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湛露 蔡懷濱 張雨 高艷梅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前景理論分析認知偏差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機理,利用廣東省880份調查數據進行實證檢驗,以期引導農戶自愿有償退出,提升政策實施成效,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研究結果:(1)信息認知偏差以1%的統計水平顯著影響退出意愿,回歸系數為-1.830,其中負面經驗錨定和高價格錨定顯著抑制農戶退出意愿;(2)群體認知偏差以1%的統計水平顯著影響退出意愿,回歸系數為-1.336,農戶正面從眾程度越高,退出意愿越強;(3)功能認知偏差以1%的統計水平顯著負向影響退出意愿,回歸系數為-0.782,高程度的保障、經濟、心理功能感知顯著降低農戶退出意愿。研究結論:由于存在錨定、從眾、稟賦效應,農戶在宅基地退出行為決策中易形成信息、群體、功能認知偏差,最終影響其退出意愿。據此,增強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重點要從削弱負面經驗錨定的抑制作用、發揮正面從眾心理的促進作用、減輕稟賦效應和高價格錨定的負面影響三方面著手,加強信息化的基層動員宣傳力度,發揮正向化的群體規范引導效用,制定多元化的退出補償標準體系。
關鍵詞:認知偏差;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宅基地退出意愿;前景理論;錨定效應;從眾效應;稟賦效應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158(2023)03-0059-12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三權分置背景下宅基地使用權流轉:農戶行為選擇與政策工具響應”(GD20CGL5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城市更新模式選擇對其實施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中介效應”(20YJA63003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兩棲”農戶城鄉置業策略選擇與宅基地流轉耦合分析研究——以廣東省為例(18YJAZH121)。
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向縱深推進,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然而農村居民點規模卻有增無減,宅基地低效利用且閑置浪費嚴重,城鄉用地矛盾加劇。近年來,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積極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出臺宅基地“三權分置”、保障村民“戶有所居”等一系列政策引導農戶自愿有償退出,從而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然而在實踐中,信息不對稱、補償標準難達一致等矛盾突出,導致農戶對宅基地退出的正面響應程度普遍較低[1],政策實施效果不顯著。
在此背景下,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因素成為學界研究熱點。現有研究:一是基于宏觀政策制度,從宅基地確權[2]、退出補償標準[3]及模式[4]等方面,分析退出影響因素、意義及機制。二是基于中觀社會層面,涉及社會特征和社會保障兩方面。社會特征中,社會信任、社會網絡、社會規范等鄉村社會資本直接影響農戶退出選擇[5],而農戶在群體規范下的從眾示范效應[6]和鄉土情結[7]則通過認知間接影響退出決策;對失地后權利[8]、養老[9]等社會保障的擔憂也會顯著影響退出意愿。三是基于微觀農戶視角,探究農戶個體特征和心理認知因素對退出意愿的影響。個體特征中,生計資本[10]、家庭生命周期[11]、政策了解程度[12]等顯著影響退出意愿,農戶分化、代際差異、信息能力通過價值認知[13]、政策認知[8]間接影響退出意愿;農戶心理層面的宅基地功能[14]和產權認知[15]、利益與風險感知[16]等認知因素影響退出決策,錨定心理、現狀偏見、稟賦效應[17]等心理因素直接影響退出意愿。
