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蘭
云南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201
綠色發展理念指的是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不對生態環境造成任何損害,在遵循自然界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既要實現經濟發展,又要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1]。關于農業綠色發展的概念,一些學者認為,發展綠色農業就是運用現有的先進科技和管理理念實現對綠色農業資源的安全利用和對農產品的安全管理。另有學者認為,農業的綠色發展是我國農業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包含了農業生產方式的綠色化,也要確保農業生產基地的綠色化,還需要確保最基本的農業產量。因此,一些學者提出,如果要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必須改變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將原本依靠資源、資金和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等方式,轉變成為高質量、高效益的經營方式,并在轉變后予以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更多重視。總之,堅持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綠色化發展的必要條件,要以綠色為指導,充分利用綠色科學技術發展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要轉變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用現代的綠色觀念完成農業轉型。中國共產黨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生態文明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整體進步,應該在此基礎上強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從而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農業綠色發展理念,能夠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價值,讓人們更加重視農產品質量問題,從而推動農業健康穩定發展。當前,必須全面、深入地認識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綠色低碳化農業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和內在要求。通過運用生態化、現代化農業技術,形成低碳農業經濟、低(零)碳村,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正是解決我國當前農業農村問題的對癥良藥,是全面和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助推“雙碳”目標實現的必由之路。
調查研究表明,推動發展綠色農業經濟不僅能夠拓寬農民的收入來源,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還能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2]。發展農業綠色能夠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保障農業經濟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農產品企業應采用環保技術生產環保產品,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減輕對生態環境的損害,推進我國農業的環保進步。
農村優惠政策逐漸增多,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的迅速發展。盡管農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但不應忽視存在的問題。例如,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不完善、缺少前瞻性農業發展理念、科技和人才支持不足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對綠色農業的進展起到了制約作用。因此,在當前的鄉村振興大環境下,為了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解決目前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改革傳統的生產方式,變革老舊過時的思維模式,提升綠色農業生產效率。
農村的生產、交通狀況不佳,是制約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造成我國農業生產低效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盡管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相較于過去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在某些農村地區,公路、交通、生產性等方面仍然較為落后。同時,當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并未占據足夠的份額,且資金分配不夠均衡,大部分資金集中在大規模建設項目上,忽視了中小規模設施的建設。此外,部分農村處于山地,不方便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與運輸,極大地制約了鄉村綠色農業的生產規模、效益以及鄉村綠色農業的發展[3]。
在綠色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業基礎設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決定著綠色農業的發展方向和高度,并對農民的生活造成深刻的影響。為了推動農村綠色農業的發展,必須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大多數農戶缺乏對于綠色發展重要性的認知,導致農戶對綠色發展認識普遍不足。農戶是農業生產的關鍵力量,他們的理念和行動會影響綠色農業執行效果,決定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和效益。
一方面,大部分農戶被小農意識所捆綁,認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能達到自我滿足,對于許多綠色農業相關的發展概念性質理解不清,同時對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性的認知水平不夠。另一方面,大多數農戶的受教育程度偏低,知識儲備不足,導致其對在農業綠色發展中如何注意生態保護的理解不足。例如,部分農戶在農業生產中為了提高產量,大規模使用化肥、農藥和殺蟲劑,但未考慮綠色農業生態價值的重要性,從而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如果無法改變這些傳統的、落后甚至是誤導性的觀念,將嚴重影響綠色農業轉型升級和綠色農業健康發展[4]。
隨著農村綠色農業的發展,其涵蓋旅游農業、康養農業等領域。然而,當前很多村莊仍局限于農業生產的初級階段,沒有充分利用與挖掘當地綠色特色農業資源,導致綠色農產品附加值較低,綠色農業生產經濟效益不顯著。
同時,部分鄉村地區在發展新業態時,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沒有從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角度考量發展力度,不利于綠色農業的發展,而且還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科技與人才是推動綠色農業進步的主要動力。自古以來,科技與人才都是幫助農村綠色經濟取得進步的關鍵因素。要想讓農業得到發展,必須改進生產技術,并培訓相關人才。因此,必須積極應用和推廣農業技術,以推動綠色農業的變革和提升,以便更有效且迅速地推進綠色農業的發展。
增強農業技術創新和強化農業技術的使用是推動農業綠色化、鄉村經濟增長的關鍵。總的來看,我國農業地區科技和人才支持不足問題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仍然存在以下挑戰:
