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賀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542800) 李 麗
廣西賀州市平桂區教育科學研究所(542807) 潘 茵
根據國家“雙減”政策要求,一年級第一學期實施“零起點”教學,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重點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在政策指導下,教師應當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立足課堂教學主陣地,以情境一體化、形式多樣化、評價多元化為目標,統整設計一年級的“融學”作業,讓作業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作業的導學助教功能,實現“教—學—評”的一體化。
實施“零起點”教學,就要考慮學生從幼兒園升上小學,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因此,一年級的作業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按照學生的學習順序和學習規律,可將“融學”作業分為課前預學作業、課中共學作業和課后延學作業。
1.課前預學作業
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對第一學段的學業質量要求,課前預學作業主要為練習朗讀課文、嘗試自主識字、提出問題等非書面作業。這類作業旨在初步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所了解、有所準備,促使學生帶著預學的收獲與問題走進課堂。通過預學作業,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基本學情,并以此為參考確定課堂學習的起點。
2.課中共學作業
課中共學作業是在課堂上以問題或練習等形式呈現的作業,多為書面作業。教師根據單元語文要素、每課的教學重點以及課后練習中的書面或非書面作業進行設計,旨在為學生搭建學習的支架,幫助學生更好地突破學習難點。課中共學作業在教的過程中嵌入學與練,同時伴隨著過程性評價,體現了“教—學—評”一體化的原則。
3.課后延學作業
課后延學作業的設計要充分考慮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主要形式為閱讀作業,以及一些拓展性、實踐性的作業,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促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積極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以形成能力、提升素養。
1.統整性和適度性原則
“融學”作業的設計首先要遵循統整性和適度性原則。一是根據相應的學業質量標準、一年級上冊教材編排特點、學生學習特點和能力等整合單元和課時作業內容,使之緊密聯系,明確目標。二是結合教材文本和練習題,突出人文主題,聚焦語文要素,綜合多個維度的要求,旨在減輕學生的負擔。作業量要適度,作業遵循由易到難原則,確保作業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
2.穩定性和持續性原則
在學生知識獲取和能力提升過程中,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需要教師持續培養。基于此,每課作業可分為“預學熱身——我要學”“共學探究——我會學”“延學成長——我樂學”三個板塊,作業量相對穩定。延學作業重在兒歌或短文閱讀,幫助學生在閱讀中鞏固生字、擴大閱讀量。
3.趣味性和多樣性原則
一年級作業設計需兼顧學生年齡、心理和認知水平等方面,要體現多樣化特點,內容涵蓋識字、學詞、讀文、閱讀等,避免重復機械的訓練。作業形式要多樣,做到涵蓋聽、說、讀、寫、唱、畫等多種方式;要尊重學生的差異,讓學生可以選擇閱讀、觀察、游戲、表達等方式。
1.研讀課標,確定學期作業重點
全方位的作業設計有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語文水平的提升。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要求,在設計學期作業時,教師應側重識字寫字、指導朗讀、閱讀積累和習慣養成四個方面,確保作業貼近學習目標。在課內作業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際交流與生活情境中學習拼音、識字與寫字;結合識字學習常用偏旁,加強書寫指導,確保寫字質量。在延學作業中,適當編排課外閱讀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能力的發展。
2.協同推進,設計單元作業內容
起步階段的語文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緊密聯系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選擇適宜主題,創設趣味情境,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游戲中學習。因此,單元“融學”作業要綜合情境、形式、評價等方面,與教學同步落實,使學習過程更富有趣味性和有效性。下面以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進行具體說明。
(1)情境一體化
本單元主題為“兒童生活”,包含《明天要遠足》《大還是小》《項鏈》三篇課文,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展現兒童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每篇課文有課前預學、課中共學、課后延學三部分作業,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形成連貫性的學習體驗。
(2)形式多樣化
本單元的作業設計以識字、學詞、讀文、閱讀為落腳點,緊扣語文要素,著力體現語言文字的積累和梳理學習任務群的特點,設計了多種形式的作業(見圖1)。

圖1 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作業類型與內容
(3)評價多元化
在教學評價中,作業扮演著關鍵角色。在對作業進行評價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的差異性。教師應采用階段性評價、即時性評價和自評、師評、他評相結合的方式,實現評價主體和評價指標的多樣化。每課作業需明確具體的評價標準,要簡明易懂、易操作,重點關注學習效果和養成的習慣。以《項鏈》一課為例進行說明(見表1)。