宅基地退出意愿本質上取決于農戶個體的行為決策傾向,然而受有限認知、決策情境、情感依賴等因素限制,農戶在認識和判斷時易與事實本身、標準規則間產生偏離或偏離傾向,形成認知偏差[18]。根據前景理論[19],為使決策貼近實際最優,必須考慮造成決策與客觀結果之間偏差的因素。作為宅基地退出的有限理性行為主體,農戶囿于錨定效應、從眾效應、稟賦效應,在信息獲取、群體規范、宅基地功能認知三方面偏離客觀事實與判斷標準,形成認知偏差①,影響其退出行為決策,而前景理論為解釋認知偏差如何影響退出意愿提供了契合的理論基礎。
學界從多視角研究了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因素,為解決宅基地退出問題提供了諸多思路。許多學者長期關注農戶心理認知因素并探索其與退出意愿的關系,但鮮有研究將這類心理認知因素梳理到認知偏差框架下,探討農戶認知偏差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機理,這可能是目前我國農村宅基地退出不暢的一個重要原因。鑒于此,本文以認知偏差為視角,借助前景理論,從信息、群體、功能三個維度提出農戶認知偏差對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的解釋框架,利用廣東省880份調研數據,運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實證檢驗,以期增強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并引導其自愿有償退出,為提升政策實施成效、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1.1 前景理論
鑒于傳統期望效用理論②不適合解釋風險環境和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行為,KAHNEMAN和TVERSKY基于“有限理性”[20]提出前景理論,認為人們對不確定性事件進行判斷和評估時,通常會設定一個參照點,并據此確定收益或損失,決定可能結果的取舍[19]。當決策者對變化因素產生反應時,其經驗就是參照點,給定價值下的認知則依賴于此參照點。
近年來,前景理論廣泛用于解釋失地補償[21]、宅基地退出及流轉[22]等情境中的農戶個體決策行為,具有良好的解釋力與適用性。農戶在宅基地退出決策中因信息獲取、群體規范、功能認知三方面偏離客觀事實與判斷標準而形成認知偏差,最終影響其退出選擇。在此過程中,既存在不確定性事件產生的風險,也存在依賴參照點確定收益或損失的偏差認知對決策結果的影響,這與前景理論所描述的決策情境相契合。

運用前景理論分析宅基地退出決策可分為編輯和評價兩個階段。在編輯階段,認知偏差一方面通過影響參照點水平,調整價值函數主觀收益與損失大小,從而影響前景值;另一方面通過影響權重函數,以主觀概率代替客觀概率,進而影響前景值[25]。農戶受認知偏差影響而調整預期補償價格,形成一定參照點水平,同時使客觀概率轉化為主觀概率;基于主客觀之間的偏差值,產生“損失”或“收益”的價值感知,得出價值函數和權重函數的值。在評價階段,農戶對每個被編輯過的前景加以評價,按照式(1)計算各方案前景值并選擇最高值,據此產生不同行為決策傾向[24],即不同退出意愿。
1.2 研究假說
宅基地退出行為決策中,農戶作為“有限理性”的行為經濟人,受錨定、從眾、稟賦效應的心理認知因素影響,信息獲取普遍受限、趨于追隨群體規范、功能感知程度過高,從而形成信息、群體、功能認知偏差。根據前景理論分析框架,由于不同維度和程度的認知偏差,農戶主觀視退出宅基地為一種損失或收益,并依據自身風險傾向做出行為決策,最終影響退出意愿(圖3)。
1.2.1 信息認知偏差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
處于不確定情境中的個體在判斷與決策時往往會不斷調整參照點水平,使最終估計結果趨于初始錨定信息,從而形成決策偏差[26],這種信息上的認知偏差即表現為錨定效應[27]。農戶在宅基地退出決策中,一方面易受政府強力推進行為①、情緒性拆遷和上訪事件等負面信息影響,形成初始經驗錨定,過分注重偶然性事件[28],產生刻板印象和排斥心理;另一方面會根據錨定的外部價格②調整預期補償和風險估計。基于前景理論,當農戶主觀錨定負面經驗信息和偏高價格時,錨定效應增強,視退出為損失,具有風險偏好的行為決策傾向,宅基地退出意愿較弱;反之則退出意愿較強。據此提出假說H1:信息認知偏差顯著影響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負面經驗錨定和高價格錨定顯著抑制退出意愿,而正面經驗錨定和低補償價格錨定對退出意愿具有促進作用。
