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凱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為電視劇發展指明了方向。電視劇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多方面因素形成合力,向文學借力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
文學與影視的關系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兩者是一種如影隨形的關系。影視的發展史,某種意義上講,也是與文學共生共榮的歷史。放眼世界,無數給人們留下難忘記憶的經典影視作品,大多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有研究者曾認真分析過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等作品的來源情況,其中近八成獲獎影片源自包括文學、傳記、新聞、歷史等在內的改編再創作。
中國影視改編文學作品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開始了,但迎來黃金時代卻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文學的豐碩成果為電影改編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養分。大家非常熟悉的如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劉知俠的《鐵道游擊隊》、沈默君的《渡江偵察記》、陸柱國的《上甘嶺》、曲波的《林海雪原》、梁斌的《紅旗譜》、楊沫的《青春之歌》、馮德英的《苦菜花》、吳強的《紅日》、柳青的《創業史》、李英儒的《野火春風斗古城》、羅廣斌和楊益言《紅巖》、白辛的《冰山上的來客》,等等。這些長篇小說記錄歷史風云,書寫家國命運,歌頌民族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根據這些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在思想性、藝術性及技術上達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高水準,造就了新中國電影的輝煌,為中國影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影響深遠。比如,1961年,電影《青春之歌》在日本上映后,很多日本青年看完電影,紛紛要求參加日本共產黨。
中國電影迎來的另一個黃金時代是在改革開放時期。改革開放使中國整個社會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中國文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佳作不斷,為新時期電影的崛起提供了豐厚的創作素材。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大批根據小說改編的影片,如《陳奐生上城》《天云山傳奇》《被愛情遺忘的角落》《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城南舊事》《人到中年》《張鐵匠的羅曼史》《流淚的紅蠟燭》《沒有航標的河流》《女大學生宿舍》《紅衣少女》《花園街五號》《今夜有暴風雪》《野山》《芙蓉鎮》《老井》《紅高粱》等。這些電影一經問世很快在全社會引起巨大轟動,應該說,這些電影的成功首先歸功于文學,小說不僅為電影提供了深刻的思想、離奇的故事、生動的人物,還提供了講故事的方式、推進情節發展的結構,營造了別有意味的情緒。對此,張藝謀說過:“我一向認為中國電影離不開中國文學。你仔細看中國電影這些年的發展,會發現所有的好電影幾乎都是根據小說改編的……我們研究中國當代電影,首先要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因為中國電影永遠沒有離開文學這根拐杖。看中國電影繁榮與否,首先要看中國文學繁榮與否,中國有好電影首先要感謝作家們的好小說為電影提供了再創造的可能性。”
盡管電視晚生于電影,但其在借力文學方面同樣成就斐然。像《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游傳》《西游記》等古典小說名著,《子夜》《家·春·秋》《四世同堂》《圍城》等現代文學名著,還有《今夜有暴風雪》《尋找回來的世界》《上海的早晨》《平凡的世界》《紅巖》《林海雪原》《白鹿原》《歷史的天空》《暗算》《亮劍》《父母愛情》《人民的名義》等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無一不是“爆款”產品。近年來,備受觀眾好評的《大江大河》《山海情》《覺醒年代》《都挺好》《功勛》《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掃黑風暴》《理想之城》《你好,李煥英》《長津湖》《紅海行動》《長安十二時辰》《少年的你》《慶余年》和《贅婿》等作品,都與文學尤其是網絡文學有著緊密的聯系。根據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近5年,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目超600部。
2021年底2022年初,根據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梁曉聲創作的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人世間》熱播,創下央視近5年電視劇收視率新高,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隨著電視劇的熱播,小說也再次成為“爆款”。這是一次文學與影視深度融合、聯通發展的優秀范例。中國作協為此專門召開座談會,中國作協主席、中國文聯主席鐵凝在致辭中表示:“《人世間》的熱播,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文學與影視的親密關系,從文學到影視,這不僅是在描述一個過程,更標志著一個生機勃勃的創造與接受的廣闊空間。”

2021年,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召開。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國作協新一屆黨組書記處大力加強現實題材精品創作,組織實施了“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和“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這兩個創作計劃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推動新時代文學從“高原”向“高峰”邁進,圍繞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展開,尊重文學規律,均以5年為周期,力爭推出一批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優秀長篇小說,打造新時代的文學新經典。這些優秀作品,一定能夠為中國的影視創作提供豐沛的文學資源。
其中,“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創新文學發展理念,廣泛搭建平臺,整合文學創作生產傳播轉化各環節的中堅力量,依托全國30多家重點文藝出版社、重點文學期刊等,從作家創作、編輯出版、宣傳推廣、成果轉化、對外譯介等多方面統籌協調,形成聯動機制,為文學精品的產生加壓賦能,力促優秀長篇小說脫穎而出,同時推動文學精品的傳播、轉化,有力彰顯新時代文學的價值。目前,該計劃第一批確定了19部長篇小說入選,入選作者都是國內一流的重要作家,包括中國作協副主席阿來的小說《尋金記》、中國作協副主席畢飛宇的小說《琥珀的光》、暢銷書作家馬伯庸的《大醫》、湖南作協主席王躍文的小說《家譜》、作家葛亮的《燕食記》等。
“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則立足于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以文學力量為新時代山鄉鑄魂。這個計劃是一個長期開放的文學行動,具體措施包括三個環節:一是通過全國性稿件征集和中國作協各部門專家推薦,遴選和發現潛力作者和作品;二是組織文學界專家對重要作品召開改稿會,有效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三是在衍生轉化方面,根據作品特點,將版權交易流程前置,在作品初稿階段就請影視平臺及相關制作方介入,參與選題論證、提出對作品影視轉化可行性的意見建議,爭取達成初步購買意向。目前,該計劃共收到來稿700多部,中國作協相關部門多次召開“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專題論證會,經編輯初選申報、選題小組論證,初步選出18部優秀作品,中國作協組織專家認真研讀,多次召開改稿會,對作品提出修改意見,精益求精。
除了這兩個計劃之外,中國作協還有代表著中國文學最高榮譽的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等國家級獎項,這四大獎每一項都是四年評選一次,門檻非常之高,競爭相當激烈,很多獲獎作品在改編成影視作品后獲得成功,經受住了社會和市場的檢驗。
2022年9月2日,國家廣電總局與中國作協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電總局局長徐麟指出,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就是推動文學和影視這兩大藝術門類的互動從個體的、自發的、隨機的,上升為有常態機制、有組織保障、有計劃安排的交流合作,必將為兩個領域精品創作生產注入新的動力。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張宏森表示,中國作協愿與國家廣電總局共同努力,聚焦“國之大者”,發揮各自優勢;持續加強原創精品供給,激發優質影視作品創作活力,打造一批兼具藝術性和傳播力的、形態豐富的文化產品。
中國作協期待與北京市廣電局和其他省市廣電局,以及各影視制作單位、網絡視聽制作公司、新媒體制作推廣機構等,開展密切合作,資源共享,源源不斷地為電視劇創作提供值得信賴的選題和文本,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貢獻精品力作,不斷加強文學作品知識產權的深層次、多角度、全方位開發利用,推動文學作品的創作成果充分釋放潛能和價值,持續提升文學傳播的影響力,取得1+1>2的效果,促進人民大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真正把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要求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