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沂第四實驗小學(276000) 劉淑才
語文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涉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語文味”也由此而來。“語文味”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和諧統一,是教學過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一。構建有“語文味”的課堂,能夠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有“語文味”的課堂,并非要求教師嚴密設計教學過程,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不同的閱讀體驗,感受不同文化與藝術的魅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語文思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下面以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藏戲》的教學為例,探討如何構建有“語文味”的課堂。
文章中包含的豐富情感與文化素養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在統編語文教材中,美是無所不在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挖掘課文中的美,讓學生從多個層面感受到文學作品的魅力。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了,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就能達到更高的層次。新課程理念重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征。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更要綜合利用多種元素,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藏戲是集神話、傳說、民歌、舞蹈、說唱、雜技等多種民間文學藝術與宗教儀式樂舞為一體的戲種。對于大多數的小學生而言,藏戲是陌生的。因此,在課前預學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初步認識與了解藏戲,能夠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藏戲的具象畫面,提升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與藏戲有關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藏戲的不同流派特征、收集經典的藏戲劇目等。學生對陌生的藝術形式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因此大多能夠帶著這份好奇心去自主了解藏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得到了增強,促使他們深入探究新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藏戲。在學生自主交流后,教師向學生展示藏戲《白瑪文巴》中的面具樣品,讓學生通過觀察面具、觸摸面具,去近距離感受古老藏族文化所蘊含的獨特藝術和審美情趣,并向學生介紹古老藏族文化中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教師播放《蘇吉尼瑪》的視頻片段,讓學生深入感受古代農獵文化的地域風情,感受傳統藏族信仰的神秘力量。這樣,學生能較為全面地感知什么是藏戲,以及藏戲究竟是怎樣呈現出來的。文字的描述與影像的結合相輔相成,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主動探究精神。
預學中,學生通過收集藏戲的相關資料,了解了藏戲的基本知識;課堂上,教師展示實物樣品、播放視頻并進行了相關的講解,從多種不同的途徑實現了課本知識與藏戲文化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學生對這樣一個陌生、神秘而又美妙的戲劇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這樣教學拓展了學生對藏族文化的認知與了解,打造了“多味”的語文課堂。
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是新課程理念對語文教學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語文學習涉及多種語文要素,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因此,教師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帶著問題去探究課文,促使學生形成對問題的敏銳嗅覺。
在學生基本了解藏戲文化,感受到藏戲文化的多重意蘊之后,教師趁熱打鐵,帶領學生進入《藏戲》課文的學習之中。《藏戲》開篇便是三個連續的問句:“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臺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由于學生在此前已經基本了解過藏戲,感受過藏戲的形式和文化,所以看到文章開篇的三個問題,學生第一時間便能聯想到藏戲,聯想到自己曾觸摸過《白瑪文巴》中的面具樣品,聯想到豐富多彩的藏戲文化,從而能夠快速融入情境之中,帶著思想和情感去學習課文。要想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還需要結合學生的思維特征,設計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逐步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提升學生的思維高度。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從文本的故事情節出發,從基礎知識層面設計問題,以引起學生對重點知識的關注,導致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邏輯性不強,缺乏對學生思維過程的關注。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當關注問題之間的邏輯性,設計具有邏輯性和明確指向性的問題。
如針對《藏戲》這一課,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學。
1.唐東杰布為什么要組建戲班子?
2.為什么藏戲可以在西藏傳播開來?
3.藏戲體現了怎樣的藏族生活和文化特色?
4.藏戲的流傳過程體現了藝人的什么品質?
5.藏戲的傳承與發展對民族發展有什么意義?
