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萍
(廣東茂名幼兒師范專科學校教育科學學院,廣東茂名,525000)
2018年,廣東省開始開展公費定向培養粵東西北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試點工作,為補充粵東西北鄉村師資力量提供保障。教師的職業忠誠是教師熱愛教育工作并愿意長期堅持為之奮斗的一種理想信念和積極行為狀態。目前,部分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出現畢業到崗后毀約、服務期滿后離職等職業忠誠度低的問題。如何解決我國鄉村地區學前教育師資隊伍缺乏及留不住的問題,這是社會高度關注的議題。 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了解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的職業忠誠度,并基于調查結果提出相應的教育建議。
本研究以廣東茂名幼兒師范專科學校2018—2023級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為研究對象,于2023年9月共發放297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87份,有效回收率為96.63%。男生和女生的人數分別是25人和262人,來自農村和城鎮的人數分別是231人和56人,來自粵東、粵西、粵北的人數分別是17人、210人、60人,家庭居住地在農村、鄉鎮、縣城、市區的人數分別是180人、49人、38人和20人,2018—2023級的人數分別是56人、49人、41人、44人、50人和47人。其中,235人是自主選擇報考這個專業,52人是被動報考的;254人畢業后愿意成為鄉村教師,只有33人不愿意成為鄉村教師。
本研究參考借鑒金鑫的研究工具[1],編制了“鄉村振興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的職業忠誠調查問卷”,該問卷設計包含六大維度:公費定向認知層面、情感層面、意志層面、行為層面的職業忠誠四個主要維度,公費定向政策、學校人才培養兩個次要維度。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法計分(非常不符合=1、比較不符合=2、一般=3、比較符合=4、非常符合=5),Cronbach’s Alpha值為0.986,KMO值為 0.969,p<0.05, 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所得數據采用SPSS 25.0進行統計分析,將六大維度分別與生源地、報考意愿、就業意向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再與年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組間差異。
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的職業忠誠度總體較高,其中對學校人才培養的認可度最高,認知層面得分最低。研究對象對鄉村幼師的職業特點、鄉村幼兒教育和鄉村兒童的特點、鄉村幼兒園的基本情況、鄉村風土人情等方面的認知不夠全面,導致其在認知層面的得分較低。其中大部分研究對象表示在報考志愿時通過學校(老師)的介紹了解公費定向師范生政策,入學后輔導員和班主任會針對公費定向培養的政策進行講解,因此比較了解廣東省公費定向培養粵東西北幼兒教師的招生、就業政策、公費協議書的內容。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職業忠誠各維度得分
1.不同生源地的差異分析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不同生源地的研究對象的職業忠誠存在明顯差異,在鄉村土生土長的研究對象對家鄉有歸屬感和熱愛之情,具有鄉土情懷的研究對象更愿意長期回到家鄉從教,因此來自農村的研究對象職業忠誠度高于來自城鎮的研究對象。
2.不同報考意愿的差異分析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報考意愿的研究對象的職業忠誠存在顯著差異,志愿報考的研究對象在職業忠誠在總體及各維度上的得分高于不是志愿報考的,說明第一志愿選擇公費定向師范生的研究對象對本專業認同感強,有志成為一名鄉村幼師,在其他因素干預下報考公費定向師范生的研究對象職業忠誠度不高。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報考意愿的職業忠誠差異檢驗
3.不同就業意向的差異分析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就業意向的研究對象的職業忠誠度存在顯著差異,畢業后愿意成為鄉村幼師的研究對象的職業忠誠得分在各個維度上均高于不愿意成為鄉村幼師的。這部分研究對象對鄉村幼師這個職業有高度認同感,愿意堅守并扎根鄉村,為鄉村幼兒教育發展做貢獻。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就業意向的職業忠誠差異檢驗
4.不同年級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不同年級的研究對象的職業忠誠度存在顯著差異。在開展問卷調查之際,2020級正在外出見習,經過在校期間兩年半的專業學習,他們的職業忠誠度在知、情、意、行四個方面都較高,對公費定向培養的政策和學校的人才培養都有較深刻的了解。因為見習期間對本專業的實踐認識處于最熱愛的時期,所以2020級各維度的分最高。除2020級外,2018級在公費定向政策、知情意行層面的職業忠誠高于其他年級,2018級在2023年6月份畢業后正式定崗返鄉任教,他們是廣東省實施公費定向師范生政策以來的首批五年一貫制畢業生,經過見習、實習和入職的社會實踐,對鄉村幼兒教育有真情實感的認識,對鄉村幼師的認可度高并且愿意在畢業后投身于鄉村幼兒教育事業,從而進一步提升職業忠誠。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年級職業忠誠度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如表5所示,報告動機占比最高的是父母選擇,其次分別是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就業有保障、自己喜歡、學校(老師)推薦、不必高考和減少升學壓力、有志于改變家鄉教育落后狀況。家長及教師的意愿、政策制度給予的經濟補貼、未來就業有保障等外在因素是主要報考動機,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立志躬耕鄉村教育等內在驅動力所起的作用較低。