1.2.2 群體認知偏差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
個體易在他人行為相關信息的影響下做出與其內容一致的判斷或決策[29],這種基于社會群體行為而產生的認知偏差即表現為從眾效應[27]。農戶群體生活環境相似、交往密切頻繁、風險感知不足[30],認知和經歷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因此個體易跟隨大眾做出行為決策。基于前景理論,當親友、同村及村外人退出意愿普遍較高時,農戶受較強的從眾心理影響而降低對退出補償的期望,具有風險規避的行為決策傾向,宅基地退出意愿較強;反之則退出意愿較弱。據此提出假說H2:群體認知偏差顯著影響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當親友、同村人、村外人普遍積極響應退出政策時,農戶較強的從眾心理顯著增強其退出意愿,而從眾程度越低,退出意愿越弱。
1.2.3 功能認知偏差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
宅基地承載著農戶的保障、經濟和心理寄托等功能,其“人格財產”屬性是農戶稟賦效應的來源[31]。稟賦效應指個體得到某物品的支付意愿(WTP)通常低于出讓該物品的受償意愿(WTA)[32],即人們對擁有的物品有更高的價值評價[33]。宅基地退出決策中,農戶的功能感知程度越深,對宅基地的依賴程度和退出成本感知越高,受償預期就越高,相應稟賦效應越強[14]。一方面,宅基地的生活居住、抵御風險等保障功能和生產經營、補償增值等經濟功能使農戶主觀判定宅基地重要,強化稟賦效應;另一方面,“家宅”“祖產”觀念根深蒂固的農戶精神寄托較強,不愿脫離與鄉土社會的緊密聯系和情感鏈接,難以承受“人—地”剝離的痛苦[34]。綜上,農戶對宅基地的高估值與低客觀價值之間的差值就是功能認知偏差的體現。基于前景理論,農戶稟賦效應越強,退出的損失感越強,具有風險偏好的行為決策傾向,宅基地退出意愿較弱。據此提出假說H3:功能認知偏差顯著抑制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農戶對宅基地的保障、經濟、心理功能感知越完備,稟賦效應越強,退出意愿越弱。
2 數據來源與研究設計
2.1 數據來源
廣東省2018年宅基地總量約700 000~850 000 hm2,“一戶多宅”、閑置浪費等歷史問題嚴峻。隨著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失衡、農村勞動力外流加劇了宅基地用地問題[35]。歷來,廣東省都高度重視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全國宅基地改革試點的先行地區。韶關南雄、珠海斗門、佛山南海、肇慶德慶、惠州龍門、汕尾陸河作為新一輪改革試點前沿地,對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進行了有益探索,更為其他地區的改革起到了帶動和示范作用。因此,選取廣東省作為研究區域具有典型代表性。
課題組首先于2021年7月在佛山南海選取5個村莊開展預調研,根據收集結果修正問卷設計后,于2021年8月—2022年1月深入廣東省17個市、172個自然村進行調研,根據隨機抽樣原則,采用問卷調查、隨機走訪、入戶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共收集問卷910份,其中有效問卷880份,有效回收率96.70%。調查的17個市中,東莞市收集問卷32份,佛山104份,汕尾43份,河源25份,江門40份,揭陽50份,茂名58份,梅州37份,清遠46份,汕頭28份,陽江37份,湛江31份,肇慶91份,珠海33份,廣州51份,惠州85份,韶關89份。
如表1所示,樣本農戶中54.66%為男性,年齡超過40歲的占比66.70%。大多數農戶的受教育程度為初中(30.11%)和小學及以下(27.61%),76.14%農戶家庭的非農收入占比超過75%。宅基地資源稟賦特征中,“一戶一宅”占比53.18%,其中長期閑置率達13.46%;46.82%的農戶擁有兩塊及以上宅基地,其中長期閑置占比高達38.83%,說明廣東省宅基地閑置浪費較為嚴重。此外,課題組在走訪過程中發現,樣本地區農戶自愿有償退出閑置宅基地的案例極少,個別成功退出的農戶均具有進城落戶已久和閑置宅基地破損嚴重且無法修繕的顯著特征;而農戶猶豫觀望、不愿退出的主要原因是補償未達自身預期,以及希望保留閑置宅基地以作他用。