這五個問題不僅實現了對課文內容的梳理與串聯,而且幫助學生理清了課文的層次。首先,確定起因,讓學生明白藏戲流傳的過程也是一座座高橋架起的過程。它不僅代表著藏戲的傳播,更代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其次,讓學生從藏戲的表演方式出發,理解藏族人民的游牧生活和人們的灑脫性情。最后,引領學生感受藏戲體現的精神與價值,傳承與弘揚藏戲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一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是學生的思維過程,更是教師帶領學生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能自行提出新的問題,如“現在藏族人們還在表演藏戲是基于什么原因?”“大家隨意發揮最終會不會形成新的戲種?”等。發現問題的過程,有效提高了學生對問題的靈敏度,實現思維在廣度與深度上的延伸。
語文教學并非只是知識層面的教學,更涵蓋了藝術魅力、文化廣度和精神深度等方面的教學。文學能成為人類重要的精神食糧,正是因為文字涉及豐富的知識,蘊含著深刻的精神與道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挖掘、感受文字背后深長的意味,讓學生學會品味文學這道“佳肴”,讓它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
新課程理念提倡語文學習要整合多種學習資源,實現對課內外內容的有效融合。語文學科是綜合性特點突出的學科,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引入相應的內容,讓學生體會文本的深意。如《藏戲》這篇課文并不復雜,教師要帶領學生透徹理解其內涵,感知其精神意義。初步講解《藏戲》課文之后,教師播放我國其他地區的傳統戲劇影像資料,讓學生了解我國民間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與精彩紛呈,并引導學生將不同的戲劇種類與藏戲進行對比,將不同的藏戲曲目進行對比。如提出“藏戲和川劇有什么區別?”“同樣是藏戲,《朗薩雯蚌》和《蘇吉尼瑪》傳遞的情感與意蘊有何差異?”“同樣是涉及民族文化和信仰的藏戲,《蘇吉尼瑪》和《白瑪文巴》中呈現的信仰文化、藏族文化有什么異同?”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戲劇種類,這些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千百年間發展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是民族藝術的瑰寶。借此課的學習,教師可引入更多戲種的經典劇目,讓學生通過對比不同的戲劇,感受不一樣的戲劇文化。比如,引入元雜劇《竇娥冤》并提問學生:“同樣涉及舊制度對女性壓迫的內容,《竇娥冤》與《朗薩雯蚌》的表達方式和內涵有何差異?”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入京劇《野豬林》、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豫劇《朝陽溝》等片段,甚至可以引入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等。通過對比不一樣的戲劇文化,學生能更好地感知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戲劇文化的精神與價值。
此外,劇目《文成公主》將京劇與藏戲兩種風格不同的藝術創作形式融合在一起。它不僅融合了兩種藝術形式,更融合了藏漢文化。筆者結合學校特色戲劇課程建設項目,秉著“班班有戲劇,人人有角色”這一理念,將其改編成適合六年級學生演出的劇目,并利用課后延時服務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學習與排練。對于這樣有趣味性的活動,學生自然積極參與。為了演好這一節目,學生主動去欣賞、學習相關劇目,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與熏陶,獲得精神內涵的豐盈。在演繹過程中,雖然學生無法深入逼真地模仿到位,但在舞臺、燈光、唱腔的作用下,能更清晰、更深刻地感受到古典文化和民族戲劇的魅力。
通過縱向對比、橫向對比以及融合演繹等形式,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傳承民族藝術的過程中,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審美素養,理解了戲劇的精神內核,感受到民族戲劇中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
語文教學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新課程理念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語文學習價值的同時,要幫助學生增長智慧,關注學生情感、人格、志趣等方面的發展。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育人功能,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不僅掌握知識、提升審美能力,更要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價值十分重要,豐富多彩的綜合性內容,令學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實,使學生感受到語文世界的多彩意蘊。
《藏戲》是一篇具有深刻人文價值的課文。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授者,更要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充分利用《藏戲》一文的德育價值,引領學生去感受課文所傳遞出的價值觀。如在課文講解完之后,教師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讓學生了解西藏地區的地理環境,使學生對西藏地區架橋的難度有初步的認知。在學生感嘆西藏地域之大、地形復雜之余,教師問道:“同學們,你們有沒有不借助纜車,自己登上過高山呢?”有學生答道:“我爬過泰山!”教師追問:“泰山很高,你能自己爬上去,很棒!爬得累不累呀?”學生答道:“非常累!但是,我必須爬上去,因為爸爸說山頂有客棧,有吃的、有喝的,還有很多好玩的,且爬上去的第二天就可以看日出!我歇歇爬爬,費盡周折,終于看到‘南天門’三個大字,開心得差點哭了。”其他學生聽后笑了起來,教師也笑道:“爬泰山的過程肯定很辛苦,但是你到達山頂的那一瞬間,還有你看到日出的那一刻,會因為之前經歷的辛苦而變得更加美妙。”另一個學生說道:“老師,我知道了!‘經過汗水澆灌的花朵會更加鮮艷!’”其他學生也表示自己爬過黃山、華山等,教師適時引出文章主旨:“同學們,要知道,藏戲師傅們走過的路,是成千上萬座山的距離,可是他們堅持下來了。因為他們有一個信念——要架橋,為民造福。”
學習課文后,學生還沉浸在《藏戲》的氛圍中,教師及時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讓學生明白了堅持的偉大意義;明白了哪怕不被所有人看好,也要努力尋找自己的價值;明白了無論面臨怎樣的困境,都要積極面對、從容解決,因為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我們對生活、對人生應有的態度。抓住時機的價值引領,能夠在學生情感最充沛的時候,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在未來的人生中無限回味。
美而有“味”的語文學科教學活動與語文學科的特點相契合,藝術審美、思維邏輯、精神與價值等,都是語文學科教學的要點。“語文味”課堂的構建,本質上是將語文學科的價值淋漓盡致地體現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學實現對“語文味”的傳遞以及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逐步習得系統的語文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因此,教師要重視構建有“語文味”的課堂,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深層語文能力,讓“語文味”貫穿語文教學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