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夢恬
春天萬物復蘇,久居城市的我們迫不及待地換上新裝,邀上三五好友踏青、郊游。而對于生活在鄉間的農人來說,經過一個冬天漫長的閑暇時光,正式迎來了大忙的春耕時節。
作為重要的勞動生產力,牛在我國古代農耕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舊時民俗“鞭春牛”,就是農人以聚會的形式祈禱新年風調雨順,并規勸農事,開啟春耕。
由于耕作和蠶織是古代農人的主要農事工作,因此經過文人騷客對這類行為的描繪,演變出了一種新的藝術表達形式——耕織題材。其中,由于牛的形象頻繁出現,耕牛、牧牛的動作被反復總結描摹,由此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繪畫風格,也出現了許多以牛為主體的名作。
宋代李迪的《風雨牧歸圖》便是其中之一。畫作表現的是暴風雨來臨,兩個牧童騎在牛背上逆風驅?;丶业膱鼍啊.嬅嬷邪哆叺牧?、蘆葦以及雜樹在大風中劇烈飄搖。前面的牧童跨坐在牛背上,彎腰低頭,一手扶住牛背,一手拼命按住斗笠不讓它掉下。后面的牧童反向蹲坐在牛背上,似乎在尋找什么,大概是斗笠被狂風刮跑發出了呼叫,聲音驚動了前面的耕牛,使得它在趕路的同時也回頭張望。畫家用高超的技藝,將這突發的瞬間定格在畫面上,使得畫面極具張力,生動無比。

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李唐,不僅在山水畫上有新的風貌,同時也尤工畫牛,創作了大量耕牛、牧童題材的畫作。其中右頁中的這幅《牧牛圖》尤為有趣。不知大家有沒有好奇一個問題,那就是身材嬌小的牧童在無鞍無蹬的情況下是如何騎上比他們身量高出許多的牛背上的?通過這幅《牧牛圖》我們似乎就找到了答案。畫面十分簡練地刻畫出了一牛一人,幼小的童子,兩手扶著牛角,一腳踩上牛臉,寥寥數筆把“蹬鼻子上臉”的動作刻畫得極具故事情節,不僅解了大家的困惑,也讓觀者會心一笑。
到了近現代,由于在一段很長的時間里牛在農業生產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很多深入農村的藝術家用自己的方式表現牛、描摹牛,涌現出了很多畫牛的藝術精品。王震的《牧牛圖》用水墨皴擦的方式畫牛,體現出了牛敦實的形態結構和形象。畫面中,一位放牧的孩童坐在牛背上,橫吹竹笛,體現了在勞動的間隙悠然自得的閑趣。
李可染也有很多以牛為主題的精彩畫作。從《楊柳青放風箏》作品來看,他畫的牛純以水墨的形式表現,少用線勾勒,顏色也以重墨為主,整只牛在他的筆法下顯得水墨淋漓。一個放牛娃隨意坐在牛背上,背著草帽,一手牽著牛的韁繩,一手拉著長長的風箏線,風箏隨風已經飛得很高。整個畫面干凈利落、用筆簡練純粹,刻畫出了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生動情景。這是藝術家長期深入生活的積累和體現。
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和工具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牛早已不是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力,但是牛的無私奉獻、開拓進取、吃苦耐勞的精神依然被我們所贊頌。那在田邊悠然行走、犁地耕作的場景雖然逐漸消失,但卻被永恒地印刻在了藝術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