2.2 變量設計
2.2.1 被解釋變量
被解釋變量是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由于補償標準不僅是影響農戶宅基地退出內在動力、積極性[14]和意愿的重要因素[10],也是能否滿足其退出后需求的現實考量因素[36],故本文將宅基地退出條件界定為“一定補償標準下”的有償退出。結合調研地宅基地現狀與制度改革實際,根據不同的退出對象將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分為“一戶多宅”和“一戶一宅”兩種情景。其中,“一戶多宅”退出屬于超宗退出,“一戶一宅”退出包括超面積和未超面積兩種情形①。由于不同退出情景的補償標準不同,且各補償標準的地域差異明顯,因此實地調研時預先告知農戶當地現行的退出補償標準,并通過詢問“一定補償標準(即調研地現行補償標準)下您是否愿意有償退出宅基地?”來獲取其宅基地退出意愿。
2.2.2 核心解釋變量
為表征農戶在宅基地退出過程中囿于錨定、從眾、稟賦效應而產生的認知偏差,從信息、群體、功能認知偏差3個構面中選取12個核心解釋變量,采用Likert五分量表設置選項。其中,用經驗錨定和價格錨定表征信息認知偏差;用親友從眾、村內從眾、村外從眾表征群體認知偏差;用農戶對宅基地的保障、經濟和心理功能感知表征功能認知偏差。
2.2.3 控制變量
為提高回歸結果的可信度,結合已有研究,選取農戶個體、家庭和宅基地特征作為控制變量。其中,農戶個體特征選取性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家庭特征選取非農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宅基地特征選取宅基地塊數和面積(表2)。
2.3 模型構建與檢驗
2.3.1 模型構建
鑒于自變量與因變量均為離散型變量,且因變量是二分定性變量,因此用0和1表示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Y),構建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計量分析。
2.3.2 信度和效度檢驗
對12個核心解釋變量進行整體信度和效度檢驗。結果顯示: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636,量表設計可靠性較高;KMO值為0.740,Bartlett球形檢驗的顯著性為0.000,問卷效度良好。
2.3.3 多重共線性檢驗
采用Tolerance法和VIF診斷法檢驗解釋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結果顯示:Tolerance值均介于0.1~1。VIF的最大值為1.789,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顯著共線性問題。
3 實證結果與分析
3.1 信息認知偏差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
表3中模型1反映信息認知偏差的回歸結果,模型2引入信息認知偏差下的經驗錨定和價格錨定。模型1中,信息認知偏差回歸系數為-1.830,以1%統計水平顯著影響退出意愿,說明農戶錨定效應越強,退出意愿越弱。模型2中,經驗錨定和價格錨定回歸系數為分別為-1.649和-0.523,均以1%統計水平顯著影響退出意愿,說明農戶錨定負面經驗信息程度越高、預期補償參考其他價格比重越高,退出意愿越弱。可見農戶在決策是否退出時受錨定效應影響,根據自身經驗和價格參照水平形成信息認知偏差,視退出為損失,從而降低退出意愿。假說H1成立,這也與楊玉珍[28]的實證結論一致。
3.1.1 經驗錨定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
表4中模型3反映經驗錨定的回歸結果,模型4引入經驗錨定下的意義感知、事件評價和政府評價。模型3中,經驗錨定回歸系數為-1.624,以1%統計水平顯著影響退出意愿,說明農戶錨定負面經驗信息程度越高,退出意愿越弱;反之退出意愿越強。模型4中,意義感知、事件評價、政府評價回歸系數為-1.001、-0.477和-0.252,分別以1%和1%和5%統計水平顯著負向影響退出意愿,說明農戶對宅基地退出意義的肯定程度越低、對退出過程中情緒事件的錨定越深刻、對政府行為的評價越低,退出意愿越弱。這表明農戶受到負面刻板信息影響,形成歪曲片面的認知偏差,擔心自身利益在宅基地退出政策中受損,從而降低退出意愿。這驗證了本文的研究假說,也與鄧蘇玲[37]的實證檢驗結果一致。
