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琪



編者按:今年,西泠印社迎來建社一百二十年華誕。十一月十日至十五日,西泠印社先后舉行社慶大會、社員大會、系列成果展、學術研討會等系列活動。回顧歷史,西泠印社前輩同仁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的宗旨,在傳承與開拓詩、書、畫、印等文化藝術領域留下了難以估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價值。在這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間節點,梳理西泠印社創立、壯大以及新世紀以來發展的歷史脈絡,探究社團的定位與組織,社團的機制創新、搭建平臺、藝術創作、學術研究、編輯期刊等各方面的踐行,都有積極的意義。
丁 仁
丁仁(一八七九—一九四九),原名仁友,字子修,一字輔之,以字行,號鶴廬,又號簠叟。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先生出身讀書世家,遠祖丁國典于梅東里建『八千卷樓』藏書。祖丁申、叔祖丁丙于庚辛浙變后重建文瀾閣,收拾叢殘,編刊地方文獻,又匯集浙地文獻、書畫、印章,對杭城社會、經濟、文化建設厥功至偉。父丁立誠在其父輩收集丁敬印章的基礎上增收黃易、蔣仁、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印章合為『西泠八家』。
家風濡染之下,先生『始成童,即喜閱前人刻印』。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與葉銘于西湖丁家山筑舍讀書,過從甚密。又常與王禔等于人倚樓鑒賞藏印,編鈐家藏『西泠八家』印譜,眾人『慨然有感印之將湮沒也』。光緒三十年(一九0四),先生將數峰閣之側祖產荒地獻出,與葉銘、王禔籌建西泠印社,吳隱則由滬遙通聲聞,以張其事。翌年于孤山之陽建仰賢亭,行祀典之風。故『西泠八家』為『浙派』篆刻淵藪,因印派而結印社,丁氏實為主導。
創社之后,先生劬勞社務。一九一二年梓行《西泠印社同人詩》;一九一三年九月西泠印社開社,先生造廬延請吳昌碩,并公推為社長;一九一四年,集二十八印人畫像勒石于仰賢亭壁;一九一五年與葉銘、王禔同編《西泠印社志》;一九一六至一九二0年,在印社內整理摹刻丁敬手跡《硯林詩墨》;一九二一年,得人形石于九曜山之陰,乃建造丁敬像;一九二二年,將所得白堤錦帶橋舊石欄移架小龍泓洞閑泉、文泉之間,為印社添一勝跡;一九二三年,斥資建鶴廬,永為社產,不私所有;參與贖回漢三老石碑永存印社;建入口半坡石坊并撰聯『石藏東漢名三老,社結西泠紀廿年』;一九二四年,造鄧石如像。一九四九年清明,抱病參加西泠印社集會,回滬后病加重,于七月十二日病故于家中。臨歿猶心系印社,托王禔關照,并囑以可獻社于共產黨之語,足見大義。
先生與弟丁三在創制聚珍仿宋字體,創辦聚珍仿宋印書局并自任經理,一九二一年轉讓于中華書局,監造印行《四部備要》,所印書籍可與明清翻宋精槧媲美,為時稱賞。又歷任中華書局聚珍仿宋部主任、古書部主任、中華書局監察。一九三四年協助出版《現代篆刻》九集,為現代印學重要文獻。
先生中年后詩、書、畫、印全面發展,書宗甲骨文、金文,工致妍美。尤肆力于彼時新發現的甲骨文創作與研究,側重于藝術運用,嘗輯《商卜文集聯》,堪稱『頂流』。五十歲后壯游雁山、太華、開封、洛陽、金華、宜興、天臺、黃山、白岳等地,廣涉十余省,所到必以詩記詠,并以甲骨文寫成長卷《游水觀山集》。四十六歲始習畫梅,又擅繪松柏、蔬果,引入西洋水粉技法和意韻,設色妍雅明麗,所繪必題聯句或詩詞,獨具一格。
