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變成垃圾的現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為此,我還采訪了位于上野的一家回轉壽司店。在這家店里,放在傳送帶上約15分鐘無人食用的壽司就會遭到廢棄,而且據說店里是故意將這一幕展示給顧客的。剛剛還標注著價格,可供顧客享用的食物,下一秒鐘卻成了垃圾,而原因僅僅是“配料干掉了”。老板表示:“這樣做確實有表演成分,但也是為了向顧客自證清白。”
消費者要求的是干凈、安全、毫無隱瞞的“完美食品”,食品行業則努力滿足這一要求。正因如此,大量依然可以食用的食品遭到了廢棄。但每當食品行業發生問題時,媒體都只會對行業進行譴責。我認為我們同樣要為這樣的結果負責。盡管目前依然存在可食用的食品遭到廢棄的現象,不過近年來,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已經逐漸推廣開來。接下來,我打算介紹一些商店、企業和政府的舉措,以及個人也可以參與的行動。
食品銀行是一種將“可以食用卻要被扔掉的食物”與“饑腸轆轆卻沒有食物可吃的人”關聯在一起的活動。有些因包裝輕微破損或臨近保質期而難以在店里銷售的食品,會由公司捐贈給福利設施、“兒童食堂”和貧困家庭。這一活動既能減少食物損失,又能幫助貧困人士。根據農林水產省的一份報告,目前約有80個組織在進行這方面的活動。
食品募捐屬于該活動的一環,卻更方便個人參與。只要將自己吃不了的速食食品和罐頭食品帶到超市或學校等“募捐點”,這些食物就會被送到需要的人手中。該活動最早發源于美國,并于2007年通過健身房Curves所舉辦的活動,開始在日本廣為人知。如今該項目的“募集點”已經擴大到社區中心、4S店、圖書館及各種其他場所。我最近參觀過的東京農業大學“豐收節”上,也設有一個接受食品募捐的帳篷。
除了這些“再利用”的活動之外,還存在另一個被推廣開來的做法,那就是減少“食品浪費”本身。
為了防止“食品生產過剩”,減少食物損失,日本氣象協會基于算法構建了一個系統,并計算出“涼豆腐指數”與“烤豆腐指數”兩個指數。前橋市的豆腐生產商相模屋食品每天都會收到由日本氣象協會所提供的報告,并以此決定豆腐的生產量。
過去,食品企業會收集超市傳單上的促銷信息,與過去的業績進行比較,以此預測自家產品的銷量,并對產量做出調整。這是因為如果供給過剩,會有更多食品遭到浪費,成本也會上升;但如果供給不足,零售商便會抱怨缺貨問題。在食品行業,與零售商相比,需求預測這件事對生產商而言要關鍵得多。
日本氣象協會著眼于此,對相模屋食品所提供的夏日季節商品涼豆腐的銷售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每當溫度與前一天相比明顯上升時,涼豆腐的銷量就會顯著增加。于是日本氣象協會構建了一個系統,它能夠將過去的銷售額、天氣預報的數據與推特上抱怨天氣炎熱的推文數量綜合在一起,對產品需求進行預測。
自從相模屋食品使用這一指數以來,超市等客戶所發來的訂單量與實際生產量之間的差距已經下降了約30%。基于涼豆腐指數,日本氣象協會還開發了應用于冬季的“烤豆腐指數”。
當我在2017年1月就這一系統進行采訪時,日本氣象協會已經開始為6家食品企業預測需求量。此后,它們又開發了通用性更強的“需求預測指數”,從而大大提升了可預測商品的種類和數量。截至2010年秋,包括食品與日用品在內,該系統可預測的商品數量已經增至約500種,客戶的范圍也擴大不少,如今除生產商以外,還包括超市和其他零售商。未來可期——誕生于技術創新的解決方案,或許將創造出過去所想象不到的成果。
據稱,有大量蔬菜、魚類和肉類由于“不符合規格”而遭到批發商拒絕,在進入供應鏈以前就被丟棄。日本對食品有著嚴格的標準。即使原料口感上佳,香氣充沛,但如果顏色、形狀或尺寸不符合規格,就會在篩選過程中遭到淘汰,無法進入流通環節。此外為了“調整供需”,在豐收的年份維持市場價格,還有一些果蔬會被直接丟棄在田里。由于國家政府與司法機構并未統計過準確數字,因此以這種方式遭到廢棄的農產品的確切數量我們不得而知。而在漁業中,卸貨后無法進入到流通環節,直接遭到廢棄的“未使用魚”據說能夠占到總量的約30%。“未使用魚”是指無法供人食用的次要魚種,或因捕獲量太小,無法合并到批次中而未能進入到流通環節的魚。
