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公共休閑場地安全管理規定》經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批準,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這一全國首部公共休閑場地安全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對于城市生活的規范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規定聚焦加強公共休閑場地公眾人身安全保障,在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上下足了“繡花”功夫。規定明確,在公園、廣場、步行街,對機動車、電動自行車、自行車以及電動獨輪車、電動滑板車等具有動力裝置的滑行工具,實行全天24小時禁入。同時,在江河兩岸、湖泊和水庫沿岸等公共休閑區以及區政府認定的其他公共休閑場地,對機動車實行全天24小時禁入。
近年來,廣州大力加強公共休閑場地建設,為市民群眾開展散步、鍛煉、游覽、觀賞、休憩等休閑活動提供了好去處。但同時,場地內電動自行車等車輛亂穿行、電動滑板車等滑行工具不規范使用等問題日益突出,出臺該規定就顯示出現實的必要性。
一方面,公共休閑場地以“靜”與“慢行”為主,車輛的穿行,必然會打破寧靜、占用空間并造成滋擾,從而降低公共休閑場地的原有功能,甚至公共地帶也會變成了變相馬路。因此,從維護原有功能區設計目的的角度來看,的確是不適合讓車輛穿行。
規定的出臺,來源于長期問題的積淀。由于曾經慣性過于強大,可以想見在規定推行的過程中,并非所有人群都能快速接受或者遵守。慣性之一,城市廣場占地比較大,穿過廣場而不是繞過廣場,就是許多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的習慣。無論是趕時間送外賣的群體,還是日常通勤的人們,選擇“捷徑”都是天性使然。慣性之二,電滑板車之類一度被管理者認為不是正規交通工具而不能上馬路,只能在場地內使用,那么廣場應該是所謂的娛樂場地,如今禁止之后,那么相應的群體權益就會受到壓縮。
廣場要實現全天候的禁止車輛入內,必須對所有入口安裝鐵馬、石墩、圍欄,把出入口縮到最狹小、穿行通道改到最彎曲,甚至還要派人把守才能杜絕。
比廣場更加不容易取舍的是步行街管理。因為步行街不只是給游人玩樂用的,也是給本地市民通勤往來,是正常生活的通道。本來已經限制了汽車,如今限制所有動力車輛進入,且是24小時限制,必然會出現諸如接送孩子、快遞外賣、搬家運貨的現實難題。
規定的推出,對于國內許多大城市來說,具有積極的標桿意義,顯示出嚴格治理城市的樣板。考慮到諸多慣性與現實問題,執法管理必然面臨挑戰。讓場面看起來更加干凈,背后卻有隱藏代價未必會被決策者認知。比如因為交通24小時不便,是否會導致物流商業效率下降,由于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就會降低所在地段的商業價值,這些都是需要檢討驗證的。國內各大城市的老步行街的衰微,除了電商沖擊,其交通物流需求天然無法滿足也是重要的原因。
著眼長遠來看,公共休閑場地是城市寶貴的資源,需要科學論證、嚴謹規劃,需要有相應的配套來支持和運營。值得借鑒的是,當前國內新一代的商業步行區,基本不會再截留原有街道進行改造。這就是考慮到生活通勤與正常交通不能犧牲的基本原則。相應的,設計者會單獨在一個完整地塊上營造步行氛圍和便利,同時讓車流、物流、運輸、停泊都有相應的地下通道和空間。如此的分層設計和分別滿足,就能極大迎合現代消費與交通效率的雙重要求。
作為全國首部公共休閑場地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規,為了更好地貫徹與實施,還不能止于法規的公布和各地圍欄的建立。城市利益訴求的復雜性,不是一部法規就能管好一片的。放眼更加宏觀的城市運營管理來看,所有的規定都應該在保護秩序、保護活力和保護效率上做到更加高級的均衡,讓相應的群體各得其所而不是零和博弈。正因為城市問題有其長期的積習和慣性,因此規定的推行和被接受,依然需要時間的磨合。同時,也不排除局部地方會因為管理不到位、認識不徹底,出現某種程度的變形。
總而言之,涉及到提升民眾生活質量的問題,人大立法不只是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更是要不斷地調研、總結和發現執法過程中出現的新老問題,并通過后續的工作加以完善和修正。同時,也要在更長遠的視角范圍內,為城市的健康發展量身定制具有普遍需求的法規,推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