3.1.2 價格錨定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
表5中模型5反映價格錨定的回歸結果,模型6引入價格錨定下的商品住宅錨定、征地拆遷錨定和異地退出錨定。模型5中,價格錨定回歸系數為-0.460,以1%統計水平顯著影響退出意愿,說明農戶形成預期補償時參考其他價格的比重越高,退出意愿越弱。正如前景理論所提出的,錨值會對決策產生重要影響[19],在宅基地退出決策中,農戶傾向于錨定高補償價格,導致損失感增強,從而降低退出意愿。模型6中,商品住宅和征地拆遷錨定的回歸系數為-0.384、-0.267,均以1%統計水平顯著影響退出意愿,說明農戶錨定城鎮商品房與征地拆遷補償價格的程度越高,退出意愿越弱。實地調研中發現,相較于這兩者,農戶普遍認為宅基地退出補償價格較低,政府或村集體的補償無法激勵其退出。這與已有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在具體補償方式上,大多數農戶認為貨幣補償應高于商品房價格[38],而一旦政府激勵不足,農戶就不再支持宅基地有償退出政策[39]。異地退出錨定回歸系數為0.146,以5%統計水平顯著影響退出意愿,說明農戶錨定其他地區退出補償價格的程度越高,退出意愿越強。這可能是由于現實中各地退出補償價格普遍較低,當錨定其他地區的低水平補償價格時,農戶預期較低,損失感較弱。根據前景理論,當農戶主觀錨定偏低價格時,錨定效應減弱,視退出為收益,具有風險規避的行為決策傾向,最終提高退出意愿。
3.2 群體認知偏差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
表6中模型7反映群體認知偏差的回歸結果,模型8引入群體認知偏差下的親友從眾、村內從眾、村外從眾。模型7中,群體認知偏差回歸系數為-1.336,以1%統計水平顯著影響退出意愿,說明農戶正面從眾程度越高,退出意愿越強。模型8中,親友、村內、村外從眾回歸系數為-0.381、-0.631和-0.322,均以1%統計水平顯著影響退出意愿,說明當親友、同村及村外人普遍愿意退出時,農戶較高的從眾程度引起較高的退出意愿。可見在受到從眾意識和其他農戶退出的雙重影響下,有限理性的農戶趨于追隨大眾的行為選擇,自愿有償退出閑置宅基地,這與已有研究結論[5]吻合。親友、同村及村外人退出意愿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農戶參考,使其在從眾心理影響下與群體行為保持一致,假說H2成立。
3.3 功能認知偏差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
表7中模型9反映功能認知偏差的回歸結果,模型10引入功能認知偏差下的保障、經濟、心理功能感知。模型9中,功能認知偏差回歸系數為-0.782,以1%統計水平顯著負向影響退出意愿,說明農戶對宅基地功能感知越完備,稟賦效應越強,退出意愿越弱。這與已有研究結論[24]吻合,驗證了宅基地是具有較高稟賦效應的典型人格財產,導致農戶主觀抬高估價,形成與低補償標準間的偏差,造成政府和農戶在宅基地有償退出工作中無法達成一致[31]。模型10中,保障、經濟和心理功能感知回歸系數為-0.262、-0.228、-0.293,均以1%統計水平顯著負向影響退出意愿,說明農戶對宅基地的保障、經濟和心理功能感知越完備,稟賦效應越強,退出意愿越弱。李春華等[14]也得出一致結論,農戶對宅基地功能認知越充分,退出成本感知越高,需以其預期補償方可彌補功能消失帶來的全部損失。因此,稟賦效應會使農戶產生不同程度的功能認知偏差,使其調整受償意愿從而趨于不退出,假說H3成立。
3.4 控制變量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
綜合上述各模型的檢驗結果,年齡和非農收入占比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較為顯著,其余控制變量均無顯著影響。本文僅以表7中模型10為例,分析功能認知偏差下控制變量對退出意愿的影響。其中,年齡和非農收入占比分別以10%和1%的統計水平顯著影響退出意愿,其余控制變量顯著性均大于0.1。
年齡回歸系數為-0.130,說明農戶年齡越大,退出意愿越弱。原因可能是年齡較大的農戶對宅基地的情感和經濟依賴較強,視其為人生歸宿和重要保障;而較年輕的農戶與宅基地的情感聯系較弱,且收入來源相對穩定,因此經濟依賴也較弱。相比之下,年齡較大的農戶更難接受退出宅基地帶來的失地損失和情感剝離痛苦。