先生精研印學,繼承先人遺志,輯藏『西泠八家』印章五百余方,詳考其受主與流傳,又藏古印甚富,勤傳于譜。治印遠宗秦漢,近師浙派,羅榘贊『奏刀結字,有陳(秋堂)、趙(次閑)遺意』。所作印式多元,刀法精細,風格樸茂整飭,惜極少奏刀,印作存世稀少。入室弟子梁友三,此外汪開年、吳振平、丁機平、丁政平等皆承指授。生前編有《丁氏八家印選》《杭郡印輯》《石刻龍泓遺翰》《丁氏秦漢印緒》《觀水游山集》《明清名賢手翰真跡》《悲盦賸墨》《鶴廬詩詞稿》《鶴廬題畫集》《商卜文集聯》,又與俞人萃、葛昌楹、高時敷各出藏印,同編《丁丑劫余印存》。
吳隱
吳隱(一八六七—一九二二),原名金培,字石潛,號遯庵,五十歲改字潛泉,齋名籑籀簃。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先生性孝友誠篤,少年老成。以家貧,負笈來杭,與葉銘同學于戴以恒碑版鋪,并借居葉家,因成莫逆之交。后出游上海,以鐵耕置薄產。
光緒三十年(一九0四),與丁仁、葉銘、王禔發起創設西泠印社,先生同時開設店肆于上海,亦名『西泠印社』,發行印譜及有關印學書籍,為近代首家印學圖書出版機構。一九一二年,與丁仁、王禔、葉銘、唐源鄴等向杭縣知事呈文保護西泠印社。
先生熱心印社建設, 十年間捐資近五百洋。一九一四年西泠印社開社,力薦吳昌碩出任社長;一九一五年于丁仁所捐社址左側新購土地捐與印社擴大規模,建遯庵,鑿潛泉,吳昌碩為題銘;一九一九年構鑒亭;一九二四年建華嚴經塔。又味印亭、歲青巖,皆其不惜斥私財營之。他如還樸精廬、觀樂樓等,則謀諸族人出資興建,并舉舍于社而永不私有。一九二一年與印社同人六十余人集資贖回《漢三老諱字忌日碑》安置于西泠印社,與社藏北魏、元明墓志石刻等并筑石室永久保存。
先生性好讀書,嘗以平生未能多讀書而進于學者為憾,乃從繆荃孫習目錄之學。畢生購書、編書不輟,創新仿宋活槧排印叢籍。一九二0年網羅顧湘《篆學瑣著》失收印學論著及近人所著,輯成《遯盦印學叢書》二十五種;一九二一年輯成《遯盦金石叢書》,收錄稀見金石典籍十五種。又大力革新印譜制作方法,倡制鋅版鈐印,所制僅下原鈐印譜一等,為普及傳播印藝貢獻甚巨,為藝苑所見稱。其余鈐輯印譜、出版碑帖、畫冊及各類書籍無算。
先生善于經營聯絡,以西泠印社書籍、文房經營之便,廣交四海名士,在學術與商業兩方面奠定深厚基礎,為印社之宣傳與發展擘畫版圖。又篤于敬宗睦族之念,春秋必返棹展其祠墓,手輯支譜梓行之。此風延及印社,祭祀、修史,成為『西泠印社中人』職志。
先生嗜金石,工書畫,擅篆隸,尤精印學,收藏歷代古印及名家篆刻甚富。以所藏及商借印章,分類匯輯鈐拓成譜行世。精拓印文,并及旁款,集古今之大成,為未有之巨觀。先生篆刻宗秦漢及浙派,以工穩樸茂見長,復得吳昌碩示以鈍刀中鋒訣,高古蒼粹,迥異流俗。吳缶老稱許『于秦漢以外,能得三代古璽遺意。』
先生精于調制印色,所制『潛泉印泥』遠銷海外,吳缶老親為題名、訂潤,吳待秋繪圖,王國維、葉德輝、鄭孝胥、況周頤等題詩贊譽,又著有《印泥闡秘》。夫人孫錦亦工篆刻,子吳熊(幼潛)、吳瓏(振平)能傳其業。生平輯印譜有《遯庵印存》《周秦古璽》《遯庵秦漢古銅印譜》《遯庵集古印存》《遯庵秦漢印選》《秦漢百壽印聚》《籑籀簃古璽選》《浙西四家印譜》《鴛湖四山印譜》《缶廬印存》《吳石潛印存》《吳石潛摹印集存》等。另輯有《遯盦古陶存》《遯盦古鏡存》《遯盦瓦當存》《遯盦古泉存》《印人畫像》《古今楹聯匯刻》等。
王禔
王禔(一八八0—一九九0),初名壽祺,字維季,后更名為禔,號福庵(福廠),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別署鋤石農、屈瓠、印傭、羅剎江民、石奴等,七十后自號持默老人、持默居士,齋名游藝室、苦晚齋、春住樓、麋硯齋等。
