹參最佳移栽時間為10 月下旬至寒冬來臨前,移栽時間不要推遲到嚴寒季節,嚴寒上凍易凍傷各苗。春季不再移植。
丹參種苗移栽前芽頭上部葉子保留2 cm、蘆頭下端根部保留8~10 cm,其余全部剪去。這樣可在保證成活的前提下,刺激根系多發側根。對于13 片葉的大苗且栽植在土壤墑情充足的地塊時也可實行重剪,蘆頭下端僅保留2~3 cm。重剪更有利于發根,但重剪后耐旱性降低,栽植時若土壤墑情不足或緩苗前易旱的地塊要慎用。
丹參移栽按每壟2 行、行距25~30 cm、株距15~20 cm 將種苗錯位、垂直栽于壟面上,移栽后用土將栽植孔封嚴壓實,確保種苗上部的心芽與地面平或稍微低于地面。移栽時注意把壯苗、弱苗分開,防止以后大苗欺小苗,保證田間整齊度。
丹參移栽緩苗后進行田間檢查,如果有死苗斷壟的,要及時移苗補栽。選擇與移栽時質量一致的種苗,在晴天的下午進行補栽,注意栽后需澆透定根水。
丹參種植底肥充足的地塊,一般不用追肥。可在丹參苗期、摘除花蕾后或開花初期用氨基酸加尿素加磷酸二氫鉀,對水按比例制成溶液進行葉面噴肥,可促進丹參生長。
從4 月中旬開始,非留種地塊,在丹參多數花序剛抽出1~2 cm 長時,開始剪除花蕾,每隔10 d 剪除1 次,連續修剪幾次,確保田間不現蕾、不見花。
丹參移栽后緩苗前應保持地面濕潤,確保種苗成活。丹參屬根莖類植物,比較耐旱怕澇,不是特別旱時一般不要澆水,丹參生長中后期若遇連陰雨、出現積水時,要及時清溝排水,以防爛根。
1.地下蟲或根結線蟲發生較重的地塊,每667 m2用10%噻唑膦微粒劑或0.5%高滲阿維菌素可濕性粉劑1.5~2 kg,加細干土25~30 kg 于深耕前均勻撒施與地表。
2.根腐病或立枯病較重的地塊,每667 m2用50%多菌靈2 kg+50%福美雙2 kg或70%甲基托布津3 kg或3%多抗霉素3 kg;混細沙土20~30 kg 配成藥土,于起壟前撒施于壟底。
丹參種苗移栽后的翌年底莖葉枯萎至寒冬來臨前必須收獲,生長時間過長,丹參根莖容易發生木質化,養分流失,降低藥效而失去藥用價值,影響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