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金橋,馮敏山,趙文龍,,杜戊寅,,韓昶曉
(1.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2.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北京 100102)
急性腰扭傷(acute lumbar sprain, ALS)是指腰部關節、肌肉、筋膜、韌帶等急性損傷,與運動不當、負重過度、發力不當以及外傷等方面有關[1]。體育運動中,急性腰扭傷發生率較高[2]。急性腰扭傷可能會進展為頑固性腰痛,病程較長,影響患者的生活與工作[3]。中醫學認為,急性腰扭傷屬于“傷筋”范疇,指患者腰部受損,導致患者腰肌拘急,氣血不通,不通則痛,以劇烈腰痛、腰部活動受限制等為主要表現[4]。針刺是治療急性腰痛的常用中醫非藥物療法,具有療效顯著、安全可靠、無不良反應等優勢[5]。研究[6]顯示,針灸在改善急性腰痛癥狀、緩解疼痛方面比藥物治療更有優勢。肌肉能量訓練技術(muscle energy technique,MET)是針對肌肉骨骼功能障礙使用的一類操作技術[7]。本研究觀察針刺結合肌肉能量訓練技術治療急性腰扭傷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1月-2022年5月急性腰扭傷患者病例60例,按隨機數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9例,女21例,年齡20~50歲,平均(36.5±9.0)歲;病程1~7 d,平均(2.7±0.9)d。對照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18~46歲,平均(37.1±8.6)歲;病程 1~7 d,平均(2.8±1.2)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中急性腰扭傷診斷標準[8];2)年齡18~50 歲;3)本人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嚴重的心、腦、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及凝血功能障礙者;2)脊椎椎體或椎管內有腫瘤、結核、骨髓炎或者嚴重骨質疏松者;3)患有腰椎先天畸形、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腰椎滑脫者;4)妊娠、哺乳期婦女;5)精神疾病者;6)傳染病患者;7)不配合治療者。
對照組取俯臥位,取患者雙側后溪、委中、腰部夾脊和阿是穴。常規消毒后,選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0.25 mm×40 mm,漢醫牌)針刺以上穴位。針刺后溪、委中及腰部夾脊時均采用直刺,深度2~3 cm,提插、捻轉瀉法使之得氣,以感覺酸麻脹痛為度;腰部阿是穴直刺后采用瀉法;留針 20 min。早期每日 1 次,癥狀減輕后2~3日1次,5 次為1個療程。
治療組采取針刺結合肌肉能量技術(MET)治療。針刺穴位及方法同對照組。MET治療方法:以左側為例,患者取仰臥位,囑患者主動進行屈髖屈膝向心性等長收縮運動,術者兩手分別放在患者髖部及髕骨上方進行抗阻,抗阻力度以患者舒適不引起疼痛為度,每次收縮抗阻時間為 20 s,對抗后囑患者放松肌肉,放松時間 10 s。5次為 1 組,左右兩側各做 1 組。療程與對照組相同。
1)采用VAS評分(VAS)[5]對患者腰痛程度進行觀察。VAS分值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最痛。2)采用功能障礙指數量表(ODI)[9]對患者腰痛及腰部功能障礙狀況進行評價。該量表由疼痛的程度、日?;顒幼岳砟芰Α⑻嵛?、行走等 10個指標構成,各指標設置為0~5分,0 分表示正常,5分表示功能障礙最重,滿分50分。3)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0]。臨床控制:癥狀體征消失,療效改善率>90%;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改善率>70%;有效:癥狀體征明顯緩解,療效改善率>30%;無效:癥狀體征改善不明顯,療效改善率<30%。療效改善率=(治療前分數-治療后分數)/治療前分數×100%。
應用 SPSS 18.0 進行數據分析,均采用雙側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軼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治療1次后、治療1個療程后VAS 評分比較 (±s,n = 30) 分
表1 2組治療前、治療1次后、治療1個療程后VAS 評分比較 (±s,n = 30)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1次后 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組 7.00±0.83 4.97±0.56# 1.23±0.63#對照組 7.03±0.81 5.97±0.67 1.97±0.70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治療1次后、治療1個療程后功能障礙指數比較(±s,n = 30) 分
