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駿 張志洋
(武漢輕工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48)
CPTPP 作為全球高標準、寬領域、廣覆蓋的自貿協定,對于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環境、發展等方面都有針對性的嚴格標準。作為深化改革、促進內外雙循環的中國,在2021年9 月申請加入CPTPP。若成功加入,將會為中國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提高利用國際貿易協定高標準能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隨著2023 年7 月16 日,英國加入CPTPP,成為第12 個成員國這一契機。中國與CPTPP視域下的貿易發展也愈發成為目前的一個重點研究方向。
Peter A.Petri(2020)通過CPTPP 的潛在利益比較,中國若加入CPTPP,2030 年實際收入則會增加3000 億美元以上。且以目前形勢,中國的加入會使CPTPP 每年產生收益達6320 億美元。將會推動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擴大,進一步降低貿易壁壘。但也會對中國產生例如國有企業商業決策更服從于商業考慮等挑戰。Carol Kane(2018)指出,CPTPP 制定的新的高水平貿易規則,使得成員國之間的投資和出口更便利。對于部分成員國將獲得新的出口配額。但在相互貿易之間,依舊存在商標搶注等風險問題。Dieter Adam(2017)認為,CPTPP 協議主要目的是降低關稅,為成員國初級商品出口提供條件,但在附加值高的制造商品視角,非關稅貿易壁壘形式的自由貿易障礙依舊沒有緩解。
余艷艷(2022)等學者通過GTAP 模型構建,模擬了中國加入CPTPP 后對于農產品出口額、進口額、貿易收支等變化,結果顯示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將會增加2.68%,并且通過數據的比較,與發達國家之間降低關稅和減少非關稅措施,我國農產品都會表現出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出口額將會上升。趙亮(2021)從CPTPP 中關于農產品貿易規則進行梳理,提出農產品減免程度高于現有FTA 協議,更大程度促進貿易發展。農產品出口補貼取消,促進更公平的農產品貿易。控制農產品出口限制,保持成員國農產品市場穩定。葛明等學者(2022)通過ARIMA 模型分析,顯示出中國農產品對CPTPP 成員國具有極強的出口互補性,且在未來十年內維持較高水平。
劉蘭(2023)學者研究認為,我國茶葉貿易處于瓶頸期,面臨出口價格長期處于低位、發達國家市場份額少、品牌建設欠缺等角度,提出我國茶葉貿易面臨的問題。又汲取日本和印度在茶葉貿易上的政策措施,提出中國應重視科研,提升品質、加強技術升級,提高生產效率。石佳玉(2022)學者認為,中國茶葉出口結構失衡、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茶葉品牌等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在茶葉生產體系、茶葉標準、電子商務等方面,對中國茶葉對外貿易提出對策。潘蓉(2022)等學者,在分析中國茶葉進出口市場、品類、均價的基礎上,得出中國推動茶葉發展,應立足于茶文化的宣傳,培養茶葉消費市場、夯實茶葉綠色發展和質量安全、提高茶葉供給側改革。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是在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后,由日本主導新的區域貿易協定。目前CPTPP 成員國有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文萊、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墨西哥、秘魯、智利及英國12 個國家。總人口近6 億,總國內生產總值占全世界總值的16.64%。在中國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至今,與CPTPP 的成員國均具有良好的貿易基礎,政府層面、民間層面都具有活躍的貿易往來。在現有的12 個成員國中,中國是日本、澳大利亞、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秘魯、智利、新西蘭、英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也分別是加拿大、墨西哥、文萊極其重要的貿易伙伴。即使在逆全球化的極端主義趨勢加劇的今天,中國與CPTPP 成員國依舊在進出口貿易中保持積極溝通、妥善解決、合作共贏的貿易態度,為成員國提供體量龐大且消費水平高的市場。
