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永祖
近日,國家統計局等部門相繼發布了2023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金融等運行情況,總體來看,經濟發展超過預期。比如,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格同比增長5.2%,為全年實現5%的增長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數據可以切實觀察到中國經濟發展質量正在快速提升。
本次數據公布受到國內外經濟學者的廣泛關注,在當前全球經濟相對萎靡的情況下,大家希望中國經濟能夠為大眾帶來更多信心。另一方面,據此可以相對客觀和準確地預測中國全年經濟發展情況,并進一步預測未來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
曾有學者認為,無論從內部還是外部環境看,今年中國經濟都面臨諸多困難,實現既定目標難言樂觀。這次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實際上超出了大部分學者的預期。
除了經濟增速,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9%,超過經濟增速,同時農村居民實際增長7.3%,遠高于城鎮居民的4.7%,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差距。由此可見,中國經濟無論從規模還是增速來看,都像一輛快速行駛的火車,即使有時逆風,依靠自身慣性仍能保持穩定、持續的運行。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不會因為內外部一些因素的變化而導致發展速度發生大的改變。
而這次公布的數據中,不同領域的數據相互印證,更能證明中國經濟正在快速嬗變,技術迭代加速升級,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由此激發的內生動力更加充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內需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絕對主力,為中國經濟持續、平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今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83.2%。其中,三季度貢獻率達94.8%,拉動GDP增長4.6個百分點,遠超過出口和投資,這種趨勢將極大增強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信心。從內部來看,居民收入增加、消費擴大,繼而推動企業擴大投資、加大研發力度,最終推動經濟形成不斷向前發展的良性循環。在這個過程中,居民消費的廣度和寬度都會得到極大提高,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會不斷得以滿足。從外部看,中國消費大市場的形成,對外資企業也是巨大的機遇,將會有更多國家愿意搭中國經濟便車,中國的外部經濟環境會進一步優化。
其次,民間投資更加聚焦于高科技產業和實體經濟,經濟活力持續提升。根據本次經濟數據,前三季度民間固定投資同比下降0.6%,主要原因在于房地產投資下滑。近年來,房地產市場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中國經濟的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需要根據形勢變化做出改變,民間投資已經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種變化。
如果扣除房地產投資,民間投資同比增長9.1%,相當一大部分投資都流向了與民生相關的實體經濟和高科技領域。前三季度中國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1.4%,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新三樣”已經領跑世界,華為、比亞迪、寧德時代以及“新勢力”車企等一大批優秀的民營企業科創新品持續涌現,并不斷培育和催生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另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金融與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的關系,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二者的良性互動。實體經濟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同時金融強國也需要科技強國、制造業強國、農業強國的支撐。根據央行數據,今年前三季度,金融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比如,普惠小微貸款同比增長24.1%,綠色貸款同比增長36.8%,科技中小企業的貸款增長22.6%,極大提高了中小企業獲得金融資源的可及性,對中國加快彌補經濟短板、增強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一系列的改變,與堅持習近平經濟思想密不可分。隨著金融強國目標的確立,金融和實體經濟相互助力、雙輪驅動,將助推中國經濟更快更好發展。
當然,中國經濟發展中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不快、房地產市場相對乏力等情況,不過事實證明,中國經濟總是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更快發展。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說明,中國經濟不僅能夠抵御國內外的下行壓力,且已經走向了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