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林德培
民意是立法工作的基石。梅州市人大常委會認真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市選取48個人大代表聯絡站,以站點融合建設方式,疊加基層立法聯系點功能,初步建立健全了四類功能集中的基層立法聯系點,使立法民意“直通車”覆蓋更廣泛、類型更多樣、作用更明顯,進一步豐富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梅州實踐。
在大柘鎮城西城南社區居委會掛牌的平遠縣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與該片區人大代表聯絡站一體化打造。縣人大常委會通過認真考察,由大拓鎮人大邀請40名來自各行業的社區居民擔任立法信息員,為立法聯系工作提供群眾基礎和專業保障。
在梅州市人大常委會指導下,全市各級人大也按照類似平遠縣的模式,在本地區分門別類建設基層立法聯系點,把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大代表、基層人才發展為立法聯絡員和信息員,編入相應站點,提升吸納民意的針對性、有效性。
突出特色,發揮專長。梅州市人大常委會圍繞城鄉建設與管理、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文化保護、基層治理等方面立法權限,通過整合資源,以人大代表聯絡站為依托,打造四類基層立法聯系點。第一類是“金色”:在梅州城區和各縣(市、區)城區、經濟發達鎮、各工業園區,建設17個服務營商環境改善、基層治理、城鄉建設管理等立法工作的聯系點。第二類是“綠色”:在美麗鄉村建設成果突出、生態環境優美的鄉鎮或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16個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立法工作的聯系點。第三類是“古色”:在一些古鎮古村和歷史文化資源富集的鎮區,打造8個服務歷史文化保護立法工作的聯系點。第四類是“紅色”:結合梅州全域屬原中央蘇區范圍的實際,在革命遺址相對集中的地方,以弘揚蘇區精神和革命精神為主題,設立7個立法聯絡單位,服務基層治理立法工作。
民主立法、開門立法,要到一線去汲取各方智慧。梅州市人大常委會把征求基層立法聯系點對法律、法規草案的意見建議作為常態,做到立法意見征集有的放矢。根據不同領域的立法,分別到不同功能的基層立法聯系點開展立法調研、征求意見,避免了征求民意“漫天撒網”的泛化現象,有效減輕了基層負擔。比如,在開展優化營商環境立法調研階段,組織人員分別到梅州經濟開發區、蕉華工業園區等基層立法聯系點調研,現場了解企業經營現狀、遇到的困難問題,征求有關改善營商環境的意見建議等。再如,在開展校園足球發展促進條例立法時,結合五華縣足球資源豐富且擁有中超球隊的實際,專門到該縣水寨鎮、橫陂足球小鎮等立法聯系點實地調研,征集意見。
自2021年以來,梅州全市基層立法聯系點共參與全國、省及市人大法律法規征求意見528次,共征集意見建議593條,舉行立法調研座談會39次。近年來,在《梅州市客家菜傳承發展促進條例》《梅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梅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立法過程中,梅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基層立法聯系點等共征集意見建議315條,其中獲得采納192條。

梅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藍偉東到平遠縣大柘鎮城西城南社區指導基層立法聯系點建設
“基層立法聯系點已經成為匯聚民意民智的‘直通車’,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被‘原汁原味’反饋到立法機關,合理性的意見和建議在法律中得到充分體現。”常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
自2015年梅州市獲得立法權以來,立法工作碩果累累:頒布實施9部地方性法規,修正4部法規,對1部法規開展了立法后評估,另有3部法規處于審議階段。
總結歷年立法經驗做法,對于凝聚社會法治共識、推進法治梅州建設意義重大。梅州市人大常委會認識到,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必須加強站點融合建設,建立便捷高效的民意收集渠道,才能打通基層立法聯系“最后一公里”。
按照管用、有效、可操作的原則,梅州市人大常委會著力推進站點“四個融合”。首先是資金融合。統籌省撥付的每年30萬元鄉鎮人大經費和立法專項經費,以“1+1>2”的功效,建設好人大代表聯絡站與基層立法聯系點。其次是場地融合。將人大代表聯絡示范站與基層立法聯系點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共用辦公場所、設備,分時段開展站、點階段性工作,避免重復建設等浪費資源現象。再者是人員融合。在推進站點融合建設過程中,實行“一套人馬”管理,將鄰近片區的人大代表編組進站點,將基層相關行業人才就近納入立法聯系點聯絡員、信息員隊伍,使基層立法人才廣泛性、專業性兼具。最后是工作融合。編入人大代表聯絡站的代表也成為基層立法聯系點的立法聯絡員,通過每月組織代表進站履職活動、每季度組織代表小組活動和不定期開展視察、調研、走訪群眾活動等方式,發揮站點平臺作用,力促立法聯絡、普法宣傳、執法監督等工作實現常態化、制度化。如蕉嶺縣蕉城鎮基層立法聯系點將包括縣人民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等在內的5位從事法治工作的人大代表編入蕉城鎮人大代表聯絡站,列為立法聯絡員,從而加強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群眾三方的信息溝通反饋。又如梅江區鎮村和工業園區的基層立法聯系點(聯絡單位)就有32位村居法律顧問擔任立法聯絡員和立法顧問,協助收集城鄉干部群眾、園區企業的立法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