在民間,一些餐館早已開始關注這些“不符合規格”的蔬菜和肉類,并嘗試著將其加工為美味的食品。位于東京池尻大橋的法式餐廳荻野,在采購原料時會積極購入因天氣炎熱飲水過多而導致體重虛高的“水豬”、形狀七扭八歪的蘆筍等蔬菜,以及那些被趕出人類生活區域的野豬和野鹿。
“水豬用來做肉餡,內臟則用來制作碎肉餅之類的菜。法國菜的理念本來就是物盡其用,除了牛眼球、牛蹄子和雞羽毛外,其他部位都能用來做菜。”主廚荻野伸也這么對我說。
荻野主廚希望推廣這種“物盡其用”的烹飪方法,因此出版了關于如何處理肉類、如何用水果做菜等多部烹飪書籍,甚至還有面向家庭的食譜。
“3010運動”始于長野縣松本市,如今已經被推廣至日本各地的餐廳和酒店。“3010”指的是聚會開始后的三十分鐘與結束前的十分鐘。當人們在餐廳或酒店參加公司年終聚會、婚禮、家庭或社區宴會時,往往會剩余大量食物。由于和其他人專心致志地聊天或喝酒,最后不可避免地剩下東西沒有吃完——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我也一樣。因此這一運動所倡導的理念是,至少在宴席的開始和最后集中精力享受美食。
這一運動肇始于松本市市長菅谷昭的一番話。菅谷市長曾是一名醫師,在一次市政廳舉辦的宴會上,他看到許多食物都沒有吃完,便不禁呼吁道:“真是太浪費了。今后每次聚會,前三十分鐘里大家都要專心吃飯。”此后,松本市決定鼓勵市民也這樣做,并把“最后十分鐘”也納入了專心用餐的范圍之內。
如今在互聯網上搜索“3010運動”,可以看到它在佐賀市、大阪市、岡山縣、浦安市……多地都引發了強烈反響,當地人同樣也在呼吁積極開展這項運動。
2018年6月,日本政府決定制定一個數量目標,在2030年前,將食品浪費量減半。日本以外的許多國家都已經制定過此類目標,但在日本,這樣的做法還是頭一次。該目標的范圍僅限于“家庭產生的食品浪費”,“減半”的標準則是“與2000年相比”。盡管有許多方面都值得“吐槽”,但這一國家層面的首次舉措還是值得關注。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動向,比如日本的議員們制定了一部有關削減食品浪費的法律。這一法案出臺于2018年,內容主要是要求地方政府制定計劃,提高意識,并支持相關行業人士的活動。
海外還有這樣的事例。法國于2016年頒布了一項法律,禁止營業面積超過4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對未售出的食品進行廢棄處理,并要求它們與公益組織簽訂合同,將仍舊可以食用的食品捐獻給慈善機構。法律還要求它們必須將已經無法食用的食品轉化為飼料或肥料。如果有人丟棄依然可以食用的食物,那么將要繳納約合50萬日元的罰款。同年,意大利也頒布了相似的法律,只不過使用的是激勵制度。法律規定,如果商店捐贈未售出的食品,就可以獲得稅收方面的減免。在美國,如果企業向食品銀行捐贈食物,法律規定可以減稅。而且如果捐贈出去的食物引發了食品中毒或其他危害,只要不存在故意或自身疏忽等違法行為,都可以免責。
在美國有一種叫做“狗狗袋”的日常用品。這個名字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食客不好意思打包,因此會說“這些食物是帶回家喂狗的”;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餐館的變相聲明:“萬一發生食品中毒事件,需要自己負責。”在法國,“狗狗袋”這個名字起初很多人都聽不習慣,因此沒能得到普及,不過最近“美食袋”這個名字倒是變得流行起來。而關于“狗狗袋”的法律,在2018年還只是“建議”餐廳使用,而如今已經修訂為“必須”使用。我不禁感嘆法國人辦事效率之高。如果這種習慣能傳播到日本,我想無論是對錢包、環保,還是對我的腰圍都有一定的好處。
為什么“狗狗袋”在日本無法推廣開來呢?我認為原因可能在于食品行業的風險控制。正如“不扔面包的面包店”多利安面包店的田村師傅所言,“導致客人食品中毒的后果是我們承擔不起的”。因此,如果我們消費者能做出改變,那么食品、服裝等行業一定也會發生改變。
(責編:栗月靜)