非農收入占比回歸系數為-0.244,說明農戶家庭收入中非農收入占比越大,退出意愿越弱。首先,可能是由于非農收入占比較大的農戶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較好,不急于通過有償退出將宅基地變現補貼家用、換取購房資金,對貨幣補償金額也不敏感,因此退出意愿較弱;其次,這類農戶家庭一般依賴宅基地經營副業,退出會對其當前收入產生影響[40],從而抑制退出意愿。
3.5 穩健性檢驗
運用改變樣本容量法進行穩健性檢驗,隨機抽取90%的樣本量,重復前文步驟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各模型中變量的顯著性水平較前文均無明顯變化,且信度、效度和多重共線性診斷均通過檢驗,分析結果較為穩健。受篇幅所限,本文只列出信息認知偏差下經驗錨定及其三個指標對退出意愿影響的穩健性檢驗結果(表8)。與模型3、模型4對照,模型11、模型12中解釋變量與控制變量的顯著性水平無明顯變化,分析結果較為穩健。
4 結論與建議
農戶在宅基地退出決策過程中存在的信息、群體、功能認知偏差對其退出意愿具有顯著影響。其中,負面經驗錨定和高價格錨定顯著抑制退出意愿;正面從眾心理顯著增強退出意愿;農戶對宅基地的保障、經濟、心理功能感知越完備,稟賦效應越強,退出意愿越弱。據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是加強信息化的基層動員宣傳力度。為避免農戶因信息認知偏差而產生的片面認識和排斥心理,應暢通多方渠道以實現農戶與政府之間的有效溝通。具體可動員村委、宗族精英等志愿組織,通過“政策公聽會”等形式建構共識平臺與互動學習模式,形成“農戶—政府”有效交流機制,從而削弱負面經驗錨定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抑制作用。
二是發揮正向化的群體規范引導效用。為促進農戶因群體認知偏差而增加的宅基地退出行為效用,應充分發揮農村社會顯著的差序格局和人際關系網絡的正向作用,積極引導農戶做出退出決策。具體可組織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戶與村內退出成功的先行示范者成立指導互動小組,并通過廣播、新媒體等多元介質傳遞正面信息與退出經驗,幫助認知有限的農戶理性分析退出利弊,消除后顧之憂,從而發揮正面從眾心理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促進作用。
三是制定多元化的退出補償標準體系。為消除農戶對宅基地的功能認知偏差和因錨定高補償價格而形成的信息認知偏差,應從政府補償標準和農戶成本感知兩方面入手。首先,需結合各地實際制定不同的評估和補償標準,切忌“一刀切”;其次,通過公示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退出補償標準體系,拓寬農戶認知渠道,規避其預期補償遠高于政府實際補償的情況;最后,通過落實福利政策、提高補償標準,增加農戶退出的收益分成,規定退出一定面積即可獲得獎勵基金,并作為城鎮購房低息貸款的重要憑證,以緩解農戶的失地痛苦與生存壓力,從而減輕稟賦效應和高價格錨定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抑制作用。
致謝:感謝華南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系林思妍、曾俊鋒、鄭松清同學參與了實地調研、數據收集和整理工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李瑞琴.農村宅基地退出的農戶響應研究——基于四川省成都市12村486個樣本農戶的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14(4):43 - 52.
[2] 吳郁玲,杜越天,馮忠壘,等.宅基地使用權確權對不同區域農戶宅基地流轉意愿的影響研究——基于湖北省361份農戶的調查[J] .中國土地科學,2017,31(9):52 -61.
[3] 劉丹,鞏前文.功能價值視角下農民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補償標準測算方法[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0,25(12):173 - 183.
[4] 余永和.農村宅基地退出試點改革:模式、困境與對策[J] .求實,2019(4):84 - 97,112.