CPTPP 成員國中,文萊、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均參加了不同程度的自貿協定,這為CPTPP下各成員國之間提供良好的貿易基礎和貿易信任。CPTPP 作為亞太地區首個大型的自貿協定,截至2022 年,其成員國間的貿易總額超過了6000 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總額的13%,區域間貿易活力強。且CPTPP 成員結構覆蓋了不同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的國家,在商品貿易、服務貿易中,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但如此的市場結構也面臨著挑戰和問題。各成員國之間存在發展差距和利益分歧,這導致協定實施過程中,各國可能面臨的經濟適應壓力和調整成本不同,仍需要在一些領域尋求進一步完善和合作。中國作為唯一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國家,在全球新冠疫情的沖擊下,依舊展現極好的經濟韌性與經濟實力。截至2022 年,中國與CPTPP 市場的貿易額為13 萬億人民幣,增幅7.5%。說明中國大規模的國內市場,為CPTPP 成員國提供不可忽視的貿易增長機會,也側面體現,該協定成員國與中國經濟天然契合與互補。
在CPTPP 正式生效以來,其成員國之間貿易互惠,在貿易投資規則上體現高度自由化、便利化。在致力于打造零關稅貿易圈下,各成員國降低關稅壁壘,為削減外來投資成本,營造良好經商環境,制定不同機制、政策。成員國相互間進出口貿易額較生效之初均有較高幅度的增長,其中澳大利亞、越南、馬來西亞等成員國增幅超30%。但貿易從來不是“零和”般的“此消彼長”,在成員國之間貿易生態改善,貿易體量、質量提高的同時,并沒有所謂的犧牲中國市場。甚至部分成員國對華出口額的增幅大于對CPTPP 市場出口額的增幅。說明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對于絕大多數的成員國來說,依舊具有巨大的吸引。而且從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統計數據來看,2022 年與中國雙邊貿易超過1000 億美元的地區,作為CPTPP 成員國日本、越南、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也位列其中,占總地區數的19.23%,進一步體現CPTPP 成員國的貿易結構與中國具有良好的適配性,中國若加入該協定,將幫助中國擴大市場,進一步提高CPTPP 的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水平,提高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表1 CPTPP成員國出口中國貿易情況
海關編碼即是HS 編碼,又稱《協調制度》。其總體結構包括三大部分:類、章及子目注釋。而“類”基本上是按經濟部門進行劃分。HS 編碼共劃分21 類。表2、表3 是2022 年,中國與CPTPP 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商品進出口海關數據。從進口視角來看,與CPTPP 發達成員國貿易金額前5 的商品分別為第5 類、第16 類、第6 類、第14 類、第15 類。與CPTPP發展中成員國貿易金額前5 的商品分別為第16 類、第5 類、第15 類、第6 類、第2 類。從出口視角來看,與CPTPP 發達成員國貿易金額前5 的商品分別為第16 類、第20 類、第15 類、第6 類、第17 類。與CPTPP 發展中成員國貿易金額前5 的商品分別為第16 類、第11 類、第15 類、第20 類、第6 類。總之,通過對比發現,中國與CPTPP 成員國進出口貿易,無論國家發展程度如何,商品類別都有較高的相似性,且占該類商品2022年總貿易額的較大比重。由此可知,中國與CPTPP 成員國貿易是有穩定且強大供需關系與成熟產業鏈進行支撐的,是一條符合市場經濟的,活躍的貿易關系。

表2 中國與CPTPP發達成員國貿易額前五商品類別

表3 中國與CPTPP發展中成員國貿易額前5商品類別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指數)是通過一個國家(地區)的某種商品出口額占該國(地區)出口總額的比重與世界總出口額中該商品出口額所占比重的比率。是衡量某個國家(地區)某類商品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其公式如下:
其中Xij和Xwj分別表示為j 類商品在國家(地區)i 為出口主體的出口額和j 類商品在世界范圍的出口總額。Xit和Xwt分別表示為國家(地區)i 的出口總額和世界的出口總額。一般而言,若RCAij<1,則表示國家(地區)i 的j 商品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比較優勢,相對于其他國家(地區)競爭力較弱;若1 <RCAij≤1.25,則表示國家(地區)i 的j 商品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若1.25 <RCAij≤2.5,則表示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優勢較為明顯;若2.5 <RCAij,則表示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優勢明顯。
由表4 可知,中國與CPTPP 成員國在茶葉貿易RCA 指數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僅有中國與越南兩國在茶葉出口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其余CPTPP 內國家,從時間跨度視角出發,日本、新加坡、秘魯在茶葉出口競爭性有一定優勢的提升。大部分國家在茶葉出口競爭中,出口上升較為疲軟,甚至加拿大、越南、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智利出現競爭性下降。其中,越南作為傳統農業國,全國61 個省份中,有53 個省種植茶葉。茶葉種植、飲用也具有較悠久歷史。在2018 年,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反映出競爭性甚至高于中國。但由于全球產業鏈的緊密聯系,經濟波動性影響加強以及受新冠疫情等全球衛生事件影響,導致國際競爭加劇。并且,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茶葉農藥殘留檢測愈發嚴格,越南作為基礎設施不完善、制造業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應對技術性壁壘有一定困難。因此,越南茶葉出口優勢下降,但仍然是我國在CPTPP 市場最大的茶葉出口競爭國。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茶葉文化同樣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與貿易活動,且在食品領域有較嚴格的標準,在茶葉生產、質檢等環節也不例外。

表4 中國與CPTPP成員國茶葉出口顯示性貿易優勢指數

表5 CPTPP成員國與中國茶葉出口貿易互補性指數
貿易互補性指數(TCI 指數)是衡量一國產品出口與另一國產品進口適配程度的指標。從而對兩國對于某商品貿易開展的潛在性進行判斷。其計算公式:
其中,RCAij表示i 國j 商品的出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mkj代表了k 國j 商品進口的現實性比較優勢指數。Xkj表示k 國j 商品的進口值,Xk則代表k 國商品總進口值。Wj和W 則分別代表世界j 商品的總進口值和世界該年所有商品的總進口值。
從時間線看,除英國外,從原先與中國茶葉出口互補性大于1 的6 個CPTPP 成員國,增至2022 年的7 個,表明中國茶葉出口與這些國家具有極強的貿易互補性,具有出口潛力。以2023 年7 月16 日英國正式成為CPTPP 成員國為契機,中國與其互補性最強。至此,與中國茶葉出口貿易互補性極強的CPTPP 成員國占比66.67%。說明在地緣政治、逆全球化嚴重的如今,中國作為茶葉貿易大國,與CPTPP 具有較為廣泛的市場。
CPTPP 是一個涵蓋經濟和貿易領域的區域性協議,其涉及農產品貿易的政策條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關稅減讓。CPTPP 對涉及的農產品實施逐步降低關稅的政策。各成員國將逐步減少對彼此農產品的關稅,以促進農產品貿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2)關稅配額。協議中還規定了一些農產品的關稅配額,即在一定數量內享受較低的關稅待遇。這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市場準入度,增加農產品的貿易機會。
(3)技術壁壘和非關稅措施。CPTPP 致力于減少和消除技術壁壘和非關稅措施對農產品貿易的限制。各成員國應遵守國際標準和規則,減少不必要的貿易限制,提升農產品的貿易流通效率。
