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梅里實驗小學 邰昀萱
隨著2022 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發布,數學教學更加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在這一理念導向之下,引起學科教師的重視,紛紛積極在問題驅動式課堂構建及應用方面作重點分析,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目標,通過教師的引導及培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及學科能力。文章從四個階段開展問題驅動式教學活動,論述“自上而下”地進行“鏈式”問題設計,再“自下而上”地執行“鏈式”問題提出,使學生可以跟隨教師進行“鏈式”問題分析,進而做到“鏈式”問題驅動解決問題,實現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并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問題驅動式教學是一種以問題為核心,通過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的教學方法。在問題驅動式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主導者,而是起到引導、輔助等作用,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主體,屬于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實踐階段還需從以下幾點次序展開:
1.設計問題——“鏈式”的問題設計。
對新課標研讀,教師需要明確教材教學內容所要達成的目標,在明晰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抓住知識核心,并依照教學目標設計一個或多個關鍵問題來驅動教學目標的達成。
2.提出問題——“鏈式”的問題提出。
問題的提出主要立足于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在實踐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在合適的時機提出問題。教師在提出已事先設計好的“關鍵問題”后,應當關注學生課堂反饋,判斷學生對“關鍵問題”能夠處理解決的程度,再相對應地提出預設的“小問題”。
3.分析問題——“鏈式”的問題分析。
在問題分析上,教師可根據“關鍵問題”的難易程度分情況進行分析,對于相對容易的“關鍵問題”,教師可選擇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如學生分析過程存在問題,只需適當給出一至兩個過程性“小問題”輔助學生分析即可;對于具有一定難度的“關鍵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逐步分析該“關鍵問題”之下的系列“小問題”,由一個個“小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實現“關鍵問題”的分析與解決。
4.解決問題——“鏈式”的問題驅動。
在問題解決上,教師需要高度關注學生問題解決的情況,要明確學生卡在哪一環節的問題,是否將前一環節的“小問題”真正解決。確保前一級“小問題”的解決能夠切實有效地驅動解決下一級“小問題”的解決,確保系列“小問題”的解決能夠有效地驅動下一層“關鍵問題”的解決。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驅動模式,還需強調師生角色的顯著變化。在教師的組織及引導下,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保證學生能對學科知識更好地理解及扎實掌握。
首先,從課前設計問題開始,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現有水平,將本課時相關知識點拆解為系列“關鍵問題”,并設計系列相應的“小問題”用以解決“關鍵問題”,即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自上而下地逐層逐級設計問題。
其次,在課上應當按照課前的“鏈式”問題設計,按順序提出“關鍵問題”,再根據每個“關鍵問題”按順序提出“小問題”,自下而上地逐層逐級提出問題。
再次,學生在課上跟隨教師的“鏈式”問題提出的順序,由分析一個個“小問題”到分析一個個“關鍵問題”,逐層逐級分析問題。
最后,學生通過“鏈式”問題分析的形式逐步解決一個個問題,每解決完一個“小問題”便能驅動分析解決下一個“小問題”,分析完一系列“小問題”便能驅動分析解決相應的“關鍵問題”,進而實現本節課“知識點”的掌握。
通過如此一系列問題的驅動,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由來有了明確的認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實現對知識的獲取、遷移、應用,在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促進思維的成長。
現階段,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及應用問題驅動式教學模式,但在應用階段還面臨一些問題,還需對問題細致分析,掌握影響因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與措施,以保證新模式的應用效果。對此,關于其影響因素的分析主要從以下幾點探究。
1.關聯性。
教師在備課階段應注重教材內容的合理設計,對重點知識與難點知識精講,在確保完成教學目標的情況下對學生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幫助學生加深學習印象。例如,在“余數小于除數”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沒有此條規定,結果是否會發生改變呢?”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及探究,教師則以引導角色參與,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探究能力,使其真正地理解此條規定的含義,自主得出結論:答案具有不唯一性和不確定性。
2.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師需認識到學生的認知發展情況對其自身學習產生的影響。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對學生的綜合情況有一定的了解,本著“因材施教”教學原則,合理選擇教學模式、正確應用教學方法、針對性設計教學內容等,以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例如,在教學內容生活化設計方面,首先,教師可把教材知識拓展到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次,設計前測試卷,便于掌握學生的學科能力,合理設計問題,有利于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1.創設情境。
基于教學目標確定的情況,教師需要著手創建相應的問題情境,以更具人文特色的方式引入問題。教師所構建的問題情境可來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內容與學生存在密切關系,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及好奇心。
2.問題的表述。
問題是教師和學生進行雙向互動的必要條件。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教師與學生明確分工,在課堂上有較強的互動,使枯燥的內容變得有趣,提高學生的能動性。
1.表現形式。
問題分析方法關乎問題探究乃至問題解決的效果。目前,在問題表征上呈多樣化特點,教師需發揮引導作用,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
例如,在“認識幾時幾分”教學時,教師提出問題:“如何判斷5 分鐘”,學生回答:“看分針。”教師再提出問題:“影響分針的條件是什么?”學生答:“小格?!苯處熞噪S機叫人的方式,讓學生總結分鐘小格的特點,學生答:“分針走1 小格代表1 分鐘?!闭w討論的過程,既能突出教師提出問題的針對性特點,又引發學生思考,使教材中學生不易理解的理論知識變得簡單化,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2.教師評價的導向性。
行之有效且恰當的課堂評價能夠有序推進教學活動的開展,表現出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關注情況。教師在恰當的時機以恰當的評價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能給予學生明確的目標導向。因此,教師應以多樣化的方式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