[5] 鄒秀清,武婷燕,徐國良,等.鄉村社會資本與農戶宅基地退出——基于江西省余江區522戶農戶樣本[J] .中國土地科學,2020,34(4):26 - 34.
[6] 張文斌,王景梅,蘇孜.基于行為決策理論的宅基地退出影響因素分析——甘肅省654戶調查數據的實證[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1,34(4):63 - 70.
[7] 漆彥忠.宅基地的符號性與宅基地退出中的鄉土慣習——以已購房農民為例[J] .長白學刊,2020(1):112 -119.
[8] 孫鵬飛,趙凱.權利保障、信息能力與農戶宅基地退出政策滿意度——基于安徽省金寨縣335個農戶樣本[J] .農村經濟,2020(9):42 - 50.
[9] 張怡然,邱道持,李艷,等.農民工進城落戶與宅基地退出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重慶市開縣357份農民工的調查問卷[J] .中國軟科學,2011(2):62 - 68.
[10] 鄺佛緣,陳美球.風險預期、生計資本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及其代際差異——基于江西省456份農戶調查數據[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1,20(1):92 - 101.
[11] 李敏,陳堯,唐鵬,等.家庭生命周期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J] .資源科學,2020,42(9):1692 - 1703.
[12] 張羽豐,孫江濤,李青松,等.豫東農區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以扶溝縣為例[J] .中國農學通報,2022,38(2):150 - 156.
[13] 楊慧琳,袁凱華,陳銀蓉,等.農戶分化、代際差異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基于宅基地價值認知的中介效應分析[J] .資源科學,2020,42(9):1680 - 1691.
[14] 李春華,趙凱,張曉莉.功能認知對農戶宅基地退出補償期望的影響——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視角[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21,42(4):640 - 651.
[15] 鄒秀清,李致遠,謝美輝.農民產權認知沖突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J] .江西社會科學,2021:41(2):228 -239.
[16] 李敏,馮月,唐鵬.農村宅基地退出農戶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四川省典型地區的調研數據[J] .西部論壇,2019,29(5):45 - 54.
[17] 楊玉珍.農戶緣何不愿意進行宅基地的有償騰退[J] .經濟學家,2015(5):68 - 77.
[18] 鄭雨明.決策判斷中認知偏差及其干預策略[J] .統計與決策,2007(10):48 - 51.
[19] 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 Econometrica, 1979, 47(2): 263 -291.
[20] SIMON H A.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J]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5, 69(1): 99 - 118.
[21] 吳宗法,詹澤雄.前景理論視角下失地補償理論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14(11):4 - 13.
[22] 莊晉財,齊佈云.前景理論視角下不同類型農戶的宅基地退出行為決策研究[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2,21(1):87 - 94.
[23] 吳淑萍,楊贊.土地供應計劃對地方政府土地供應決策的影響:基于前景理論的分析[J]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58(9):849 - 857.
[24] 趙凜,張星臣.基于“前景理論”的先驗信息下出行者路徑選擇模型[J] .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6(2):42 - 46.
[25] 袁樂平,王安琪.認知偏差對知識型員工流動決策影響研究——基于前景理論參照點[J] .中國勞動,2015(8):78 - 83.
[26] 李斌,徐富明,王偉,等.錨定效應的研究范式、理論模型及應用啟示[J] .應用心理學,2008,14(3):269 - 275,281.
[27] 李富軍,楊春鵬,呂世瑜,等.認知偏差理論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 .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9(4):90 - 96.
[28] 楊玉珍.宅基地騰退中農戶行為決策的理論解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14(4):53 - 62.
[29] 宋官東.從眾新論[J] .心理科學,2005(5):1174 - 1178.
[30] 張琪,王拉娣,杭斌.農村居民“新農保”:從眾效應下的參保選擇[J] .統計學報,2021,2(3):20 - 31.
[31] 牛小凡,楊玉珍.宅基地稟賦效應的測度及影響因素[J] .經濟問題,2021(4):96 - 103.
[32] THALER R.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 .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80, 1(1): 39 - 60.