第一,部分地區對于綠色農業技術的關注不夠,沒有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和相應的政策優惠,忽略了對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農業技術水平低下,使得農業綠色發展達到瓶頸階段,對綠色農業的發展造成了較大影響。
第二,在鄉村地區,綠色農業的發展缺少與之相對應的專業技術人員。與傳統農業相比,綠色農業的實踐不僅要求技術人員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而在實際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進程中,受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農民掌握與應用技術的能力一般,使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低下,科技在農業中的發展速度較慢,阻礙了綠色農業技術的大規模實施和進步[5]。
目前,我國農業綠色發展路徑已經形成,主要是由產品到品牌、由個體制度到有組織的管理、從產業各環節的角逐到全產業鏈條的較量以及從注重數值和速度到關注質量和收益的轉變,這些都為推進綠色農業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若要進一步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必須做到農業組織化、農業生產規范化、農產品優良化,保證農業生產技術環保性,打造農業品牌形象,繼而實現農業功能多元化和農村發展個性化[6]。
通過增加綠色農產品的供給,登記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進行認證和對農產品地理標志,加強綠色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
致力于推動以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為核心的綠色農業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以實現投入品減少、清潔生產、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目標。
應用相關生產技術,如采用有機肥代替化肥、處理畜禽糞便、全方位利用農作物秸稈、回收廢棄農膜及綠色防治病蟲害等,不斷提升科技研發和推廣能力,共同解決以農業綠色生產為主題的科技難題,推動綠色技術和綠色品種的示范、推廣和應用,加快其發展步伐[7]。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推動生態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發展,不斷提高優質綠色農產品供應量,以打造出遵循綠色發展的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農產品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并實現將綠色轉化為利益,推動農民收入增加。
加強對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等優質農產品的宣傳力度,加強對營養消費知識的宣傳和引導,讓居民對營養健康消費的認知得到提升。
滿足社會對個性、多樣化及高檔次的需求,提供高品質產品。我國擁有幾千年的農業發展歷史,具有獨特的地域優勢,能夠較好地解決耕地資源有限、市場多樣化需求等問題。為了推進鄉縣特色農業的發展,必須最大化地利用鄉縣本身的資源、位置、生態環境以及傳統文化等優勢,力爭實現“每個鄉鎮一種產業”,“每個村落一種產品”的目標。
工業發展要防止模式、重復和同質化,突出特色、差異、精細和品牌化。特色,就是要主動引入新產品、運用新技術、創新經營方式;精細,是指不管是做產品還是做工業,都要注重細節,注重質量,獨具匠心;品牌化就是將品牌意識融入生產和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用品牌效應推動行業發展[8]。
充分發揮農業的多面性,推動各行業融合。推進從傳統的生產性農業到現代的功能農業,從單一地提供農產品到以鄉村旅游、農耕文化體驗和康養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服務,努力促進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
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農副產品等,促進農副產品在當地的加工、轉化和增值。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要強化農產品分級、包裝和營銷工作,建立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和物流體系,從而拉長產業鏈,完善產業支持體系。
在考慮到地區優勢的基礎上,為休閑農業開辟發展道路,推出一系列高質量鄉村觀光產品。同時,可以設立一些配備齊全、功能眾多的休閑游覽區、森林居所、健康養生基地和特色田園小鎮。積極利用空閑農舍,推廣鄉村旅舍和養老保健項目等,當地政府也可以適當推進農村共享經濟、創新農業和特色文化產業等。
要引導產業有序升級,在重點村建設小作坊和家庭作坊,在有條件的中心鎮建設專業化中、小微企業集群。推動農產品加工項目、企業集聚到農產品加工聚集區,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建立多個農產品加工產業集團,將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拉長。
構建線下購物體驗平臺和終端的物流配送平臺。在這里,我們將會開設一家線下的農產品購物體驗店,并將其打造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并通過旅游集散地、綜合農貿大市場、果蔬采摘園等進行產地直銷。通過設立公共服務平臺,用于銷售農產品,使農產品營銷公司的服務網絡覆蓋農村地區,支持各種市場主體基于互聯網創新發展新型商業產業模式,以便快速促進農村商品流通現代化[9]。
農產品包括初級農產品、加工過的農產品以及農業創新產品等,項目則涵蓋以服務為核心的各類農業休閑旅游項目。必須圍繞“三品一標”提升農業生產的行動計劃,致力于創建“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等共享品牌,同時持續研發新的農產品。
相關部門可以將企業的產品看作一個基石,利用展示推廣、媒體宣傳、活動推動等方法建立一系列有特色、優勢明顯、知名度高并且效益良好的農產品品牌。同時,可以將農產品品牌與農業休閑旅游等項目品牌的建設相結合,以實現互助和互推的目標[10]。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休閑文化旅游項目與農產品、其加工品和農業手工藝品等的關聯將更加密切。在未來,地區農業綠色發展過程中可以通過合理規劃特定農區,創建充滿特色的旅游項目和旅游點,讓鄉村的特色和產品品牌的內涵更加突出,并以各種形式展現農業文化,打造出獨特的品牌項目。
數字農業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若要保證綠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科學規劃,并將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農業綠色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完善農業生產模式,提高土地和資源利用率,促進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
農業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是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保證和支持,而人才既是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又是綠色經濟發展的智力支撐。要發展綠色農業,必須加強科技支撐和人才培養[11]。為此,相關部門要定期組織工作人員進行綠色農業新知識的學習和技術培訓,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使更多科技成果在綠色農業的發展中得到運用,提升農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推動農村綠色農業轉型升級[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