1.多樣化的互動形式。
由于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差異,在問題解決階段不可避免地存在學生難以理解問題的表征,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多樣化的互動來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教師可選擇在課堂中引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完成一道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
2.知識遷移及應用能力。
對于學生來說,在問題驅動式教學開展中,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及認知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構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由此推動知識的遷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立足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對所新學知識進行導入,使學生對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進行反思,進而補充、重塑相關知識,構建全新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教學時,重點知識與難點知識是三角形和長方形的特征,最具體判斷性的內容是三角形有三個角,長方形有四個角。教師可以展示具體圖形以便于學生理解,還可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直接訓練,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解決知識點混淆問題。
1.明確教學目標,合理設計問題。
教師需詳細掌握學生的綜合情況,強調前期設計階段教學目標的明確,對具體問題合理設計,為后續教學活動有序開展做鋪墊。教師需研讀課標,制定課程內容的總體目標以及階段目標,分析教材內容,確定教學內容的基準點、生長點、延伸點和拓展點。在問題設計時,需要明確數學內容知識的來源,以保證后續教學活動的秩序開展。
2.遵循差異性原則,培養學生學科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認知水平,教師需在問題設計方面重點考慮學生的學科能力,遵循差異性原則,強調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通過具體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營創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思想、行為、情感等均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實現重點知識、難點知識預期教學目標。同時,教師在問題確定好后,需要立足于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以及性格特征,以規范語言對問題進行描述,使問題的描述既具專業化又具兒童化,以便于學生理解。
1.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
在問題提出過程中,相應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參與度,也為問題增加一絲人文氣息,在后期問題分析及問題解決上發揮導向作用。在小學數學問題驅動式教學中,教師所建構的問題情境應當兼具趣味性及啟發性,以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問題展示。
2.注重問題的表述。
2022 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小學生的學科能力。教師可應用問題式教學模式,綜合分析學生能力及學科內容,設計針對性較強的問題,且隨著學生各階段的學科能力變化逐漸增加問題的難度,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教師還需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意識,使其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協作能力,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突出課堂主體,并非僅教師是問題的設計者和提出者,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鼓勵與支持下相互提出問題。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布置小組任務,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日后學習及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多元化教學評價。
評價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定期的評價和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和問題并及時進行調整。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評價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改進、提升教學質量。在教學評價中,教師運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和評價工具,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分析,包括對學生的參與程度、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不僅獲得有關學生學習的詳細信息,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需求,還為后續的教學調整和個性化指導提供重要依據。
2.注重問題分析的表征形式。
已有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數學信息以及數學問題表征的認知,會由于教師所采用的表征方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理解。目前常用的問題分析表征方式有語言、動作、圖形以及符號等。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動作以及圖形表征是常用的表征形式。
1.注重多樣化的互動方式。
小組合作可以幫助學生互相交流及合作,促進彼此的學習與進步。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可以互相討論及分享自己的觀點,借助其他同學的幫助與啟發共同解決問題,減輕學習壓力,提高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小組內積極參與討論,分享各自的思考,設立明確的合作目標和任務,引導學生相互幫助。
2.知識點的有序銜接。
關于新知識教學,教師需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對認知學習產生影響。此外,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也有具體的說明與要求,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需設計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相關的數學問題或活動,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發現,建立數學概念和規律,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和發展。
總而言之,問題驅動式教學需從問題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實現從知識以及技能層面上升至學生思維邏輯的優化目標。驅動式教學主要由課堂實踐中的一個個關鍵問題進行推進。這些問題的提出,來自教師在備課階段的精心設計。在備課階段,教師以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為基礎設計“關鍵問題”,由此確定課堂教學實施的重點,以“鏈式”問題模型助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