先世為瑯琊王氏分支,祖王言為嘉慶舉人,父王同乃光緒進士。先生自幼在父兄濡染之下篤好金石翰墨,自云:『余年十二即解愛好印章,見汪(啟淑)丁(敬身)兩氏印譜,輒心儀焉。』先生與丁仁為總角之交,初任教于錢塘縣學堂(原崇文書院)。一九0四年與丁仁、葉銘、吳隱籌劃創立西泠印社,是年先生二十五歲。先生究心小學,年二十七著《說文部屬檢異》,三十七歲撰《麋研齋作篆通假》,為日后取得卓然的書法、篆刻藝術成就奠定基礎。一九一八年吳昌碩為先生訂潤例,贊其『博通籀史,精研訓詁』。
先生精算術、測繪,早年服務于滬杭鐵路局、湘鄂鐵路局。一九二0年受聘于北京臨時政府印鑄局任技正,一九二一年與易孺等人組成冰社。一九二四年應『清室善后委員會』(故宮博物院前身)聘請,出任古物陳列所鑒定委員,并參與《金薤留珍》的鈐拓。這一時期,還應金城之聘為『中國畫學研究會』顧問,受莊嚴之請擔任『圓臺印社』導師。
一九二七年,先生自北京至武漢,又因『寧漢合流』至南京。在任職于南京政府印鑄局時期,南京國民政府『中華民國之璽』即由先生篆文監制。先生因奔走半生而生退隱之志,于一九三0年冬正式辭職,定居上海,以鬻書鬻印供養家人。其退隱之后的職業書法、篆刻家經歷,為近現代篆刻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作品與素材。一九三七年后定居上海四明新村,此際日本侵華,山河破碎,先生憂國憂民,常以篆刻閑章明志遣懷,此際亦為其篆刻藝術最成熟階段。一九四五年,先生將《福庵印稿》七十八冊捐贈合眾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前身)。一九四七年,與劉海粟、唐云、賀天健等發起創立上海美術會。此后,由于衰年目力不濟等原因,先生篆刻日少,漸而封刀,一九四九年后基本只書不刻,故晚年印作鳳毛麟角。
一九四九年后,先生受聘為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出任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籌委會主任,受聘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一九五九年,先生將畢生篆刻精品三百余方捐贈上海市文管會(轉歸上海博物館)。一九六0年三月二日,病逝于四明新村,后安葬于杭州南山公墓。一九六四年,遺孀朱嫻秉承先生遺愿,將家藏書畫、印章、印譜、碑帖等八百八十七件,悉數捐獻給西泠印社。
先生以篆刻享譽,承繼浙派遺緒,存亡繼絕,有振興開派之功,堪稱一代宗師。他性情平和寬厚,樂于獎掖后學,其弟子有吳仲坰、韓登安、頓立夫、吳樸堂、魏滋康、沈受覺、高式熊、江成之、談月色、徐植、王京盙、王一羽、汪新士、石學鴻、冒懷蘇、萬靈蕤、周志蠡等人,次子士增耳濡目染,篆刻亦佳。此外私淑與再傳弟子眾多,印風開枝散葉,對后世篆刻藝術的發展影響巨大。
先生平生筆耕不輟,書法能綜眾長,工大小二篆,隸法精嚴。大篆得力于金文、石鼓文,玉箸篆尤為世稱道,篆書《說文部首》流傳甚廣,為習篆者入門典范。楷法熔鑄魏碑而有《龍藏寺碑》風韻,行筆凝澀不滑,于婉勁中見蒼渾,書風典雅清雋而具書卷氣。篆刻根源浙派,錢塘鐘以敬與先生情介師友之間,先生受其啟蒙與影響極大,而又能博采古今各家之長,融會新出金石文字,一改浙派篆刻之粗厲,轉向工致流美,形成典雅清麗、醇厚蘊藉的藝術風格,多字細朱文印為近世第一,后人有『新浙派』之目。同時,作為文人篆刻最突出的典型,浙派篆刻蘊含的豐富人文思想與情感內涵,也為先生繼承,于印文內容與邊款中反映甚明。生前所輯印譜有《福庵藏印》《麋研齋印存》(又重輯本、重輯本續)《福廠印稿》等。