表1 《項鏈》整課作業評價標準
評價是多主體共同參與的過程。自評能促進學生認識自我、增強自信、明確努力方向。師評能幫助教師發現問題、改進教學。他評包括家長評價和學生互評。家長評價能夠促進學生和父母的情感交流,讓家長全面、客觀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學生互評有助于培養學生欣賞他人,促使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發展。
(4)作業設計和教學設計同步落實
優秀的作業應當具有針對性、實踐性、多樣性,能夠經得起課堂實踐的考驗。以《項鏈》一課為例,經過集體備課和反復實踐,筆者設計了一份貫穿學習全過程的作業,包括課前預學、課堂共學和課后延學,助力學生有效學習。
首先,情境導入。“小朋友們好!你們去過大海嗎?我是你們的助學小伙伴——歡歡。大海可美啦!讓我們一起去海邊遠足吧!”以此讓學生在情境中開啟學習之旅。其次,“預學熱身——我要學”。通過“聽錄音、學朗讀”“拼一拼,認一認”“讀一讀,我能讀準輕聲”三個聽、讀的非書面作業進行預學,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其三,“共學探究——我會學”,重點練習“的”字詞語的搭配,通過“連一連”“說一說”等活動,引領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學習詞語搭配,為今后學習句子做準備。其四,“延學成長——我樂學”,設計“和爸爸媽媽一起讀兒歌”活動,激勵學生拓展閱讀,誦讀積累,提高朗讀能力。最后,設計兩道選做題:“和爸爸媽媽回憶在海邊的情景”“觀看視頻,和爸爸媽媽分享你看到的大海”,旨在喚醒學生的記憶,把語文和生活聯系起來,培養學生樂于表達、熱愛語文、熱愛生活的情感,落實本單元的人文主題。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興趣點和疑難點出發,自主探究課文。教師應根據預習效果了解學生的情況,以學定教。以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秋天》一課為例,本課的學習目標為:在語境中學習識字;學習運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基于此,筆者設計了兩道預學作業(見圖2)。

圖2 一年級上冊《秋天》預學作業
這一預學作業聚焦邊讀課文邊圈畫生字詞的預習方法,引導學生練習讀好輕聲音節,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預學情況,幫助學生解決字詞學習難點,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融學”作業是學習的支架,旨在幫助學生學習漢字,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語言運用。下面以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影子》的作業設計為例進行說明。教材要求學生識記“前”“后”“左”“右”四個生字,并在生活情境中運用。基于此,筆者設計有梯度的共學作業,突出本課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表達。
首先,通過編兒歌(“左右兩字長得像,左工右口要分清”)的方式,幫助學生先識記“左”“右”兩個字,再指導書寫“后”字。其次,在課后練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并運用“前”“后”“左”“右”等方位詞。再次,讓學生分別說說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是誰。筆者將本題分解為4 個教學步驟:1.觀察課后練習中的插圖,明確“怎么說”;2.讓學生按教室座位,用“我的前(后、左、右)邊是……”的句式練習說話;3.讓學生換位置,再說一說;4.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如“……在我的前(后、左、右)邊”。最后,拓展閱讀(見圖3),讓學生再次感受影子的變化,復現“前”“后”兩個字,強化識記能力。

圖3 《影子》拓展閱讀
通過上述基礎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實現“學”與“練”的結合,學生在趣味盎然的學習氛圍中識記了生字,切實提高了辨別、表達方位的能力。
延學作業安排在學生完成預學和共學作業之后,是重要的拓展性、實踐性環節。在設計延學作業時,教師要將課程與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相聯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影子》一課中,筆者設計了兩道延學作業:一是閱讀《影子的顏色》,探索影子奧秘;二是和父母一起玩手影游戲,為手影游戲創編一個小故事。這樣的作業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欲望,提升學習成效。通過延學作業,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與鞏固。
為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科學推進幼小銜接,教師應優化作業與教學設計,用少量而優質的作業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推動一年級語文課堂變革,減輕學生負擔、消除學生學習焦慮,為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語文學習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