(4)衛生與動植物檢疫措施。協議重視保護動植物健康和食品安全,同時也要求各成員國的檢疫措施符合國際標準。通過協商建立了科學、透明和非歧視性的貿易規則,以促進農產品的相對順暢流通。
(5)可持續農業和環境。CPTPP 還強調可持續農業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各成員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和貿易方式,注重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增加農產品貿易的可持續性。
中國作為世界上主要的茶葉生產和出口國之一,政策對茶葉出口的影響至關重要。在中國現階段,茶葉出口方面對政策的進一步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品質認證和標準化。茶葉出口需要符合國際市場對于品質和安全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相關認證體系,加強茶葉生產、加工和貿易環節的監管,提高茶葉產品的質量和標準化水平,有助于提升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2)茶葉貿易便利化。進一步簡化茶葉出口的手續和程序,降低貿易壁壘和行政成本,提高茶葉出口的效率和便利性。例如,加強電子商務渠道的發展,促進跨境電商的茶葉出口,為中小茶企提供更多的出口機會。
(3)貿易促進和拓展市場。加大對茶葉出口的宣傳推廣力度,開展更多的貿易促進活動和展覽展銷會,拓展和深化與各國茶葉買家和消費市場的合作。同時,積極推動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拓展中國茶葉的出口市場。
(4)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強對農藥殘留、重金屬和其他有害物質的檢測監管,確保中國茶葉出口的質量和食品安全符合國際標準。建立健全的質量追溯體系,提高茶葉產地管理和生產環節的標準化水平,增強消費者對中國茶葉的信任和認可度。
(5)農業科技創新和品種改良。加大對茶葉產業的科技創新和研發投入,提升茶葉品種的質量、產量和抗逆能力。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種改良,實現茶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茶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附加值。
總的來說,中國茶葉出口對政策的進一步需求主要集中在提升茶葉品質和標準化、貿易便利化、拓展市場、質量安全監管和農業科技創新等方面。通過進一步改善政策環境,中國茶葉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將更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性。
中國茶葉出口單價總體偏低,導致在與其他成員國進行茶葉貿易時效率差異較大,而價格偏低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品種和質量。中國茶葉出口中,主要是普通茶和低端茶的出口數量較大。普通茶與高端茶相比,品質較低,價格也相對較低。此外,中國茶葉市場的競爭激烈,茶農為了追求產量和利潤,可能會忽略質量的提升,導致出口茶葉價格偏低。
(2)市場需求和定位。中國茶葉出口市場的主要需求來自于一些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或企業,他們更看重茶葉的價格而非品質,因此出口茶葉的定價相對較低。此外,出口市場的定位也影響了價格水平,一些出口茶企可能主要追求市場份額,通過降低價格來吸引更多訂單。
(3)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國茶葉出口市場面臨著來自其他茶葉生產國家或地區的激烈競爭。這些國家或地區不僅有較低的生產成本,還可能擁有更完善的茶葉供應鏈、更廣泛的銷售渠道和品牌優勢,從而在國際茶葉市場中占據競爭優勢,使得中國茶葉出口價格相對偏低。
中國茶葉國際品牌缺乏,不利于國際市場的拓展,主要表現在知名度低、市場競爭力弱、缺乏營銷推廣以及品質和風味認知問題等方面。
(1)知名度低。國際品牌知名度是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國茶葉國際品牌較少,相對于其他國家的茶葉品牌來說,中國茶葉的知名度較低,這使得在國際市場上推廣和銷售中國茶葉變得更加困難。