表2 2組治療前、治療1次后、治療1個療程后功能障礙指數比較(±s,n = 30)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1次后 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組 35.23±4.37 28.27±4.08 8.73±2.98#對照組 35.83±5.03 29.77±4.67 10.63±3.79
見表3。
表3 2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n= 30) 例
急性腰扭傷是腰段脊柱在突然受到過度牽拉、扭轉后出現的軟組織急性損傷,病理特點主要是關節之間滑膜嵌頓、充血、腫脹、肌肉痙攣等[6]。中醫將該病稱為“閃腰”“岔氣”,歸屬于“傷筋”范疇[11-13],病機為筋脈受損,局部經絡受阻,氣滯血瘀,瘀于督脈。如《金匱翼》記載:“瘀血腰痛者,閃挫及強力舉重得之……若一有損傷,則血脈凝澀,筋絡瘀滯,令人卒痛不能轉側”。
臨床上,大多數急性腰扭傷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均可痊愈,少數因治療不及時而遷延為慢性腰痛。目前,現代醫學治療急性腰扭傷主要為口服止痛藥物、局部封閉、臥床休息、物理治療,但也存在缺陷,如服用口服藥物后出現不良反應,局部封閉維持治療效果時間短、易于復發,物理治療起效較慢不適合作為主要治療手段等。針刺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確切[14-16]。臨床上,急性腰扭傷的中醫治法很多[17-19],其中針灸具有安全可靠、無明顯不良反應、患者接受度高等優點,是臨床常用的中醫藥療法,療效確切。針灸憑借操作方便、副作用小等優勢,受到了患者的歡迎[20-21]?,F代醫學研究證明,針刺可通過抑制疼痛上行傳導或促進下行抑制系統以快速鎮痛[22]。根據文獻分析,針刺選穴多取自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主要為腰背部及下肢的穴位;特定穴以五輸穴、背俞穴為多,使用較為廣泛[23]。本研究選取的后溪、委中、腰部夾脊穴和阿是穴屬于現代治療急性腰扭傷的常用穴。阿是穴的具體位置與腰部扭傷的病位密切相關。腰部肌肉韌帶撕裂者,痛處固定,故以局部壓痛點為阿是穴。腰椎關節的關節囊損傷或小關節紊亂,臨床表現腰痛范圍廣,界限不清,具有深部痛的特性,主訴區可為腰椎棘旁,或臀部、大腿根部后內側、腰部豎脊肌外部位疼痛,符合腰部脊神經后外側支受刺激特征,則選取腰椎關節突關節外側緣為阿是穴。阿是穴針法均采用瀉法,針刺深度需達損傷部位,以取“直達病所,實則瀉之”目的。
MET技術可以增強肌肉力量,維持身體穩定性,增強肌肉的柔韌性[24-26]。MET技術主要針對于軟組織或者是肌肉骨骼系統紊亂而言[27-28]。MET技術的治療原則為無痛,需要由施術的醫師精準地控制好力的方向與大小,并使患者主動參與其中,進而使有問題的肌肉進行等長收縮,或等張收縮來抵抗阻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肌肉、骨骼系統功能,同時還可以減輕痛苦。研究[29]表明,將MET與其他治療方法結合使用時,不僅能夠有效減輕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程度,還可以增大腰椎的活動度,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肌肉能量技術聯合其他治療方式可顯著改善慢性腰痛患者疼痛程度和腰部功能障礙。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針刺治療后采用MET技術對髂腰肌進行治療可進一步減輕腰痛,改善腰部屈伸活動功能障礙。研究[30]顯示,急性腰痛時存在腰部姿勢不穩定,尤其是前/后方向的不穩定。急性腰扭傷患者常因腰背部肌肉、韌帶急性損傷而引起矢狀位的力學失衡,導致腰部活動障礙。髂腰肌具有維持脊柱活動及其穩定性的作用[31]。進行核心肌的穩定性力量訓練,能夠提高肌肉力量傳遞,且能增強對肌肉的控制能力。針對髂腰肌進行力量練習,能夠提高腰-髖部活動度,加快腰痛的損傷愈合周期[32]。因此,本研究采用MET技術對髂腰肌進行治療,通過調節髂腰肌的肌張力,提高肌力,促進脊柱矢狀位力學平衡恢復,改善腰椎活動范圍。本治療方法避免了對腰背部受損軟組織的刺激,治療過程不會增加患者疼痛,具有無痛干預的優點,患者接受度高,且該治療方法操作規范,易實施與重復,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針刺結合肌肉能量訓練技術可有效緩解急性腰扭傷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礙,短期治療效果顯著,能止痛,且能提高腰椎活動度,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