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力資源大省,對河南來講,人才是強省之基、發展之要、競爭之本。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具體行動,是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重要思想的客觀需要,也是深刻把握經濟社會發展普遍性規律和河南發展階段性特征基礎上作出的戰略部署。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以更高的站位、更寬闊的視野、更有力的舉措,做好人才引育、人才使用、人才發展、人才評價、服務保障等工作,營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氛圍,讓河南成為四海英才的向往之地,不斷開創新時代人才強省建設新局面,為新征程上現代化河南建設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產是才之基,才是產之魂,產業發展與人才引育是密切關聯、相輔相成的關系,需要協同聯動、一體推進。要突出“產才融合”理念,聚焦發展所需、企業所急、人才所盼,抓好“三個同步”,加快形成“以產為綱、產才相宜”的引才格局,做好產才融合文章。一是推動產業布局與人才發展同步規劃。一方面,河南省委人才辦、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等人才職能部門要與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等行業主管部門共同制訂產業發展規劃,從頂層設計方面,確保人才工作嵌入產業發展戰略、定位布局、項目建設、政策保障,形成“抓人才不離開產業,抓產業不脫離人才”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緊扣產業鏈布局人才鏈,緊盯河南發展所需、產業所向,聚焦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食品、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定期發布產業人才需求目錄,繪制“產業人才地圖”,開啟“按圖索驥”精準引才新模式,以此來推動產業人才精準對接,實現產才“同頻共振”。二是推動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同步部署。要堅持招商與招才并舉、引資與引智并重,進一步建立健全“雙招雙引”機制,在招商引資中同步安排招才引智活動,以項目聚人才,以人才帶項目,產生“引進一個高端人才,帶來一個創新團隊,催生一個產業,培育一個經濟增長點”的衍生效應,實現人才、技術、資本、項目“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三是推動產業資金與人才資金同步落實。要多措并舉,加快構建從技術孵化到創新融資到產業擴張的全生命周期資金扶持體系,推動人才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
載體平臺是人才發揮作用的重要舞臺和支撐,是能夠釋放聚才育才用才的強大磁場,而這是河南的突出短板。至“十三五”末,全省各類國家級創新平臺只有172 家,體現原始創新能力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河南僅有16 家,遠低于北京、上海、廣東、湖北等省份。栽下“梧桐樹”,方能引來“金鳳凰”。要扎實開展創新平臺賦能行動,放大創新平臺這個“強磁場”。一是打造高水平高教平臺。要全力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建設,加大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航母”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支持力度,將河南科技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等高校打造成“雙一流”建設第二梯隊,提高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二是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要突出鄭州都市圈引領作用,加快推進魯豫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點依托高新區、開發區、自創區,推動建設更多更強的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尤其是要力爭在創建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上實現新突破,以更強大的平臺延攬人才、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形成“水積魚聚,木茂鳥集”的生動局面。三是打造高效能孵化平臺。要充分發揮“雙創”基地、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等孵化平臺引才聚才作用,打造“創業苗圃+科技孵化+產業加速”全鏈條孵化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探索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組織和激勵機制,讓更多孵化平臺成為集聚人才新引擎。
涵養生態,良方聚才;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要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始終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人才強省戰略的重要抓手,把優化雙創環境作為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高素質人才隊伍的重要手段,不斷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努力打造“雙創”發展的“河南模式”。一是突出對雙創的正向激勵。重點采取典型引領、精神激勵、關心關愛、制度保障等措施,最大限度調動人才改革創新的積極性,在正向激勵中、正向刺激中跑出更多“千里馬”。二是優化平臺服務。要高標準、高規格、高定位地推進創業創新平臺建設,做好規劃、引領、服務、運營四篇文章,重點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實現全要素保障,促進創新與創業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孵化與投資結合,把更多創新人才轉變為創業人才。三是構建“科技+金融”創新生態鏈條。在強化落實稅費減免、創業擔保貸款、創業孵化基地補貼、創業就業補助等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創新金融產品,同時搭建“政銀保擔企”平臺,完善對接機制,為創業人才注入“第一桶金”,助力更多創業者實現創業夢想。
人才發展的關鍵在體制機制,體制機制的活力重在改革創新。要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聚焦引進培養、使用評價、分配激勵等重點環節,形成更具競爭力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讓人才放開手腳創新創造,充分展示聰明才智。一是完善黨管人才機制。強化黨委在人才工作中的核心領導作用,發揮黨委統攬、組織部門牽頭職能,切實做到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二是在人才管理上重“賦權”。要著力打通企業和高校院所人才流通渠道,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人員“下海”創業,在一定年限內保留人事關系,真正把出臺的配套政策落實到位。三是在人才使用上激“活力”。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不同用人主體的不同特點和需求,向用人主體進行充分授權,打破長期存在的論出身、論資歷等束縛,讓真正有能力的人脫穎而出。四是在人才評價上破“四唯”。要堅持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實績為導向,建立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規范,構建有序有效的考核、評估和退出機制,重點是要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改變簡單以頭銜、稱號確定薪酬待遇和配置學術資源的做法,打破“四唯”怪圈,貫通人才發展通道。
服務好則人才聚,比“真金”更要比“真心”。要全面提升人才服務水平,用更系統的保障服務人才,積極為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優質高效服務,努力形成“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體系,開創新時代河南人才工作的嶄新局面。一是深化人才工作“一件事”改革。要聚焦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綜合體建設和人才數字化改革,形成“線上+線下”的人才服務機制,建立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服務閉環,形成新時代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的“河南標準”。二是營造最優“生活圈”。聚焦人才對高品質生活的實際需求,鼓勵重點用人單位設立人才服務專員,圍繞高端人才子女入學、就醫、購房、配偶就業等“關鍵小事”,建立點對點專員服務機制,解決人才后顧之憂。三是抓好各類人才政策兌現。要打造多系統聯動、多部門協同的人才管理及服務保障支撐體系,確保出臺的政策可落地、簡易辦、效果好,以政府守信踐諾贏得各類人才的信任,進而不斷提高人才的滿意度、獲得感、歸屬感,助力更多人才的創造活力在中原大地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