(2)市場競爭力弱。有限的國際茶葉品牌導致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較弱。與其他國家的茶葉品牌相比,中國茶葉缺乏差異化和多樣性,這使得吸引國際消費者變得更加困難。此外,由于缺乏國際品牌的聲譽和認可度,中國茶葉在定價和銷售方面也可能受到限制。
(3)缺乏營銷推廣。國際品牌通常會進行全球范圍內的廣告宣傳和品牌推廣活動,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然而,中國茶葉國際品牌較少,意味著缺乏相應的營銷推廣活動,這對于拓展市場來說是一個不利因素。
(4)品質和風味認知問題。中國茶葉作為傳統的茶葉產地,其品質和風味在國內有著較高的認知度。然而,在國際市場上,由于中國茶葉國際品牌較少,消費者對于中國茶葉的品質和風味了解相對有限,這可能影響他們對中國茶葉的購買決策。
中國茶文化難以推廣到世界的歷史原因主要包括文化差異、語言障礙、茶文化認知誤解、市場競爭和品牌建設、缺乏推廣平臺和渠道等。
(1)文化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背景、飲食習慣和審美觀念存在差異。中國茶文化強調的是內斂、深思熟慮的品茗方式,而西方的飲茶習慣多以速溶茶或者添加牛奶和糖的方式為主,與中國的傳統茶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導致推廣困難。
(2)語言障礙。中國茶文化所涉及的茶具、茶葉種類、沖泡技巧等專業名詞和概念有很多,涉及到較為深入的知識體系。語言障礙成為了推廣中國茶文化的一大難題,需要進行跨文化交流和溝通,才能將中國茶文化有效傳播給外國人。
(3)茶文化認知誤解。部分國家對中國茶文化存在認知誤解,將中國茶簡單地歸類為一種飲料,而沒有充分理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和哲學內涵。這種誤解導致了對中國茶文化的不尊重和忽視,使得推廣工作更加困難。
(4)市場競爭和品牌建設。世界茶市場上已經形成了一些寡頭企業的壟斷格局,這些企業擁有龐大的市場份額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相比之下,中國茶企在國際市場上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對較低,缺乏競爭優勢,這也給推廣中國茶文化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5)缺乏有效的推廣平臺和渠道。中國茶文化的推廣需要有效的平臺和渠道,如國際茶葉展會、交流活動或者網絡平臺等。然而,在過去的歷史中,中國茶文化的推廣工作相對較薄弱,缺乏統一的推廣策略和組織機構,導致推廣工作的開展受到限制。
然而,隨著全球茶文化交流的深入和中國茶企的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未來有望克服這些困難,逐步推廣中國茶文化到世界各地。
歐盟、日本、美國等傳統茶葉出口市場頻繁地修訂茶葉農藥殘留限定標準,但由于中國茶企較多為小規模企業,茶園種植技術、茶農專業化不高;并未能形成較大規模化的生產來保證茶葉品質標準化;并未建立茶葉貿易管理制度等調控機制,采用簡單的對手交易。因此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能力不明顯。為此,茶企與政府應進行聯動治理。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不斷優化國內茶葉食品安全標準,不斷對標國際茶葉進口大國的茶葉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綜合CPTPP 成員國茶葉檢測標準,主動更新,定期組織茶企學習,制定相關考核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茶葉的質量檢測,建立對接CPTPP、國際的茶葉食品安全標準。茶企本身應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有機茶園、富硒茶園等高標準,集約化更高的茶園。探索當地科研機構、專家學者定期入駐茶企進行技術指導。因此,政府在此供應鏈升級中,也應建立獎勵機制,對轉型茶企進行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補貼,并做好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對接,讓科研成果產出最大化。在茶葉質量提高的同時,也應對茶葉進行不同層次的產品定位。通過上述數據分析,CPTPP 成員國內,越南、日本等國,CPTPP成員國外,譬如肯尼亞、斯里蘭卡、英國等國,都具有一定茶葉市場份額,只有在整體茶葉質量提高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對標不同層次市場的茶葉質量,才能盡可能打破技術貿易壁壘,更全面地占據茶葉市場。