先生系西泠印社創始人中唯一歷經清末、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后之長老,也是西泠印社繼吳昌碩之后篆刻藝術之高峰。創社之初,小盤谷即先生動員至交李庸捐贈而歸社產。又多次在印社存亡危急之際,與丁仁、吳隱、葉銘、唐源鄴等人呈文地方政府保護西泠印社。新中國成立后居滬遙領,主持修撰《西泠印社志稿》,倡導組織匯刻《西泠印社勝跡印譜》《西泠印社同人印傳》等,對建設西泠印社厥功至偉。
葉銘
葉銘(一八六七—一九四八) , 原名為鑫,又名銘,字品三,號盤新、葉舟,室名鐵華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祖籍徽州(今安徽歙縣新州村)。父希培,江蘇候補巡檢,能詩善畫。先生自幼失怙,無力讀書,早年與吳隱同學于戴以恒碑版鋪,乃習鐫碑、篆刻,藝成,以鐵筆潤資藉供菽水。早年與吳隱摹刻《小長蘆館集帖》于上海。其刻碑尚存《重修姜村席村二堰碑記》《龍游知縣高英實政記碑》《重鑄岳鄂王墓前四鐵像記》《西泠印社新建觀樂樓之碑》等。
清末新學盛行,先生有感印學之將湮沒,光緒三十年(一九0四)與吳隱、丁仁、王禔創立西泠印社。長年居杭主持西泠印社日常事務,如監造平廳、仰賢亭石桌、漢三老石室等,又倡議構建石交亭,為建設西泠印社隱閑樓、題襟館等處捐資捐物,不遺余力。一九一五年,先生出個人三十余年積蓄,購杭州紫城巷宅地,改建旅杭葉氏家廟,并『呈縣立案,以杜變更』,撰《紫城家廟記》,子良材、良本雙鉤上石。所得書畫、典籍多貯于此,鈐以『泉唐紫城葉氏家廟為銘所藏金石書畫印』,供族人閱覽。
一九一六年早期社員李叔同欲行斷食實驗,即與葉銘、丁仁等商定借居虎跑寺。李叔同一九一八年出家,捐自用印于西泠印社,葉銘于鴻雪徑石壁鑿窟庋藏,識以『印藏』并紀其事。一九二九年浙江省舉辦『西湖博覽會』,西泠印社被列為西博會衛生館,先生任金石部主任。先生又重印社史料保存與祭祀傳承,倡議春、秋雅集,與丁仁、王禔同編《西泠印社志》,編纂《西泠印社小志》《西泠印社同人錄》《西泠印社三十周年紀念刊》等。
抗戰中,藏身余杭仁和,暗中與葉氏一族保護印社。一九四六年,抗戰勝利后重修印社,與丁仁、王禔等商議邀請馬衡出任西泠印社社長。次年,以耄耋之齡籌劃補行西泠印社創立四十周年紀念活動。一九四八年卒于杭州。一生愛社、護社、存史,功德無量。
先生平生醉心金石文字之學,注重金石文獻收集。嘗手錄王禔藏唐《拪先塋記》拓本釋文,討論考釋『拪』字及碑文甚詳。又于一九二六年、一九三四年兩度返里掃墓訪碑,仿黃易訪碑紀事體例,撰《徽州訪碑記》,又廣邀名家繪《歙縣訪碑圖》,吳昌碩為題詩。先生精傳拓,丁仁輯《杭郡印輯》、王禔輯《福庵藏印》,皆由其鈐拓,王世《治印雜說》曾傳其法。又精印學,嘗撰《趙撝叔印譜序》,首倡『印中求印,尤必印外求印』之論,為印學理論中繼『印宗秦漢』『印從書出』之后又一圭臬。此說非精研金石之學者不能得出。
先生書擅篆隸,結體平實謹嚴,用筆渾厚凝練,得淳古風貌。治印宗法秦漢,于古璽、漢印、元朱文及皖、浙諸家,皆悉心摹習,融會貫通。晚年治元朱文、戰國小璽,樸雅自然,富金石氣。書印遺跡今藏于西泠印社者,如仰賢亭『濤聲聽東浙,印學話西泠』、后山石坊『印傳東漢今猶昔,社結西泠久且長』聯句尤膾炙人口。后世能學其印者有陳兼善(達夫)等。
生平著有《再續印人傳》《廣印人傳》《歙縣金石志》《葉氏印譜存目》《金石書目》《說文書目》《浙江石刻石師錄》(《五朝鐫刻墓志碑銘石師姓氏錄》)《西泠印社小志》等,輯有《國朝畫家書小傳》《鐵華庵印選》《鐵華庵印集》《松石廬印匯》《紅樓夢人名西廂記詞句印玩》《列仙印玩》《葉舟所見印偶存》《西泠四家印譜》(摹刻本)等印譜。
作者系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