表5 報考動機(多選)
77.08%的研究對象表示,了解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培養政策的主要途徑是教師、親戚、朋友介紹,社會宣傳力度較小。因此,有必要利用廣東省教育廳官方媒體精準推送公費定向培養政策,廣東省招生辦公室和各市招生辦公室應到招生地區的中學宣講政策,各大主流平臺應加強轉發宣傳,使公費定向培養政策廣為人知從而吸引更多學生報考。本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研究對象報考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是家長決定的,自己對相關政策一知半解,入學后若沒有進行正確引導和職業忠誠培養,會影響其定向服務的意愿。在進行招生政策宣傳時,有關部門既要介紹利好因素,也要明確強調定向服務年限、定向返鄉任教等要求,讓學生和家長在充分了解政策的基礎上建立對鄉村幼師的認同感,從而提高他們的職業忠誠度,避免畢業后出現違約不到崗的情況。
本研究發現,來自農村的研究對象的職業忠誠高于來自城市的。從客觀條件出發,五年一貫制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沒有高考升學壓力,免除學費和生活補助,這是家庭不富裕的農村學生的主要報考動機,因此他們在享受政策紅利的前提下能接受定向履約的時限,并愿意回到土生土長的鄉村長期從教,有著躬耕教壇的高度職業忠誠。來自城市的學生從小在城市長大,對鄉村情感不深厚,在鄉村長期從教的意愿普遍不高。因此,有關部門可從服務鄉村本土教育事業、反哺鄉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等內在因素出發,進一步提升農村學生的報考意愿,擴大農村生源的招生比例,吸引更多農村學生報考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對于來自城市的學生,有關部門可通過在鄉村學校的實習和支教等實踐活動,讓他們“預適應”鄉村生活,深入了解鄉村教育的現狀,喚醒其振興鄉村教育且樂意傳承鄉土文化的主人翁意識,從而提升其從教意愿和職業忠誠度。[2]
一直以來師范院校更注重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職業忠誠教育體系深度廣度不夠有待加深,課堂授課未能貫穿鄉村教育的內容,造成學生對鄉土風俗、鄉土文化、鄉土環境、鄉土教育等方面認識不全面,在鄉村長期從教的意愿不高。因此,一方面,師范院校要專門制定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的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體系中融合“鄉土文化、鄉土教育、鄉土情懷”等元素,增設關于鄉村教育學、鄉村社會學、鄉村兒童心理學以及鄉村兒童發展等特色課程,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對鄉村幼師的認知水平,增強個體從教內在動機。[3]另一方面,師范院校要從馬克思主義職業價值觀教育入手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教師職業忠誠觀教育,引導他們將馬克思職業價值觀作為審視自身的工具,在自我審視中領略工作的快樂,感受鄉村幼師職業的崇高,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從而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4]
除每年提交定向培養的招生計劃外,相關部門要積極與定點培養的院校溝通交流,參與定點培養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定期進入高校做“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專題系列講座,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對鄉村的認知。除此之外,政校攜手為定向培養的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搭建見習和實習的實踐基地,為其暑假返鄉在幼兒園開展“三下鄉”、見習、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幫助,增強其職業發展信心,從而安心上崗并長期留任,為促進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5]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經過見習、實習的研究對象的職業忠誠度明顯高于未經過見習、實習的。通過見習和實習,他們能切實了解鄉村的生活、風俗、環境、教育等,激發他們對定向任教地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實現從“協議要求忠誠”到“自我愿意忠誠”的轉變。[6]師范院校可適當增加見習和實習的時間和次數,也可結合鄉村幼兒教育事業、鄉村兒童、鄉村風土人情、鄉村幼教的工作特點等內容開展專題講座。在鄉村振興戰略和“百千萬”工程的政策支持下,鄉村的生活環境、幼兒園的硬件設施設備、鄉村幼師晉升機制等方面在不斷完善,這些也是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職業忠誠度的重要因素。
發展鄉村教育的關鍵在于建設鄉村教師隊伍,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作為鄉村幼兒教育事業的儲備人才,使他們“愛兒童、愛鄉村、愛幼教”并且愿意躬耕鄉村教壇至關重要。目前,影響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定向師范生職業忠誠的因素非常復雜,未來有待對廣東省乃至全國定向培養院校的公費定向師范生進行更大統計量的實證檢驗和深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