在世界茶葉市場供應量不斷增長,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茶企應更加注重品牌建設,提升本國品牌形象,增強消費者粘性。在當下茶葉的終端消費日趨綠色化、可持續化、個性化,體現在茶葉供應、貿易環節,則要求茶企對于茶葉本身以及對于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更加精細化。在面向CPTPP 成員國出口茶葉時,茶企自身應積極做好茶葉質量提升,包裝在環保前提下,應更符當下的消費喜好,宣傳好企業文化。不并且目前具有一定貿易優勢、茶葉質量佳、具備茶葉大規模生產能力的茶企應與政府積極探索茶葉生產、貿易、售后等標準。不斷提高茶葉生產技術,加強茶葉產品的自主研發,延長茶葉產業鏈,增強茶葉衍生產品附加值。宏觀層面的支持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高端的茶葉自主品牌的打造,不僅要茶企的創新與匠人精神,政府也應進行一定的政策與資金支持。在加強對茶企茶葉質量檢測,不讓不達標茶葉流入市場的同時,政府及相關部門對于民營茶企進行企業轉型、擴大生產規模等行為的融資,應給予一定的優惠。更應利用好2022 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這一殊榮,以及“國際茶日”的契機,向CPTPP 以及世界茶葉市場做好中國茶葉文化的輸出與推廣。
從對茶葉出口前列的國家的觀察發現,較大一部分國家均建立了茶葉拍賣機制。所謂茶葉拍賣機制,便是茶葉在出口前在國內通過拍賣市場進行不斷交易后才流入國際市場。通過茶葉拍賣機制,不僅可以掌握控制權,而且可以抵制茶企的無序競爭。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明確表明何種茶葉類型必須經過拍賣機制后才能在國際市場交易。制定茶葉出口貿易的控制機制,只有明確好管控單位、拍賣準則、質量標準等一系列具有時效性及時更新的規則,才能更好引導茶葉拍賣市場秩序,不斷規范拍賣交易流程。建立茶葉拍賣機制,正式通過實際管理,嚴格保障茶葉產中以及產后的交易流轉,極大程度能夠提高茶葉質量改善。不斷推進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規范,對標國際高質量茶葉,占據國際新潮茶葉市場,從而最大可能把握市場行情,掌握茶葉國際定價權,進而不斷鞏固、擴大茶葉出口份額。
CPTPP 脫胎于TPP,美國退出后,CPTPP 整體框架下缺少大國支撐,成員國原材料等嚴重依賴協議外國家的供應與消費。中國的加入將為CPTPP 市場注入貿易活力,整體貿易維度將得到較大提升,極大地維持成員國之間農產品的貿易持久性與豐富性。
CPTPP 作為致力于打造零關稅貿易圈的協議,關稅減免過渡期較短,在協議實施后,農水產業81.7%的商品將立即實現零關稅。且在現代農業技術合作方面,CPTPP 要求各成員國共享現代農業技術,且在農業技術交易市場,以及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等方面,更具透明度。對我國農產品品質提升具有極強的推動性,倒逼我國國內農業現代化改革,農業生產技術深化轉型。有益于國內完善相關農業發展政策、促進農業綜合性發展。有利于提升我國農業國家化水平,不斷加強與CPTPP 發達成員國農業標準適配。
CPTPP 作為國際高水平、高標準的自貿協定,對中國是機遇也是挑戰。在環境方面,要求通過高標準、高水平的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且CPTPP 成員國中,譬如日本、新加坡等,都制定了詳細、嚴格的進口農產品農藥殘留標準。但目前,我國仍然是世界農藥第一大生產國,且農作物單位面積農藥劑量超過世界平均標準,但整體農藥利用率不高,因此近年來,我國不斷推行微生物農藥,逐漸減少化學農藥投入。但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微生物農藥使用量都分布在美洲和歐洲地區,亞洲地區只不足兩成。因此,我國在與CPTPP 市場進行農產品貿易時,往往會面臨技術性壁壘。
CPTPP 也是少有會涉及國有企業補貼視角的自貿協定。CPTPP 協定下,要求取消農業經營權的限制,并且不能對農業類國有企業進行任何形式的補貼。但目前,我國一部分農產品以及大宗農產品貿易依舊是通過國有企業進行對外貿易,民營企業從規模或是技術等方面來看,應對貿易風險和壁壘的能力不突出,因此我國在與CPTPP 市場農產品貿易時,會削弱我國整體對外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