[33] 鐘文晶.稟賦效應、認知幻覺與交易費用——來自廣東省農地經營權流轉的農戶問卷[J] .南方經濟,2013(3): 13 - 22.
[34] 劉守英.城鄉中國的土地問題[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5(3):79 - 93.
[35] 徐濤,朱紫陽,丁華祥,等.鄉村振興背景下廣東省農村宅基地房屋特征[J] .熱帶地理,2022,42(1):148 - 159.
[36] 劉慶樂.農戶宅基地使用權退出價格形成機制探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2):170 - 176.
[37] 鄧蘇玲.民族地區農戶土地依賴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基于巴東縣的實證研究[J] .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8(1):46 - 54.
[38] 呂軍書,翁曉宇.農戶宅基地退出的補償意愿調查及政策建議[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1):51 - 59.
[39] 韓冬,韓立達,張勰,等.市場化視角下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研究[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8,39(1):19 - 27.
[40] 張文琦,曹月娥.城市近郊地區農戶宅基地退出影響因子研究——以新疆烏魯木齊縣為例[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7(5):104 - 110.
Effects of Cognitive Bias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880 Sample Farmers in Guangdong Province
ZOU Zhanlu1, CAI Huaibin1, ZHANG Yu1, GAO Yanmei1,2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Resources Monitoring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 of South China,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cognitive bias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withdraw from rural residential land based on prospect theory, by using 880 survey data in Guangdong Province for empirical testing, to guide farmers to voluntarily withdraw with compensatio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stitu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re adop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nformation cognition bias significantly affects farmers willingness to withdraw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t a statistical level of 1%, with a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1.830. Negative experience anchoring and high price anchoring significantly inhibit withdrawal willingness. 2) The group cognitive bias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withdrawal willingness at the statistical level of 1%, and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is -1.336. The higher the positive conformity of farmers, the stronger their withdrawal willingness. 3) The functional cognitive bias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withdraw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t a statistical level of 1%, with a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0.782. High levels of security, 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 percep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 withdrawal willingness. In conclusion,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anchoring, conformity and endowment effect, it is easy for farmers to form information, group and functional cognitive bias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which ultimately affects their willingness. Accordingly, to increase farmers withdrawal willingness,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three aspects: weakening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negative experience anchoring, playing the promoting role of positive conformity psychology, and alleviat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endowment effect and high price anchoring.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mobilization and publicity of informatizat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exert positive group norms and guiding effects, and formulate a diversified withdraw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system.
Key words: cognitive bias;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illingness to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prospect theory; anchoring effect; conformity effect; endowment effect
(本文責編:張冰松)
①認知偏差是一種受隨機因素影響的系統性偏差,其影響是雙向的:有時這種偏離的傾向可使人在認識加工過程中快速簡捷地作出判斷,從而節省大腦的認知資源;但有時也可能受到情緒或意愿等因素誤導,作出夸大事實甚至脫離事實的判斷,這時的認知偏差是錯誤甚至荒謬的[18]。本文中的“認知偏差”是指農戶囿于錨定效應、從眾效應、稟賦效應,在信息獲取、群體規范、宅基地功能認知三方面偏離被認知的客觀事實本身、應遵從的標準規則和理論結果而產生的一種認知上的偏差。
②早期研究中,期望效用理論慣用于解釋理想環境下的風險決策行為。通常各人主觀追求的效用函數不同、對各種可能性的主觀概率感知不同,導致判斷和決策因人而異。但為滿足該理論“理性人”假設,效用函數必須具有一致性,主觀概率必須滿足概率論基本原理,從而出現阿萊悖論和埃爾斯伯格悖論。
①如合村并居“一刀切”、強迫農戶上樓等行為。
②如城鎮商品房價格、征地拆遷補償價格、其他地區宅基地退出補償價格等。
①通過預調研發現,無論“一戶多宅”和“一戶一宅”是否處于閑置狀態,只要補償標準符合預期,農戶均愿意退出。因此,上述兩種退出情景均包含了宅基地的閑置與非閑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